APP下载

浅谈传统文化于高校招生考试改革

2021-11-28张煜华

魅力中国 2021年40期
关键词:科目中华考试

张煜华

(张家口市教育考试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为什么说高考是教育阶段的重要环节,高考之前是人生基础教育,高考之后是高等教育。高校招生考试设立的目的就是进一步选拔高质量人才,因此高考内容变得尤为关键,可以说高考内容对于基础教育的教学工作具有旗帜鲜明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贯穿基础教育阶段的整个“教”“学”环节。高校招生考试在不断的改革过程中,高考内容形成了命题内容科学严谨、基础性强、综合性强的特点,侧重考察学生学习、思考、运用知识理解解决问题等的能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内容应该建立在“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全局工作,解决好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有效通过高校招生考试来“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落实立德树人要以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为主导。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向全世界展示文化自信的中国。

一、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现状

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工作作为教育重点工作,受到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通过出台相应文件规范和健全了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制度,在不断的发展和革新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符合当前国情,并具有时代特征的高考改革体制。当然,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还存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在今后的改革发展过程中,会被逐步完善。近年来重要的改革举措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浙沪改革,从“3+X”模式到“3+3”模式

2014 年9 月,以浙江省、上海市为试点进行高考制度改革。改革内容主要有:第一,高考成绩由传统的“3+X”的模式正式转变为“3+3”的模式,不再设置文理科,前面的“3”是指语数外三门学科,后面的“3”是指由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技术七门学科,选取三门计入高考成绩;第二,学生选择的科目以及英语科目可以进行两次考试,成绩有效期为两年;第三,取消一本二本的批次划分;第三,从2014 级高一新生开始试行实施。

(二)八省份共创“3+1+2”模式

第三批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省份包括湖南省、湖北省、辽宁省等八个省份,明确以2018 年9 月入学的高一新生为试点,开始全面施行“3+1+2”模式。其中“3”是指语数外三门基础科目,“1”是指首选科目,首选科目包括物理、历史,学生进行二选一,“2”是指再选科目,再选科目包括化学、生物、地理、思想政治。学生进行四选二。并且形成以高考成绩为基础,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为辅助的考核模式进行录取,这标志着新一轮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工作已经全面拉开序幕。

二、高考改革中加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上都具有指导意义,渗透融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根源和文化血脉中,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其凝聚性、民族性、兼容性、全面性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近年来,国家愈发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又一要务。长期的历史实践证明,不珍惜自己思想文化的国家都被淘汰。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快餐文化盛行,网络平台文化结构呈现多元化,内容庞杂,这使得我们跟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全社会应该思索的重要问题。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能更好地推动国家“软实力”的提升,青少年是民族复兴的未来,我们必须引导青少年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我国历史传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把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中去,是将习总书记文化自信理念深入实践的有效举措。增强青少年的骨气和底气,让青少年感受优秀中华文化的底蕴,肩负起国家建设,改革的重任。我们的高校更应该致力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人,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学环节中,这既符合国家发展需要,也有利于中国优秀文化传承。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素质教育中去,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能更好地巩固我国在国际合作交流中的大国地位,更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文化的不断融合创新能够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经久不衰。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全面开展。传统文化结合高考改革,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创新的实践。青少年素质教育阶段应该大力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青少年发扬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传统文化加入高考改革的实践

将传统文化于高校招生考试相融合,是青少年教育和高校招生考试的战略性转变,在实践过程中更应该改变以往“灌输式”教育模式,以更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知识竞赛、诗词大会等新颖方式,多措并举,将传统文化在教育实践中更好的传承并创新。在新一轮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过程中所创建的“3+1+2”的模式,通过增加学生的选择权,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深入推进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更使学科成绩表达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比如在2014 年沪浙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中,强调统一高校招生在成绩取向上应该以高考成绩为基础,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参考,两举并行的多元录取机制,具体为:建立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长以及兴趣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这样一来,可以有效打破长久以来“唯分数论”的教育人才选拔模式。摒弃“只见分数不见人”的选才理念,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又如四川省在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中将体质健康测试也纳入了综合评价之中,而上海在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中将思想品德、传统文化、创新精神等纳入综合评价之中。在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中,以人为本无疑是改革的核心理念,应更好的付诸教育实践中去。

“考什么”也就是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招考改革的重点问题,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内容也直接影响了基础教育,对其具有推动、甚至决定作用。我们必须肯定的是,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过程中,考试内容的不断革新,使得中国整个基础教育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仍在稳步发展。2014 年9 月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必然要在高校招生考试中占有一定比重,并且不断增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能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部要求在新课标修订过程中,生物、化学、数学、地理等学科也应该在教学环节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例如将《算法统宗》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磅礴底蕴,《水经注》、《神农本草经》等中华古代优秀历史文化著作,能在地理、化学、生物等多领域学科展现中华优秀文化。在2017 年中央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传统节日、诗词、书法、戏曲等相关知识应归类于古代文化常识范畴内,纳入高校招生考试大纲。《意见》中第十二条强调“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我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拓展校园文化,付诸教育实践。教育部在2014 年正式发布《完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并在2017 年高校招生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中明确指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核内容,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并且在2017 年高考命题中,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在各科试题中均有体现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全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断重视,在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中会有更多的体现,将来在高校招生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也必然会增加。不难看出,国家将优秀中华文化的发展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以高中教育和高考内容为载体,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进一步发掘,使传统文化传承和高校招生考试更好地融合。

结语

在数十年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实践工作中,高考改革在不同时期面对的问题也大有不同,目前的时代特征下,“3+1+2”的高考模式正在被逐步试行,更多的问题也显露了出来。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地域差异形成的差距在高考改革实践过程中也有体现,集中表现为教育资源的差距上,西北地区相对滞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使得教育资源也有所欠缺,“大班制”的现象普遍存在。自选考试科目的高考模式,对师资力量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队伍是一项重大挑战,所以在实践改革过程中也有“3+2+1”的高考模式被提出来。另外,高校招生考试是人才选拔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成绩”驱动考生避难求易,所以不能切实有效的践行素质教育与高考改革。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在此不必一一列举,因为我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制度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地细化完善。高考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此类种种问题在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过程中会不断地显露出来,我们只要迎难而上,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工作落到实处,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肩负起发扬、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切实有效的推动我国成为国际领域文化强国。

猜你喜欢

科目中华考试
多科目训练见招拆招练硬功
高考“新科目”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