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阶段志愿军的迂回作战
2021-11-28郜耿豪
★ 郜耿豪
迂回是绕向敌人侧翼或后方的作战行动。通常用以攻击敌后方薄弱部位,或断敌退路、阻敌增援,协同正面部队歼敌。分为战略迂回、战役迂回和战术迂回。①全军军事术语管理委员会、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全本),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87 页。迂回是兵力机动的重要样式之一,也是运动战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的战役战斗中,迂回的成败,对整个战役战斗的结局往往产生决定性影响。运动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传统战法,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作战形式。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运动战战役,为取得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在五次战役中,志愿军积极实施战术迂回和战役迂回,在“联合国军”后方摆开战场,断敌退路,一度取得了重大胜利,但“联合国军”随即针对这一战法采取了相应对策,使志愿军的迂回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未能实现如国内革命战争中那样成建制地歼灭敌有生力量的目标。本文拟对志愿军在运动战阶段实施的一系列迂回作战进行一次系统梳理,对影响其成败的因素进行初步探讨和总结,以管窥人民军队运动战战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发展。
一、第一、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对敌迂回成效显著,“联合国军”损失惨重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后,仍然遵循运动歼敌的作战原则,重视通过迂回切断敌退路,围歼其有生力量。同时,朝鲜半岛多深山、峡谷,这不利于“联合国军”发挥其机械化优势,却有利于志愿军。“中国军队在这里有许多实施机动和隐蔽的绝好机会”,②[美]M.B.李奇微:《朝鲜战争》,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0 页。而“联合国军”“最害怕切断后路和破坏交通,对其侧背异常敏感”①邓华:《论抗美援朝战争的作战指导》,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5 页。。在第一、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积极实施迂回,并取得重大战果。但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作战相比,由于作战对象、作战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志愿军的迂回目标无法完全实现,因而未能成建制地歼灭敌有生力量。
(一)第一次战役:志愿军战术迂回取得成效,战役迂回目标未能实现
一次战役往往由若干战斗组成,迂回也可以分为局部性的战术迂回和全局性的战役迂回两个层次。战术迂回是“为达成一定的战斗目的,战术兵团、部队、分队使用一部分兵力或主力绕向敌翼侧或后方的作战行动”②全军军事术语管理委员会、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全本),第138 页。。战役迂回是“为达成一定的战役目的,战役军团使用一部兵力或主力绕向敌翼侧或后方的作战行动”③全军军事术语管理委员会、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全本),第127 页。。志愿军在第一次战役中,便积极实施上述两种形式的迂回。