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环境评价要点及环境保护修复措施

2021-11-28金晓静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深潭浅滩水生

金晓静,陈 璟

(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重庆 400039)

水是构成生命体、参与各种活动以及促进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之一,对于人类各种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量日益增加,再加上无节制地用水和排放,使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资源也日益短缺,最终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需要积极地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对污染水体的修复和养护。

1 水环境评价指标要点剖析

1.1 水体的物理指标

水生态环境评价中的物理指标主要包括水体的温度、透明度和颜色。合理的温度能够促进水生生物更好地发育和生长,也会对水体生态环境的修复起到一定的作用[1]。根据水体的透明度可以推测出水体中浮游生物、泥沙以及生物碎屑的大概数量,当水体的透明度比较高时,水体中的沉水植物就可以很好地受到日光照射,从而能更好地生长。根据水体的颜色,可以推断出在水体中植物腐质、矿物质、藻类的种类和数量,进而帮助修复人员更好地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水生态环境修复方案。

1.2 水体的化学指标

水生态环境的化学指标会对水体中生存的水生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也是顺利进行水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重要前提。比如水体有机物是导致水体发生恶臭的重要原因之一,化学需氧量能准确地反映出水体受污染的程度,生物需氧量能准确地反映出水质好坏的程度,检测出重金属是导致水生生物产生毒性的重要元素等。

1.3 水体的生物指标

水生态环境的生物指标主要包括微生物、浮游生物和沉水生物,在水体中微生物的数量比其他两种大,它们对水体营养物质的循环影响较大,并且还是水生生物的天然食物,能帮助水生动植物进行厌氧运动[2]。但是在此过程中,它们也会产生一些毒性的有害物质,最终导致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水质也相应地变坏。浮游生物在水体中的作用主要是为水生动植物提供食料以及溶氧,在水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

2 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危害分析

2.1 水环境污染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高效发展,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也相应地发生了各种变化,而水生态环境的变化则更加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3]。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含有有害物质的化肥、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对周围的水体环境和地下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部分工业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污水量的排放,大量的废水逐渐渗透到了水生态环境中,进而导致水体浊度变大、化学成分逐渐增多,使得水体发生质的变化,进一步破坏了水生态环境的平衡,而失去平衡的水生态环境条件则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用水需求。

2.2 水体富营养化

当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后,一方面会不断促使水生藻类大量繁殖,由于水生藻类的生命周期比较短,它们会与水生态系统不断进行各种各样的物质交换和作用,使它们在十几天以内就完成了从生长到死亡的全生命过程,这些死亡的水生藻类细胞会随着水体的流动沉入到各个地方,然后在各种水体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渐腐烂、分解,进而产生大量的恶臭物质,从而使水体逐渐发生质的变化[4]。另一方面,有些水生藻类带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危害到人类的生命安全。

3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

3.1 水生态环境保护

相关部门要严格划分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其他生态环境敏感区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区等,并严格禁止所有人开发使用。对于流经城市的河流,当地相关部门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规章制度,有机结合两岸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将河道活动的范围边界线详细划分出来,避免人类生产生活的扩大。除此之外,要想有效保护水生态环境,需要同时控制内外源污染。有效管理和控制外源污染的主要方法是封闭工业、生活废水的排污管口,建设充足的废水处理及回收系统,并建设农业污染控制区,以此有效管理和控制农业污染。有效管理和控制内源污染的方法主要是将被严重污染的河流淤泥清除干净,减少淤泥向水体释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减少二次污染。

3.2 积极采取生物净化修复方法

在进行水生态环境修复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采取科学有效的生物净化修复技术,与化学修复技术相比,生物净化修复技术的治理效果更加明显,并且成本也比较低,在面对大面积污染的河流治理领域,生物净化修复技术更加具备有效性和经济性。科学合理地运用生物净化修复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各种各样的污染物,或者是代谢掉一些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质,然后利用相关技术及时排出无害化的物质,进而使水体得到有效的净化和修复。除此之外,生物降解还可以利用破坏水体中的微生物和矿化难以溶解的有机物,进而使其容易被水体中的动植物全部吸收,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改善水生态环境的结构功能,进一步保护了水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5]。

3.3 恢复河流的自然蜿蜒特性

河流最主要的自然特征就是蜿蜒性,它使得河流逐渐形成支流、沼泽、浅滩等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为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是各种动物休息以及避难的场所。在过去,人们为了解决泄洪问题,将河流从蜿蜒变成笔直,进而导致河流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也逐渐降低。因此,有效修复水生态环境的第一步措施就是要严格遵循河流蜿蜒性的自然特征,将已经变得笔直的河流利用人工技术进行改造,重新塑造河流的弯曲形态,使得河流逐渐变回原始的自然样貌。

与此同时,在与河流相结合的绿色区域可以合理地修建一些蜿蜒曲折的水路或是水塘,合理地创造一些科学有效的水体环境,不断增加水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并在不同的河段旁边创造出适合不同动植物生存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进而有效地促进水生态环境良好发展。

3.4 重塑河流深潭-浅滩结构

修复水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包括重塑河流深潭与浅滩结构,在进行河流治理与修复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深入到不同河段的实际场地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河段的水生态情况,在重要的河流时段采用不同的修复措施,清理河流深潭的淤泥,在浅滩处引进水流,打造出以天然河道特征为主的水生态环境,形成深潭与浅滩深度交织、水面线蜿蜒曲折的自然型河流[6]。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逐渐形成优良的水生态环境,在深潭与浅滩有机结合、相互交错结构中,逐渐形成急流、缓流等各种水流形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生物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深潭与浅滩还能形成水的紊流,有利于氧气更好地溶于水体中,为水体生物增加更多的溶解氧含量,进而有助于构建更多的生物栖息地。

3.5 建设生态堤岸

在进行水生态堤岸建设的过程中,修复人员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科学有效的方式,比如自然型堤防、护岸、恢复自然岸或是具有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等,在具有防御洪水作用的基础上,有效保障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能够顺利地进行交换功能和调节功能。在建设生态堤岸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第一,进行科学合理的土方回填或河流挖掘,以此形成一个坡度较缓的护岸,并沿着护岸种植一些自然植被,利用植被的根部巩固泥土,以此有效保障堤岸的稳固性和安全性[7]。第二,因天然资源的硬度比较强,可以作为堤岸的护基,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堤岸的抗洪能力,例如可以在河流的坡脚采用石笼、木桩等作为护基。第三,将混凝土、石材、木材、金属框架等材料与水生植物护堤如植草护坡、植草硂琥珀等进行有机结合,并在里面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在有效确保河段具有较强抗洪能力的同时,使堤岸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为确保水体生物具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并使水体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需要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充分了解和掌握水体的质量变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详细地分析和探讨水生态环境中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的评价要点,并总结出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以及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危害,并积极地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保护与修复措施,改善水生态环境平衡,为水生生物和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更加优质的水体环境。

猜你喜欢

深潭浅滩水生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河道浅滩变化预测的研究
浅滩海域桥梁深大基础施工技术
瀑布与深潭
思量
三氯生对4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这个秋天
影响阶梯-深潭结构消能率的主要因素分析
只需要知道
依托科技创新 打造现代水生蔬菜产业
跟我进城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