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陈毅在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中的历史贡献
2021-11-28★李涛孙健
★ 李 涛 孙 健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陈毅因伤留下,担任中共中央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与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项英等领导一部红军和地方武装坚持斗争。在遭受重大损失后,根据中央指示,于1935年3月分散突围至赣粤边地区的油山,同中共赣粤边特委书记李乐天领导的部队会合,开始了极端艰难的三年游击战争岁月。这是陈毅一生中所经历的最艰苦的斗争。面对瞬息万变的形势、错综复杂的局面,他不仅完成了中央赋予的任务,而且为党和人民保存了一支革命队伍,在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党组织建设,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
党的坚强领导,是赣粤边红军游击队能够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确保正确的斗争方向,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主力红军长征后,1934年12月,根据中央分局的指示,中共赣南省委在雩都(今于都)小溪成立信(丰)、(南)康、赣(县)、(南)雄特别委员会(后改称赣粤边特委),李乐天任书记、杨尚奎任副书记,以加强和统一赣粤边的领导,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3月,项英、陈毅及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赣南少共省委书记陈丕显等,先后率部突围转移到油山,继续领导赣粤边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当时,赣粤边党内存在着有碍于长期坚持斗争的严重现象,如“党的发展完全选择群众中最老实(所谓要忠实)胆小不敢作坏事的吸引入党”“把党陷于麻木不仁的无能的地位”“党的支部,无自己的工作,一切工作由区委同志包办”“把游击战争变为单纯的打土豪筹款”“提拔干部完全离开政治立场”①《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第86~87 页。等等。项英、陈毅等认为“党的领导决定斗争的前途”②《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126 页。,提出:坚决反对土匪主义和游击主义;大力发展党组织,吸收群众斗争中最积极分子大批入党,反对专找老实人;健全支部生活和建立支部独立工作,反对区委代替支部;转变党的领导方式,注意实际解决问题,反对空泛的论调,帮助下级干部,建立经常的巡视制度等。“经过几次会议的讨论和斗争,以至二年以来我们还毫无动摇的坚持这一路线。在基本上说,我们已把这些现象打击下去,建立党的正确路线。”①《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89 页。4月上旬,陈毅参加了中央分局和赣粤边特委在大庾(今大余)县长岭村召开的干部会议。会上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立即改变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的指示精神,分析了斗争形势,批评了悲观失望和盲动主义的错误倾向,统一了干部的思想认识,制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②《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6 页。的方针,研究部署了恢复和建立赣粤边党组织的问题,决定加强信康赣、南雄两个县委和信南工作团的领导,并由中央分局和特委领导人分头去各地检查指导工作。陈毅先后到油山游击队独立大队、中共南雄县委,及时纠正了他们工作中存在的极左思想、吃喝成风、乱抓乱杀等问题,使长岭会议精神得以贯彻执行,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为长期坚持游击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割裂赣粤边红军游击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国民党军采取移民并村和驱赶群众出山等“封坑”手段,进行更为残酷的“清剿”。赣粤边遭到空前浩劫,许多地方成了“鸟无栖息之所、人无藏身之处”的无人区,红军游击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危急关头,项英、陈毅在信丰潭塘坑组织召开特委、信康赣县委和南雄县委联席会议,研究确定了“有计划地分配党团员随群众出山到大村居住,在那里重新组织党支部或小组,继续领导群众斗争”③《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9~10 页。等7 条对抗“封坑”的办法。会议还决定中央分局和特委领导分散到各县直接领导、指挥斗争,县委则分散到区委,深入到山边或山外开辟新区。