“联合国军”在北进中,根据其总司令麦克阿瑟的命令,改变了原定的美第8 集团军和第10 军在平壤—元山蜂腰部会合的计划,而在东西两条不相联的战线上向北进攻,结果造成宽50 英里的巨大间隙,使志愿军得以通过这一间隙穿插至“联合国军”侧背。西线的“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的催促下,急于向鸭绿江挺进,对后方交通线的警戒关注不够。随着战线不断向北推进,后方交通线也越来越长、越来越脆弱。“正是这位因朝鲜人的补给线过于脆弱而决定在仁川登陆的将军,让本部队的补给线在他无法控制的地域内拉得越来越长、越来越不堪一击。”④[美]D.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王祖宁、刘寅龙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年,第306 页。引文中的“将军”指“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
第一次战役中的战术迂回主要有古场洞、龙骨洞进攻战斗和云山进攻战斗,一般使用团级规模的兵力实施,由战斗指挥员作出战斗部署。如在云山战斗中,志愿军第39 军第115 师第343 团在龙城洞、龙头洞地区占领阵地,“向龙山洞方向构筑坚强工事,并彻底破坏公路”⑤第39 军致第343 团电,1950年11月2日4 时。转引自《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59 页。,与由龙山洞北援的美军骑兵第1 师主力展开激战,击退其10 余次进攻,将其阻于龙头洞以南地区,为志愿军第39 军歼灭美骑兵第1 师第8 团大部和南朝鲜军第1 师第15 团大部作出了贡献。
战役迂回事关战役全局成败,需要战役指挥员甚至更高层次的战争指导者战前预先筹划或战中适时作出决策,主要包括迂回目标的选择和兵力的运用两方面。在西线战场,位于朝鲜半岛西北部的价川、安州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一旦两地被占领,朝鲜北部西侧的南北交通即被切断。志愿军在第一次战役筹划中即意识到价川、安州的巨大价值,决心采取侧后迂回、结合正面突击的战法,令第38 军实施战役迂回,沿清川江左岸向院里、军隅里攻进,并进一步夺取该两地,以切断清川江以北“联合国军”的退路。战役中,志愿军在清川江以北突然参战,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但由于第38 军行动迟缓,没有达成兵力机动上的突然性。当时,第38 军过江后沿满浦线南下,因道路拥挤,部队行动不便,至10月27日先头部队距熙川尚有60 余公里。第38 军根据志愿军总部部署,决定于28日对熙川之敌发起进攻,但由于对熙川敌情的错误判断,直至29日黄昏才发起进攻,而此时驻熙川的南朝鲜军已经弃城南逃,由此耽误了两天宝贵的时间。10月30日上午9 时,志愿军总部致电第38 军,令其“务于三十一日或十一月一日拂晓前进占球场以南院里、军隅里,截断进占云山、泰川敌退路”⑥彭德怀、邓华、洪学智、韩先楚、解方致各军并报东司、军委电,1950年10月30日9 时,《彭德怀军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33 页。。毛泽东也致电彭德怀、邓华指出:“只要我军三十八军全军及四十二军一个师能确实切断敌人清川江后路,其他各军师能勇敢穿插至各部分敌人的侧后,实行分割敌人而各个歼灭之,则胜利必能取得。”⑦《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20 页。11月2日18 时,第38 军占领院里,从而威胁了清川江以北地区美第8 集团军翼侧。毛泽东又致电志愿军总部:“请注意使用三十八军全军控制安州、军隅里、球场区域,构筑强固工事,置重点于军隅里,确实切断清川江南北敌之联系,歼灭美二师北援兵力及伪六、七、八师余部,并尽可能向南伸出,直到平壤附近。只要此着成功,即是战略上的胜利。”①《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330 页。并进一步强调:“全局关键在于我三十八军全军以猛速动作攻占军隅里、价川、安州、新安州一带,隔断南北敌人联系,并解决歼灭北进的美军第二师,此是第一紧要事,其余都是第二位。”②《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332 页。3日晚,第38 军向价川、军隅里发动攻击。但由于“联合国军”已布置了较强兵力保护其后方,第38军在攻占军隅里东北龙登里、飞虎山等地后受阻,未能完成战役迂回的任务。
