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质与学生发展探讨
2021-11-28任文洁
任文洁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6000)
当前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限于科学文化水平以及专业素养,更加注重人才的思想道德素养,国家建设也需要较高专业素养以及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这就对我国的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以及学生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当代教师不仅要具备敬业奉献、不断进取、热爱教育的精神,还应当以为学生做好道德模范,率先垂范,为我国社会建设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一、教师素质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自古以来都是十分受人崇敬的职业和岗位,尊师重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可以说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承文化知识和精神的职责,还承担着培养学生成才,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
在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支撑下,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也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也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仅次于家长的榜样,其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模仿教师的言行以及在日常教育中所表达出的各种价值理念。同样的,教师素质的欠缺也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对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1],保证学生成人成才。
(二)教师素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所谓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并遵守的与教师职业特点的各种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与情感的综合体,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义务和使命。教师素质的内容具有构成复杂性、对学生的模仿性以及影响深远性等特点。可以说,教师素质直接表现为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职业道德素养、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技巧和专业领域的研究成就等几方面内容,新时期的教师理应具备更高的素质水平,应对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以及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教师既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也承担着发现知识、应用知识、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的使命,不同使命在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中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大多数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以及思想价值理念确立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承担起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为学生树立起健康积极向上的形象,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教育作用;教师大多是所在领域的专家与权威,也是社会精英知识分子的代表,可以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于学生学校以及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
(三)教师素质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和领路人,也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尊师重道这一传统美德已深入每个人的骨髓之中。可以说,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仅次于父母亲人,也是学生所纷纷效仿的对象。具备较高专业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引领者,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之相反,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思想道德觉悟不高,无法为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教师形象,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故此,教师素质与学生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就需要对教师的素质进行明确的要求和规范,发扬教师的积极向上的一面,消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二、新时期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
新时期教育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样这也是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全民族素质的必然要求。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专业教育素养、爱岗敬业奉献精神、不断进取,努力研究、为人师表,树立榜样等几方面:
(一)正确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重要作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的,教师的教育素质不仅仅影响到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了全民族素质提升。可以说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的劳动者,其劳动对象是人,劳动成果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保证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素养同步提升。然而适龄学习人口数量的增多使得现有教师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教育需求,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都缺少相应的教学经验,甚至于存在着对自身工作岗位缺少热爱以及正确认识的状况,仅仅将教师作为固定工资的工作,这一理念无疑会影响到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2]。
有鉴于此,需要教师正确认识到这一职业的重要社会作用,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觉悟,深刻理解教师这一令人崇敬职业的重要性,结合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对自身的理念进行调整和更新,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坚持默默付出,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伟大的贡献。
(二)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模仿,应当严于律己,为学生展示出新时代教师应当具备的形象和素养。大多数学生都处于人格塑造以及思想价值理念确立的关键阶段,教师作为仅次于学生家长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应当发挥出教师的积极榜样作用,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十分消极或者懈怠,学生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仅会对教师所教科目产生厌恶心理,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心理。而积极向上的教学态度以及科学的教学方式,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
对此,教师需要保证自己的言行一致,以健康的言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严谨的教学精神为学生树立起积极的教师形象,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通过日常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道德规范以及价值判断。例如: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还要在言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渗透,通过各种文学语言、社交技巧以及符合“礼”的行为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其他学科亦是如此,教师都应当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将德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以自身的实际言行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懂事明理,可以独立自主地面对各种困难,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加强专业领域研究,不断深入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学无止境,当代教师应当具备不断进取的学习探索精神,通过对所在领域的研究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和质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们是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然而被称为“师”的人,无疑在其领域内有着相当高的造诣或者成就,社会影响力十分巨大,因此人们公认成为“师”。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应当在自己擅长的学科领域内有着较高的专业水平,并且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发挥出自己相应的教育引导和科研作用。教师应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细心地教导,以自身的专业知识折服学生,传授学生各种经验和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进步。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在所在领域的影响力,发挥教育权威的作用,社会影响力,为提升全民族的素养做出自己的贡献[3],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需要明确自身的使命,刻苦钻研和不断学习创新,为自身所处教育科目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四)因材施教,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学生群体具有庞大的数量基础,同时每个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学习理解能力都具有差异性,不同学生个体所需要的教育资源和指导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发挥教师有教无类的传统师德,将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应对学生进行分类,差别对待,这样无疑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消极影响。教师应当积极地关心爱护学生,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从而保证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这是一个漫长枯燥的过程,教师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无论是学生的不配合还是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都会阻碍教师的进步,故此,教师需要坚定自身的理想和信念,发挥出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作用,使得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和进步。
不仅如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也是教师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无可避免地产生各种消极心理,自卑、烦躁、嫉妒、怯懦、懈怠,都是学生常见的消极心理,这样的心理问题无疑会导致学生学习困难,进步幅度下降,影响到学生的全面成长。这需要教师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引导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专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与学生积极地沟通交流,了解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针对性地作出各种解决方案,并与学生家长建立起稳定高效便捷的沟通渠道,为学生营造出积极健康的学习成长环境,尽可能地消除各种消极心理因素,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结束语
新时期的教育实践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及高质量教学团队的打造,教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和引导者,其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到了整体教育水平与质量。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更是教师发挥其教书育人作用以及承担起提升民族素质使命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