根据这一方针,1936年1月,杨尚奎首先到大庾梅山地区开展工作,发展党的组织,相继成立了黄坑、洋坑、坳头三个党支部和以黄赞龙为书记的梅山区委,使离县城仅十几里的地方发展成为赣粤边游击队活动的坚强堡垒。2月,陈丕显也率工作团在大庾池江的彭坑、黄种、小汾、路箕坑一带开展工作,先后组织了三个贫农团和游击小组,并吸收了一批党团员,建立了小汾、弓里、板棚三个党支部,把游击区从山里伸向山外④大余县军事志编纂委员会:《大余县军事志》,大余县人民武装部,2011年,第11 页。,从而确保赣粤边地区的反“清剿”斗争始终处于党的坚强领导下。自1935年3月初,中央分局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络、陷于孤立斗争的困境后,在项英、陈毅的正确领导下,赣粤边各级党组织仍能坚持“时时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以加强对于整个斗争形势的估计和分析的正确性,来保证党的方针正确”,“在干部中进行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⑤《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126 页。,充分发挥了党的核心领导作用。陈毅亲自组织干部学习他从中央苏区带出来的《列宁主义问题》,有时结合《左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历史读物,用生动活泼的思想工作提高指战员的政治水平。也正是缘于党的坚强领导和及时有力的政治工作,赣粤边红军游击队才能在极端困境中愈战愈强、愈挫愈勇,不仅造就和培养了一批忠于革命、英勇善战、富有经验的军政干部,而且保留下一支700 余人的革命队伍,为后来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从敌我斗争实际出发,不断调整斗争策略
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是在革命受到严重挫折、敌我力量异常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只有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当时留在中央苏区的部队为红24 师以及地方武装共1.6 万余人,另有伤病员3 万多人。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中央最初划定瑞金、会昌、雩都、宁都四县之间的“三角地区”为基本游击区和最后坚守的阵地,命令留下的部队采取阵地防御作战来保卫根据地。对此,陈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蒋介石不会因红军主力撤出而丢下中央苏区不管,也不会让苏维埃政权继续存在,“反革命大风暴很快要袭来,必须迅速作好打游击的准备”。面对强敌环伺的不利形势,陈毅提出在完成掩护红军主力撤出中央苏区的任务后,“红军二十四师和独立团,应立即分散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各个游击区去,作为游击战争的骨干,这样可以保存一批相当可观的革命力量”。①《陈毅传》编写组:《陈毅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第133 页。遗憾的是,项英并没有接受这一正确主张,而是机械地执行了中央的既定方针,指挥留下的部队仍然采用大兵团作战方式与敌人硬拼,结果遭受很大损失,至1935年1月下旬被压缩在贡水东北狭小地区,危在旦夕。2月5日,遵义会议后的中共中央致电中央分局明确指出,“要立即改变你们的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使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适合”;13日又发来关于坚持游击战争的具体指示。中央分局遂决定分九路突围,开始实行由苏区方式向游击区方式、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陈毅深刻领会了中共中央关于军事斗争战略的调整,在敌强我弱、斗争困难的情况下要彻底粉碎“围剿”,必须突破敌人的封锁,深入敌后去进攻敌人。“因为这样的行动,将在离开堡垒的地区中得到许多消灭敌人的战斗机会,解除敌人的武装壮大红军,在广大的新的区域中,散布苏维埃影响,创立新的苏区,将发动并依靠新的区域中更广大的群众斗争的力量,更有力的进攻国民党的统治。”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 册(1934-1935)》,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389 页。为此,他在长岭会议上提出必须接受中央苏区丢掉的教训,迅速转变战略思想和斗争方式,应以保存有生力量为主,反对与优势敌人作战,改变过去集中和正规化的作战方式,采取小规模的、分散的、群众性的活动方式,以打圈子和挺袭的游击战术,反击敌人的“清剿”。③《陈毅传》编写组:《陈毅传》,第147 页。并结合赣粤边实际提出了以后的任务:以油山、北山为主要根据地,依靠群众坚持游击战争,以保存有生力量为主,反对死打硬拼和消极隐蔽的倾向,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开展反“清剿”斗争,使整个工作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适应。