彭德怀在总结第一次战役时,重点批评了第38 军对分散冒进、立足未稳小股之敌的攻击采取了对强大敌军阵地的攻击部署,以致延误了实施切断作战的时机,指出:“某些重要干部对敌估计过高,不敢大胆地截断敌退路,致深入袋形之敌又被全部逃脱。”③《彭德怀军事文选》,第336 页。
(二)第二次战役西线战场:战役迂回目标部分实现
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通过诱敌深入,在清川江以北造成了歼敌的有利态势,担任迂回任务的第38军和第42 军突然发起德川、宁远战斗,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并在西线“联合国军”右翼打开了战役缺口。该两军在随后的战役迂回行动中,虽然遭到土耳其旅和美骑第1 师的阻击,但总体上打了“联合国军”一个措手不及,战役迂回取得了部分成功。
志愿军总部为在第二次战役西线战场实施战役迂回进行了认真筹划和部署。一是对当面敌情和敌后浅近纵深内的地形、道路情况进行侦察。其中,第38 军对德川、院里、价川、顺川、安州方向,第42军第125 师对孟山、顺川、价川方向进行了侦察,基本摸清了这些地区敌军兵力、番号、兵要地志等情况,为实施战役迂回奠定了基础。二是创造条件,造成机动路线上敌兵力之虚。主要措施是依靠友邻部队同时发起进攻,以牵制可能介入之敌,使其无暇顾及该机动路线。如第二次战役的德川战斗中,位于第38军右翼的第40 军第119 师实施战术割裂作战,向美第2 师发起进攻,牵制了后者对德川之敌的支援,为第38 军第112 师向德川以西实施战术迂回创造了条件。三是在兵力布置上,采取内外两层迂回的双保险。即令第38 军、第42 军兵分两路,内外两层迂回至“联合国军”后方,断其退路。其中,担任内层迂回任务的第38 军主力沿德川—安州公路攻击前进,担任外层迂回任务的第42 军沿孟山—顺川公路攻击前进。两军一南一北,同时指向军隅里—顺川公路。第42军的下一步目标是跨越军隅里—顺川公路继续向西,切断安州—肃川公路,以彻底切断美第8 集团军的退路。
为确保穿插成功,志愿军第38 军进行了认真筹划和精心准备。在其主力沿德川—安州公路攻击前进的同时,派遣第113 师从德川地区出发,沿山间小路轻装向三所里实施穿插。该师渡过大同江时遇到敌人阻击,遂以小部队加强火力对付敌人,主力迅速绕道前进,“经一夜一四〇里之强行军,到达该地,切断了价川敌人南逃撤路”④第38 军、第39 军:《第二次战役德川、宁远战斗总结》(1950年12月25日),第10 页,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索书号:5060212—033。。随后又抢占了龙源里,切断了由军隅里经龙源里通往顺川的另一条公路,从而彻底截断了美第9 军南撤的道路。志愿军首长立即令第38 军主力向价川及其以南地区攻击前进,向第113 师靠拢。第38 军主力第112 师第335 团以第3 连为尖刀部队,迅速进至龙源里东北的松骨峰,随后团主力赶到,以此为阵地,坚决阻击南逃的美军第2 师,极大地缓解了第113 师第337 团在龙源里和三所里的压力。上述迂回作战,为歼灭“联合国军”并取得第二次战役西线作战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彭德怀指出,第38 军“克服了上次战役中个别同志某些过多顾虑,发挥了三十八军优良的战斗作风,尤以一一三师行动迅速,先敌占领三所里、龙源里,阻敌南逃、北援”。⑤《彭德怀军事文选》,第349 页。第38 军也因此被誉为“万岁军”。
第38 军占领了三所里、龙源里地区,在战术迂回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美第8 集团军的重兵阻击之下,未能占领安州。同时,担任外层迂回任务的第42 军遭到美骑兵第1 师的阻击,虽进至顺川以东地区,也没有实现占领顺川、肃川的既定目标。两军的战役迂回目标均未实现。这样,美第9 军残部便向北绕道安州,与美第1 军汇合后,沿安州—肃川公路撤往南方,从而使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中未能实现歼灭美第8 集团军的目标。但迂回对敌人的后方交通线造成了威胁,迫使敌后撤。