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优秀学生心理辅导案例探析
2021-11-28徐伟曼
徐伟曼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
一、优秀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介绍
优秀学生A:大三学生、班级团支书、学生组织干部、党员名,学业成绩平均分86分。
独生女,小时候父母离异,没有安全感,会因地上掉一点东西就哭。睡眠不太好,一般要十二点后才睡。人际关系差,小学、初中、高中都只有一名要好的朋友,而且好朋友最终都有矛盾不欢而散。情感丰富,看电视剧会掉眼泪,在谈到小时候事情时眼框红了有眼泪在打转。自述最近压力大很难过,目前与项目团队成员有矛盾,因原队长一直负责核心模块,原队长退出由她接手后,她处理不了核心模块,而组员不能理解她也不服从她的管理让她很难受。对未来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自述通过项目组这次事情,觉得自己技术没有做到深度,可能以后不太适合从事现在这个专业的事。
优秀学生B:大二学生、班级团支书、学生组织干部、预备党员,学业成绩平均分87分。
独生子,睡眠不太好,一般要十二点后甚至半夜才睡。自述压力很大,一直同时承担很多事务,既是班里的团支书,又加入社团,还在做家教,但是一直都规划得很好,时间也管理得很好,从没出现过达不到预期的事。但是近期因为自己没及时沟通组织好的原因,导致班级错失了评优名额,也曾去找相关负责老师讲明原因,但是最终还是错失了这个名额,很自责,没有办法接受这次打击,曾向辅导员请求卸职。
优秀学生C:大一学生、班级宣传委员、学生组织干部,学业成绩平均分90分。
家中有一姐姐,性格比较急,睡眠不太好,一般要十二点后才睡。是班里的宣传委员,人际交往一般,自己认为好胜心较强、有攀比的心。在大学班里优秀的同学比较多,看到师兄姐们生活学习都那么轻松精彩自己也很是羡慕,自觉压力大,最近非常焦虑,因为某一门课跟不上学习进度,虽然有课前预习,课后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练习,但仍然效果有限。
二、案例分析诊断
案例A因家庭原因,从小敏感、安全感、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较差,该生在学习上认真努力,情绪管理、人际交往长大后有所改善,但仍较敏感,情绪易受他人影响、压力大、思虑多,睡眠不好,不知道如何与同学相处沟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对未来职业规划比较迷茫。
案例B学生积极上进,自信,会尽全力去做事,会进行时间管理,但时间安排过于饱和,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与睡眠,成就动机过强,苛求结果完美,接受不了自己有失败的时候。
案例C好胜心较强,喜欢攀比,学生虽尽力学习但仍有一门选修课程跟不上学习进度,接受不了有一门课程成绩没达到理想,自我压力大且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与睡眠,学习动机过强,非常焦虑。
以上案例的优秀学生学业成绩都很优秀,课程平均分都达85分以上,个别达到90分。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非常努力,个性争强好胜,喜欢攀比,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不佳、苛求完美、自我压力大。有时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把事情做得最好,甚至来半夜还在学习或完成组织任务,影响到正常的睡眠时间甚至导致失眠。抗挫能力差,难以接受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或有一门课程成绩达不到理想。如果不及时调适,长期下去会导致心理问题出现。因此,探析高校优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原因及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1]。
三、辅导策略及成效
案例A通过积极倾听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运用精神分析法,找出学生目前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学生可以发现领悟需改善情绪管理及人际交往,并给予学生改善情绪及人际交往的建议。学生对职业规划有了一定的了解及领悟,表示回去后会去多了解相关信息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
案例B通过积极倾听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运用精神分析法、合理情绪ABC理论,探讨学生压力的来源及调整学生认知偏差及不良情绪。学生可以发现领悟压力的来源及认知的偏差,并给予学生宣泄情绪、缓解压力及劳逸结合不熬夜的建议。
案例C通过倾听、提问,让学生自由联想思考这一症状从什么时候开始、结束、什么时候没有,回忆自己的成长史相关事件等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学生能领悟到高中与大学的学习方式不同及如何去处理学习问题,如何去处理情绪问题,同时建议学生晚上早点睡觉,提高睡眠质量。
四、优秀学生心理问题及表现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优秀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表现有:
(一)个性争强好胜,苛求完美。高校的优秀大学生往往学习成绩优秀是班级、学生组织的干部,自我要求高,会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希望自己各个方面都是最优秀的。适度的自我压力是使人奋发图强的动力,然而人无完人,如果过于追求各个方面都要完美,只能赢不能输,接受不了挫折,不仅不现实徒增苦恼,有时可能还会钻牛角尖,走入死胡同出不来,导致心理问题出现甚至自杀。