这一斗争策略的改变,分散和缩小了目标,加强了群众工作,使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反“清剿”斗争中,陈毅和项英等摸索出了一整套游击战的基本原则,即:不是盲目地有仗就打,而是有目的地打;要打能扩大政治影响的仗,打能发动群众的仗,打能得到物资补充的仗;不打硬仗,而是“赚钱就来,赔本不干”,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④《陈毅传》,第155 页。为了让广大指战员熟悉游击战法,陈毅和项英还把这些游击战术编成歌诀:“团结群众,配合行动;支配敌人,自己主动;硬打强攻,战术最忌;优势敌人,决战要避……”,让大家传唱熟记,用于实践。⑤《陈毅传》,第156 页。在这些基本原则指导下,赣粤边红军游击队坚持公开斗争与半公开斗争相结合,武装斗争与地下党的内线工作相结合,武装斗争与群众斗争相结合,时而集中,时而分散,时而活动,时而隐蔽,声东击西,神出鬼没,使敌人捉摸不定,而游击队处于主动地位,利用地形地物打伏击战,打破了敌人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严密封锁,挫败了敌人的连续“清剿”,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开辟新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陈毅还远见卓识地认识到统战工作的重要性。1936年9月,为粉碎国民党军第46 师的“清剿”,陈毅和项英召开干部会,作出的“九月决议”规定:游击区放手搞“两面政权”,赤、白交界区搞“黄色村庄”。除派出以游击队和地下党员为骨干的宣传工作队秘密进入白区活动外,同时要求各地利用撤换保、甲长的机会,派一些没有暴露身份的地下党员、革命群众和开明人士当保、甲长;采取打击与争取相结合的方针和区别对待、分化瓦解的策略,尽量争取保、甲长,利用其合法身份掩护红军游击队,把保甲机构逐步变成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表面上为国民党效劳,实际上按共产党的意图办事。这是赣粤边的一大创举,“这样既可以长期坚持,避免敌人进攻,又可以使老百姓不受损失”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165 页。,对游击根据地的建立、红军游击队的给养保证,粉碎敌人的军事“清剿”和经济绞杀,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党在抗日战争中开展敌占区工作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借鉴。在获悉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情况后,陈毅认为中国革命已发展到国共两党重新合作抗日的新阶段,并提醒大家必须做好思想准备,迎接新的斗争,从而统一了干部战士的思想认识。卢沟桥事变后,陈毅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纲领,同项英决定以赣粤边特委和红军游击队的名义,先后发表《赣粤边共产党游击队联合宣言》《中共赣粤边特委告赣南民众书》,向人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并提出与国民党地方当局和驻军早日实现谈判,达成合作抗日协议。1937年9月,陈毅亲自前往赣州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最终达成停战协议,胜利完成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正是由于项英、陈毅等从斗争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制定和总结了一整套群众性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适时转变斗争策略,执行正确的统战政策,赣粤边红军游击队在极其复杂和艰难的条件下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三、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铸牢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
对党对革命无限忠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赣粤边红军游击队取得三年游击战争胜利的重要精神保证。从1934年底起,国民党集中粤军第1 军3 个师及赣南警备团、保安团共4 万余人,对赣粤边地区反复进行“清剿”。在控制要道“驻剿”的同时,采取“听响声,看烟火,跟脚印”等办法进山“抄剿”、烧山封山,并派出便衣侦探伪装成红军,伏击游击队或骚扰群众;实行经济封锁,限制群众购买粮、盐、油等,严控胶鞋、电池等物资运入山区,妄图将红军游击队困死在深山密林里;强化保甲制度,实行联保连坐法,即发现“一户通匪,十户株连;一保通匪,五保连坐”;进行政治欺骗,造谣惑众,反动宣传,制定《共产党人自首法》,张贴招抚标语,企图瓦解红军游击队的军心。在“恶风暴雨住无家,日日野营转战车”的斗争岁月里,要经受住血与火的洗礼,经得起生与死的考验,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理想信念。