邓华指出:“两次战役,敌都因我实行战役切断而全线退却。战术切断,敌尚可增援反击,而战役切断,则敌因第二线兵力薄弱,不能不回转头来。”①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通常将对敌后交通线的迂回作战称为“切断”作战,即进攻部队绕向敌人侧后,断敌退路,阻敌增援,与正面部队协同包围歼灭敌人。“战术切断”“战役切断”,即“战术迂回”“战役迂回”。邓华:《论抗美援朝战争的作战指导》,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5、24 页。因此,从帮助朝鲜收复领土角度上讲,两次战役中的迂回严重威胁了“联合国军”的后方交通线,迫使其后撤,从而部分实现了战役目标。
(三)第二次战役东线战场:战役迂回目标未能实现
在第二次战役的东线战场,麦克阿瑟命令美陆战第1 师由长津湖地区向西机动,占领满浦线上的武坪里和江界,以切断西线志愿军的后方交通线,从而达到南北夹击志愿军的目的。但志愿军早已预料到“联合国军”的企图。11月5日,毛泽东就致电彭德怀等:如果东线打得不好或打得不及时,江界有可能丢失,美军将从东面威胁志愿军西线部队,西线志愿军完全可能处于敌东西两线部队的合围之中,造成在全局上的不利态势。为此,他指示“江界、长津方面应确定由宋兵团全力担任”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 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97 页。。11月中下旬,宋时轮率领第9 兵团3 个军15 万人秘密机动至东线长津湖地区,对美陆战第1 师等部实施分割包围,并突然发起进攻,使陆战第1 师无法实现战役机动而被迫撤退。第9 兵团先后实施了新兴里进攻战斗、长津湖以南地区的追击战等一系列作战行动。在新兴里进攻战斗中,志愿军创造了在朝鲜战场上以劣势装备全歼现代化装备美军1 个加强团的模范战例。在长津湖以南地区追击战中,志愿军第9 兵团克服了天寒地冻、断粮饥饿、弹药不足等困难,连续作战12 昼夜,虽重创美军王牌部队陆战第1 师,但仍未能实现全歼美军的战役企图。这既暴露出第9 兵团在敌情侦察、兵力机动及装备、后勤等方面的不足,也体现出美陆战第1 师在装备、后勤及空中支援上的强大力量,以及对后方交通线的高度重视。
其中,第9 兵团在迂回上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迂回兵力分散,无法形成合力。志愿军第9 兵团第20 军4 个师担负从侧后攻击美军的任务。各师在美陆战第1 师的撤退路线上层层堵截,结果导致兵力处处薄弱,无法阻挡敌优势兵力的进攻。第20 军占领的死鹰岭、富盛里、黄草岭以南等地区,都是美陆战第1 师撤退路线上的重要隘口,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是断敌退路的最佳位置。但各个破交点之间距离过远,过于分散,这样就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如在柳潭里至下碣隅里之间的西兴里、獐项里、死鹰岭等破交点上,第59 师受到来自东西两面美军的夹击,腹背受敌,终因连续作战、弹药不济、冻伤及战斗减员较大,阵地被突破,致使美陆战第1 师在柳潭里的兵力逃至下碣隅里集中,随后又冲破第20 军第60、第58 师在长隘路上的层层阻击,到达古土里,并同该地美军一道突围南撤,先后突破了志愿军第58 师第172 团据守的古土里以南阵地(1350 高地)和第60 师第180 团据守的堡后庄以南阵地,最终越过黄草岭成功南逃。二是后续兵力的机动较为缓慢,无法在关键点上形成压倒性优势。第9 兵团命令作为第二梯队的第26 军(缺78 师)代替第20 军第58 师攻击下碣隅里之敌。但由于距预定战场较远、粮食短缺、天气寒冷、道路不熟等,该军各师在进军途中多次迷路,行动迟缓,以致一再延迟对下碣隅里的总攻时间。当该部到达下碣隅里并发起进攻时,“联合国军”已在大量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向南突围,由此痛失战机。宋时轮指出:“如果二十六军尾二十七军跟进,集中二十军攻打柳潭、囦水里之敌,二十六、二十七两军首先集力攻打下碣隅里之敌,则战役的结果,可能完全两样。”①中共志愿军9兵团委员会:《对咸镜南道作战的总结》(1951年3月8日),第11 页,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索书号:5060212-0084。