(二)睡眠质量差,抗挫折能力差。优秀的学生由于过于苛求自己各个方面都要做到最好,过多的事情时间不够只能牺牲休息睡眠时间。而长期的休息睡眠不足,往往影响学习工作效率,反而更加不能把学习工作做好,还容易出现考试考砸或工作出现失误继而形成恶性循环,这时成长过程较为顺利优秀学生就会难以接受自己的失败容易由自傲变成自卑甚至一蹶不振。
(三)情绪脆弱,容易焦虑。优秀学生由于个性争强好胜,追求完美,往往过于注重自己的形象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容不得自己有做得不够完美的地方或别人有超过自己的地方,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容易患得患失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四)人际交往能力不佳。优秀的学生一般从小得到家长老师的喜爱,经常受到表扬,容易产生自傲、嫉妒心理看不起比他差的同学也嫉妒比他更优秀的同学,又过于要求完美,过于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缺乏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及技巧,所以容易患得患失,紧张焦虑不知道怎么与他人相处,人际紧张。
五、高校优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合理安排时间与精力,保证有充足的休息与睡眠。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身体健康,切不可为了追求方方面面做到完美优秀而牺牲掉自己的休息睡眠时间,这样只会得不偿失。高校进行心理普查时发现体育学院的学生是最少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而相关研究也表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例如邱远(2004)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2]。张勇、孙高峰(2006)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安丰学、王相英(2019)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4]。
(二)加强与优秀学生的沟通,疏导不良情绪。一直以来,优秀学生都是属于老师放心群体。因为学业成绩好,平时表现好,不旷课不闹事准时完成老师下达任务。所以老师会认为他们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少主动去找他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关注他们情绪压力状况。而实际上优秀学生自我要求高压力大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或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也会影响优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所以学校教师要多关注优秀学生思想动态,多交流沟通疏导不良情绪,教导优秀学生排解压力缓解不良情绪方法,比如注意休息、多运动、听歌、看电影、找好朋友谈心等。
(三)加强优秀学生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优秀学生一般自我要求高、学习成绩好、表现好、经历的挫折也较少,家长跟老师也有较高的期待。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往往害怕自己完美的形象受损或家长老师对自己失望,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及挫败感,很难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因而学校要教育优秀学生正确自我认识,正确看待成败,多给予机会或创设情境让优秀学生去锻炼磨炼,磨炼他们的心志,提升抗挫能力,克服挫败心理。并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关注自我优势,给予积极评价,培养学生积极心理认知及思维,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挫折能力[5]。
(四)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寻求身边的支持系统。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人际关系比小学中学时一心只读圣贤书时要复杂得多。而优秀学生由于小学中学一般只注重学习,疏于与他人交往,自尊心虚荣心强又自负,容易与他人相处时有矛盾起冲突。因而要掌握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原则及沟通技巧,更要积极去寻找身边的社会支持系统,当你心情不好或遇到困难危机时,有可以谈心、帮助你的朋友或师长。
(五)学校要多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适当增加优秀学生团体辅导干预。虽然大学有开设心理健康课,但是理论授课与课下实践一般是分开的,课程量也较少,与学生接触机会也不多。如果理论课与课下心理活动实践相结合,提倡体验式教学,由本班心理老师主导课下心理知识竞赛、心理话剧、心理沙龙、心理团体辅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知识也增加老师对学生了解,特别是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课下活动表现如何,可以综合考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时疏导学生不良情绪,有针对性开展适合各类学生的团体辅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