陈毅始终把革命前途的教育放在首位,提出“保持干部,保持游击队,保持政治旗帜”①《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149 页。,对英勇牺牲的烈士给予高度赞扬,号召大家学习和发扬这种崇高的革命精神;对思想动摇者,认为在当前的困难面前,可能出现一些讲怪话、开小差的现象,这是不足为奇的,不要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应该正确对待。革命是自愿的,不能逼着人家革命,更不能绑着人家革命。②《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13 页。他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批判方式,而是对这些出现思想波动的同志进行耐心说服教育,增强他们的革命信念。1935年11月,国民党军实行移民并村的“封坑”政策后,“几十里路、几百里路大山区,一个人也没有”③《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152 页。,赣粤边的游击战争进入最为艰苦阶段。红军游击队粮食断绝,昼伏夜出,几乎过着野人般的生活。“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④胡兴武:《陈毅诗词鉴赏》,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1 页。陈毅在油山写下的《赣南游击词》,真实再现了当时的艰难困苦。少数革命意志薄弱者,如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赣粤边特委后方主任何长林等先后叛变,给赣粤边区革命造成了巨大损失。至1936年5月,赣粤边红军游击队由1400 余人锐减至不足300 人,李乐天、蔡会文等领导人英勇牺牲。就连陈毅也于当年冬天被国民党军围困在梅岭长达20 天之久,藏身丛莽间苦虑不得脱险,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绝笔”——《梅岭三章》。面对如此残酷的斗争环境,陈毅与项英认真分析部队的思想状况,在政治上坚决反对那种认为“革命前途渺茫”“等待主力回师”的悲观主义倾向,采取在红军游击队内部开展形势教育、阶级教育和红军优良传统教育,编写《关于开展反叛徒斗争讨论大纲》等一系列积极措施,教育广大指战员“革命就要斗争的决心,流血牺牲的精神”“流血牺牲是革命的光荣事业”“流血牺牲的精神是推动和争取革命胜利的伟大力量”“背叛革命是可耻的行为”⑤《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29~31 页。,提高了思想觉悟,坚定了革命信念。同时坚持官兵平等,实行经济民主,以达到巩固内部,防止叛变事件的发生。
在斗争极为尖锐、复杂、艰苦、残酷的时期,革命队伍内部的问题层出不穷,但陈毅以深入人心的思想工作引导团结广大指战员,共同坚持党的正确路线,为游击战争的开展确立了正确方向。从中央苏区突围到赣粤边地区后不久,他发现中央苏区来的干部和当地干部在团结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互相瞧不起。中央苏区干部认为当地干部没有政策水平,当地干部则说中央苏区干部不会打游击,关系一度不是很融洽。陈毅首先向中央苏区来的干部提出要求:虚心学习当地干部打游击的经验,学习当地语言、风俗人情。同时也要求当地干部向中央苏区来的干部学习,互相取长补短。①《陈毅传》编写组:《陈毅传》,第150 页。正是坚持进行具体实际的思想教育和反叛徒斗争的教育,认真执行区别对待的政策,使赣粤边红军游击队指战员的思想更加一致,组织更加纯洁,革命胜利的信念更加坚定,经受住了考验,英勇顽强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有力支援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行动。
四、重视做好群众工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对敌斗争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②《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511 页。革命战争是人民群众的战争,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战胜敌人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和力量,必须广泛动员群众、紧紧依靠群众。1935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中央分局,强调当前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用游击战争坚忍地、顽强地反对敌人的堡垒主义与‘清剿’政策”,指出“游击队应紧密的联系群众,为群众切身利益斗争”③《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26~27 页。。陈毅与项英、李乐天、杨尚奎等中央分局和赣粤边特委领导人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精神,把群众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改变初期仅限于打土豪筹款的做法,积极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长岭会议上制定的方针第一条就是“依靠群众”。