而此次战役中美陆战第1 师在后方交通线的建设和防护上则成效显著。“该师所以能杀出包围圈,实施了美国军事史上十分成功的后撤行动,全在于采取了教科书上规定的预防措施。”②[美]M.B.李奇微:《朝鲜战争》,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第81 页。一是加强道路建设。战役中,陆战第1 师沿着兴南至长津湖的道路向北推进。兴南至长津湖西岸的柳潭里,道路总长约125 公里。由于其在真兴里以北形成了一条长长的隘路,成为陆战第1 师进入长津湖的唯一道路,一旦该路堵塞,通过陆路与后方的联系就会完全断绝。为此,该师师长史密斯力图集中全部力量进入一个比较合理的区域,并尽可能地完全展开主要供应线。③[美]J.F.施纳贝尔:《美国兵在朝鲜》第2 卷,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87 页。该师在北进过程中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整修道路,如加强了重点路段的建设和抢修工作,改善了道路状况,使大部分路段可以通行汽车甚至坦克。二是建设空中航线。为确保与后方联系的畅通,陆战第1 师积极开辟空中航线,在下碣隅里、古土里、柳潭里等地修建了临时飞机跑道。后撤过程中,美空军利用下碣隅里和古土里的飞机跑道向后方运送了5200余名伤员,大大减轻了后撤部队的压力。④[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中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20、351 页。三是控制沿线要点。根据美第10 军的命令,为确保后方的安全,师长史密斯在真兴里、古土里、下碣隅里等据点配置了师的守备部队,以1 个连至1 个营的兵力控制各要点,占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强。这样,部队在前进或撤退行动中,可以依托这些据点分阶段作战,调整部署和恢复战斗力,为进行下一步作战做准备。
综上所述,除装备、后勤等处于绝对劣势等因素外,志愿军迂回堵截兵力分散、战役企图过高(试图全歼敌军)也是战绩不佳的重要原因。而对美陆战第1 师来说,除装备、后勤的巨大优势外,其对后方交通线的重视和大量投入,无疑是其成功撤退的主要因素。
二、第三、第四次战役:志愿军迂回目标多未实现,“联合国军”实施有计划的撤退,并在进攻中实施直线平推战术
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突破“联合国军”的三八线既设阵地和纵深防御,占领汉城,将战线推进到北纬37°线附近地区。“联合国军”按预先部署南撤,致使志愿军的迂回或是没有截住敌军,或虽截住敌军但防线仍被突破,因此虽进展迅速,但歼敌效果不佳,多打成了击溃战、追击战。1951年1月下旬,“联合国军”对志愿军和人民军突然发起反攻,并针对志愿军的迂回,采取了“主力靠拢”“等齐发展”的直线平推战术,使志愿军无隙可乘。因此,志愿军虽取得横城反击作战等局部胜利,但总体上仍处于防御态势。
(一)第三次战役:“联合国军”有计划地撤退,志愿军未能实现大量歼敌目的
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作战部署仍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采取战术、战役等层次的迂回行动,分为左右两个纵队。右纵队突破后,第39 军第117 师担任右翼迂回任务,沿途打破南朝鲜军五次拦阻,于1951年1月1日晨突入防御纵深15 千米,攻占湘水里、仙岩里地区,割裂了南朝鲜军第1 师与第6师的联系;第38 军第114 师担任左翼迂回任务,于1日12 时突入防御纵深20 千米,占领七峰山,但在与第117 师构成合围前,南朝鲜军第6 师大部已乘隙逃走。左纵队突破后,担任右翼迂回任务的第42 军第124 师,沿道城岘至济宁里公路,直插南朝鲜军第2 师防御纵深,进至济宁里以南,切断了南朝鲜军第2 师的退路;担任左翼迂回任务的第66 军第196 师向纵深进攻,其第587 团以部分人员身着南朝鲜军大衣,迷惑敌机,继续向纵深进攻,及时到达修德山、中间村,截断南朝鲜军第2 师撤往济宁里的退路。两师配合,歼灭了该地区的南朝鲜军第2、第5 师各一部。至1月2日,“联合国军”在三八线既设阵地的防线全面崩溃,全线撤至汉城以南组织防御。
综合上述战况可见,在第三次战役中,“联合国军”基本未做抵抗便迅速南撤,志愿军的围歼战术收效不大,基本打成了追击战。究其原因,一是在前两次战役中,志愿军把“联合国军”打痛了、打怕了。因此,面对志愿军的凌厉进攻,“联合国军”士气低落,基本上是稍触即溃,甚至未战先逃。二是“联合国军”实施有计划的撤退,以积蓄力量、整军再战。1950年12月底,美国陆军助理参谋长M.B.李奇微接替在撤退中遭车祸丧生的W.H.沃克,担任美军第8 集团军司令。李奇微表示,一旦实力允许便立即恢复攻势。29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电令麦克阿瑟:以保存联合国军力量为主,进行逐次防御作战。为此,“联合国军”在横贯朝鲜半岛250 千米正面和60 余千米纵深内,组成两道基本防线,在第二道防线至北纬37°线之间,准备了三道机动防线。在兵力部署上,将南朝鲜军置于第一线,美、英军置于第二线,并大部集结于汉城(今首尔)周围及汉江南北地区的交通要道上。其总的作战原则是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随时准备按计划后撤至预设防线。“联合国军”的后撤除了避敌锋芒、整军再战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李奇微意识到,由于“联合国军”的空军、海军在志愿军战役后方交通线上的轰炸、炮击,①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将整个战区后方地域划分为战役的和战术的两个层次:从鸭绿江边至一线各军后勤之间为战役后方,构成志愿军后方地域;从军后勤至前沿阵地间为战术后方,构成部队后方地域。洪学智:《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85 页。使志愿军后勤保障异常困难,自身所带给养弹药一般只能维持1 个星期(所谓“礼拜攻势”)。“联合国军”南撤,可使其自身后勤线缩短而便于补给,同时又相应地使志愿军因后勤线延长而增加保障困难。
(二)第四次战役:“联合国军”实施直线平推战术以确保后方安全
1951年1月25日,“联合国军”经过充分准备后,向正在休整的志愿军发起大规模进攻。第二次战役后,“联合国军”逐渐认识到志愿军的作战特点。南朝鲜将领白善烨指出:“在战斗中,中国志愿军一直运用迂回—切断后路—包围的奇袭战术。”②[韩]白善烨:《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年,第118 页。麦克阿瑟也提醒李奇微:“中国军队常常避开大路,利用山岭、丘陵作为接近路。他们总是插入我纵深发起攻击。”③[美]M.B.李奇微:《朝鲜战争》,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第97 页。鉴于此,在第四次战役中,“联合国军”采取了李奇微确定的直线平推战术。即改变了过去那种依赖公路、分兵冒进的做法,而取抢占要点、互相靠拢、齐头并进、稳扎稳打的战法,力求东西呼应,互相支援,保持一条连贯的战线。朝鲜人民军称这种战术为“直线战术”。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朝鲜人民正义的祖国解放战争史》,朝鲜外国文出版社,1961年,第169~170 页。白善烨认为:“李奇微将军的作战理念与沃克将军截然不同,沃克将军在发动进攻时,常以装甲部队为先导对敌阵进行打击;而李奇微将军则非常重视各部队间的衔接与协调,采取的是协同进攻,稳扎稳打的战术。这也是破解中国人常用的迂回包抄战术的一个方法。”⑤[韩]白善烨:《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第144 页。