随后在潭塘坑会议上提出的7 条对抗“封坑”办法中,有5条与群众工作相关。如“动员群众离山之前把粮食埋藏赶来,留给游击队使用”“组织群众性的游击小组积极配合游击队的行动”“动员群众以‘无房住,无柴烧’为理由,开展‘闹回坑’的活动”“做好少数落后群众的工作”④《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9 页。等。“九月决议”明确指出:“群众工作是我们反对敌人新的进攻的基础。”⑤《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97 页。陈毅带头执行和维护群众纪律,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大家。一次,交通员给游击队送来上百套单衣。陈毅问给钱了没有。交通员不以为然地说资本家也不缺这点钱。陈毅严肃批评:“这可不光是钱的问题,是党的工商业政策,我们是靠政策得人心的,在百姓中的信誉,是我们的命根子。”他亲自派人将应付的200 块银洋给缝纫店老板送去。在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中,红军游击队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处处维护群众利益;动员和组织群众支援革命,开展反叛徒和反“清剿”斗争;对遭受敌人打击、摧残的群众,想方设法进行援救,发动群众实行互救。各游击队分成多至十余人、少则三五人的武装工作组,穿着农民装束,以职业为掩护,深入群众,宣传“革命只是暂时失败,暂时困难,将来一定能胜利”的道理;不会手艺的游击队员就跟群众一块下地莳田割禾,和群众交朋友、结同庚,组织群众参加和支援游击战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民党实行“北和南剿”的方针,加紧对南方各游击区的“清剿”。1937年3月,赣粤边特委根据项英、陈毅的意见,组织发动群众开展闹春荒斗争,积极配合红军游击队打土豪、筹款项、开谷仓、分粮食,粉碎了敌人的“清剿”。
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是在极端残酷恶劣的环境下进行的,红军游击队得以生存、坚持和发展,须臾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陈毅常常教育大家:我们的全部地盘,就是这么几个“岛子”,但是我们有着浩瀚的海洋作依托,那便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的积极支持,没有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的团结,要想坚持下来是不可能的。①《陈毅传》编写组:《陈毅传》,第156 页。在反“清剿”斗争中,赣粤边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给红军游击队运物资、送情报、当向导、作掩护;在国民党军实行移民并村、驱赶群众出山之际,群众就把自己的口粮、食盐等物资埋起来,做上记号,留给游击队;当游击队被敌人围困在山上处于断粮的危急时刻,群众就把粮食藏在竹杠里,趁上山砍柴之机留给游击队。在大庾、信丰、南雄等县的游击区,只要红军游击队一进坑活动,当地青壮年便自觉组织赶来,站岗放哨。如发现国民党军进山,即高喊“东边牛吃禾了”“西边猪吃菜了”,暗示红军游击队上山隐蔽或离开。“中央红军长征过金沙江到四川的情况,以及长征到西北的情况,都通过老百姓的帮助,不通过老百姓无法取得这些情报。”②《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164 页。1936年6月,陈毅腿部伤口复发,住在彭坑周篮嫂家里养伤。她不但悉心照料,而且在危急关头,英勇机智地掩护陈毅躲过了国民党军的搜剿。赣粤边人民群众舍生忘死,与共产党和红军游击队共患难,“敌人打来时,不泄露秘密,不走漏消息,帮助游击队防御,帮助收容伤兵”③《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155 页。。为了支援和掩护红军游击队,“老百姓被打掉牙、打断手、打断腿,房子烧了,东西抢得光光的”④《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154 页。,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对此,陈毅曾深情地感叹:“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⑤胡兴武:《陈毅诗词鉴赏》,第22 页。
综上,在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中,陈毅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从敌我斗争实际出发,根据新情况创造性地采取新的斗争策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挫败了敌人的多次大规模“清剿”,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有力支援了主力红军的长征,积极配合了南方其他游击区的斗争,为迎接抗日斗争新高潮的到来创造了条件、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