“联合国军”的直线平推战术使志愿军的迂回难以施展。李奇微回忆说:“由于采取了与支援部队保持密切联系、按照调整线推进以及在夜间收缩以防止敌人渗透等办法,我们没有落入敌人设置的圈套。”⑥[美]M.B.李奇微:《朝鲜战争》,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第123、135 页。2月中旬,志愿军在东线抓住南朝鲜第8 师轻敌冒进的机会,取得横城反击作战的胜利,并拟扩大战果,攻歼横城以西砥平里之敌。若能夺取该地,不但能对西线美第9 军右侧后构成进攻的态势,还能进到骊川,向平泽和忠州扩大战果。⑦[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中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第557 页。但由于战前未经详细侦察,对敌情判断失误,且用野战方法仓促攻击固守据点之敌,以致未达成作战目的。志愿军遂结束反击作战,全线转入运动防御,直至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三、第五次战役:志愿军楔入敌纵深过远,“联合国军”的机动作战使志愿军遭受一定损失
经过两个多月的运动防御,志愿军在兵力和后勤物资上得到了补充,遂于1951年4月22日发起全线反击,以夺回战场主动权。在第一阶段的西线,志愿军在“联合国军”的节节防御下,迂回未获得明显效果;在第二阶段的东线,志愿军采取多层迂回的战术,取得县里地区围歼战的胜利。但由于楔入敌纵深过远,使“联合国军”得以抓住战机,突然反击,并争锋相对地采取了机动作战,穿插迂回至志愿军后方,使志愿军遭受一定损失。
(一)志愿军楔入敌纵深过远
战役第一阶段,志愿军集中主力在西线汶山里至春川地区实施主要突击,以第3 兵团实施正面突击,第9 兵团和第19 兵团实施两翼突击并进行战役迂回,分割围歼当面之敌。而“联合国军”对志愿军的进攻则预有准备,实施有计划的撤退行动,在部署上齐头靠紧,没有间隙,同时凭借坚固阵地和优势火力、机动力,节节抵抗,逐步后撤。上述部署和战术,使志愿军无论在进攻还是防御中,通过迂回歼灭敌人的机会都大为减少。担负战役迂回的部队多遭到强大的阻力而难以完成任务。如担负向议政府实施战役迂回任务的志愿军第64 军第191、第192 师渡过临津江后,未能迅速突破南朝鲜第1 师主阵地而与敌形成对峙。志愿军遂投入预备队第190 师继续执行战役迂回任务,但主力部队仍未能突破敌纵深阵地,仅有一个营和侦察支队突破敌纵深插向议政府。在战术层面上,志愿军的迂回也收效不大。彭德怀指出:该阶段,“敌军兵力齐头靠紧,没有间隙,技术条件绝优于我,战术上前进时步步为营,后退时节节抗击。我插入敌纵深必须经过严重战斗,才能打开缺口,故作战三昼夜,没有达成迂回议政府,截断敌归路”①彭德怀致中央军委并转毛泽东主席并高岗,抄送金日成电,1951年4月26日。转引自《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570 页。。
在战役第二阶段的东线战场,志愿军和人民军各部采取两翼迂回、多路切断、层层包围战法,向县里地区南朝鲜军发起猛烈突击。在内层采取了两层合围行动。其中,志愿军第20 军第60 师抢占后坪里、旺盛谷等要点,切断了南朝鲜军第3、第9 师南逃退路,并与人民军第5 军团共同构成对县里地区南朝鲜军包围的对内正面;第27 军第81 师攻占砧桥、岩达洞等要点,封闭南朝鲜军向西南方向的退路,构成了包围的对外正面。同时,人民军第5 军团占领县里东南镇东里、芳台山等要点,切断南朝鲜军的东南退路。由于内层合围目标的实现,在志愿军和人民军的多路进击、层层堵截下,南朝鲜军第3、第9师撤退之路全部被切断,最终大部被歼。在外层合围上,志愿军第12 军和人民军第2 军团采取东西对进的方式,但由于受到敌人阻击和穿插路线上地理环境的限制,未能完成合围的任务。在志愿军和人民军连续五昼夜的突击下,东线南朝鲜军于20日撤至九城浦里、丰岩里、下珍富里地区。“联合国军”紧急调整部署,以美第10 军主力东移,堵塞战役缺口,建立纵深防御,再次形成东西相连的完整防线。5月21日,志愿军鉴于粮弹将尽,遂结束第二阶段作战。
(二)“联合国军”实施机动作战,志愿军实施阻击作战
第二阶段作战结束后,志愿军和人民军决定主力北移至三八线南北地区集结休整,并确定各兵团留1 个师至1 个军的兵力进行运动防御,掩护主力转移和休整。然而,转移行动尚未开始,“联合国军”即于5月20日开始反扑,并采取了新的战术。由于摸清了志愿军战术及战斗力的界限,美第8 集团军司令J.A.范佛里特在李奇微直线平推战术的基础上,增加了机动战术,恢复了在战场上捕捉敌人的野战式作战。即以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组成的“特遣队”为先导,在航空兵和远程炮兵的支援下,沿汉城至涟川、春川至华川、洪川至麟蹄公路干线,寻找志愿军和人民军防线的空隙,多路突击,快速推进。如:美第1 军骑兵第1 师以第7 骑兵团战斗群实施突进,第9 军第25 师以“德尔温装甲支队”实施突进,第10 军第2 师以配属的第187 空降团实施突进。“联合国军”破坏了志愿军和人民军主力向后转移的部署,楔入志愿军和人民军防线,从而达成了战役上的突然性,取得了战役主动。志愿军第20 军总结“联合国军”此时的作战特点指出:“敌善于寻找战机,如果找到我弱点,则不惜一切代价,施行人海赶羊战术,插打摸,但一般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为原则,以坦克、小部队、侦察机、夜摸、特务等手段查明情况,并进行迂回战术,对战术研究和改进较快。”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经验编写委员会:《第二十军第五次战役战斗详报》(1951年9月),第29 页,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索书号:5060215—0121。
志愿军和人民军在第二阶段作战中突入敌纵深过远,对“联合国军”迅速实施全线反扑估计不足,转移的组织计划不够周密,致使全线出现多处空隙,被“联合国军”的“特遣队”乘隙而入,在西线的加平和东线的麟蹄地区被敌分割,形成了缺口,部分部队被隔于敌后。这些“特遣队”像一把把尖刀,插入志愿军后方,占据交通要道,阻止志愿军后撤,使志愿军后卫部队遭受重大损失。志愿军部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与反扑的“联合国军”展开了激烈阻击战斗。第27 军在杨口、麟蹄、县里等地英勇抗击美军第2 师、空降第187 团、南朝鲜军第5 师的进攻,将其阻于昭阳江南北地区,有力地掩护了主力转移。第60 军第179、第180 师在春川方向北汉江两岸地区顽强抗击美军第7 师、陆战第1 师、南朝鲜军第6 师的进攻。因敌乘隙突入,第180 师在驾德山地区几乎陷入敌人全面包围,突围时由于指挥失误和组织接援不力,部队遭受重大损失。第20 军第58 师在华川地区坚决阻击向金城方向突进的“联合国军”,历时13 天,胜利完成阻击任务。西部战线上的第63 军并指挥第65 军第194 师,在涟川、铁原地区顽强抗击美军4 个师的轮番进攻,胜利完成阻击任务,粉碎了美军快速占领铁原、摧毁志愿军后方基地和交通线的企图。经过艰苦的防御作战,至6月10日,志愿军和人民军将“联合国军”阻于三八线附近之汶山、高浪浦里、铁原、金化、杨口、明波里一线,第五次战役遂告结束。
结语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美两国陆军的第一次正面较量,作战对象的变化对双方的传统战法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在国内作战,对作战对象和地理环境等条件较为熟悉,人民军队运动战中的迂回行动往往较易实施,从而也较易实现歼灭敌有生力量的目标;而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陌生的作战对象和战场环境,志愿军的运动战遇到了巨大挑战,其中突出的表现就是迂回的难度加大,从而难以实现歼灭敌有生力量的目标。作为人民军队运动战的基本作战方法,迂回战术在抗美援朝战场得到了发扬,为战役战斗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也遭到了由现代化装备和先进作战思想武装起来的美军的挑战。面对初期的被动局面,美军迅速总结经验教训,改变轻敌冒进的做法,在防御时实施有计划的撤退,在进攻时采取直线平推乃至机动战术,使志愿军难以实现迂回目标,甚至一度陷入后路被切断的危局。志愿军则以积极防御坚决反击“联合国军”的机动作战,并逐渐构成纵深防线,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可见,迂回的成败,受作战对象、参战部队的技术装备和作战意志,以及战场地理环境和气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抗美援朝战争使人民军队在对强敌作战的战术运用上取得了宝贵经验,使人民军队的运动战战术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