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的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探索

2021-11-28左春宁

山西青年 2021年2期
关键词:家国思政课情怀

左春宁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大数据时代是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终端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的,其所记录收集的数据呈现指数级、爆发式增长并不断地被应用于当前的各行各业各领域当中[1]。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国内外各类信息的迅猛增加和资讯的发酵似传播,对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也在全方位地改变着高校学生观察、分析和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下,有效利用好大数据时代的变化就成为当前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方法,也成为当前高校获得创造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价值的新起点。基于大数据时代呈现出的特点和优势,总结把家国情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新方法,探索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新的路径。

一、加强高校思政课中家国情怀的文化认同教育

任何国家优秀的文化都需要历史的沉淀和人民的认可,才能潜移默化成为人们的一种实践行为,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文化认同也需要这个过程,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引发的价值观多元境况下,加强高校思政课中家国情怀的内化方式和塑造家国情怀的育人氛围则显得尤为重要。在大数据信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的主流价值观认同问题是当下的重要问题。高校学生受到全球化信息流通的影响,同时受到世界各国文化多样性的晕染,部分学生把西方的普遍个体价值多元化变成了现实,更加增强了当前主流文化背景中家国文化的认同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绵延生息的精神支柱,是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历史积淀,是各时代历史伟人传承给下一代的宝贵财富,更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力量。大数据时代面对高校学生家国情怀文化认同逐渐淡漠的趋势,通过耳濡目染的全方位熏陶和各类社会实践锻炼,在高校思政课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认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新高校“两课”中家国情怀文化认同教育的载体

“两课”是指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要着眼于引导和帮助高校学生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帮助高校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两课”来推进和实现。然而,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新兴媒体技术快速广泛的应用并发展着,新的社会现象和经济改革中凸显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使得高校学生人人都成为新媒体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因此各类意识形态的文化价值观传播更加多元更加迅速,给我们主流价值观中的家国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家国文化价值观也要随着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变化要不断深入。家国情怀作为重要的中华优秀文化主流价值观,在高校思政课中也要创新教育的载体,不能靠传统授课的单一老路。具体来讲就是要将传统课堂上的家国情怀和各类网络信息化载体结合起来进行高校学生的知识教育。当前,高校学生的大部分碎片化时间都离不开智能手机信息的展现,因此打造网络思政育人平台为载体,开通家国情怀内容渲染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并实时的发布家国情怀相关信息,发布国内国外类似大事件处理办法的相关信息,让高校学生自行对比各个国家文化的差异性,并进行师生的实时互动,在讨论中获得有关家国情怀的正确认识;在国家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时候,倡导高校学生主动积极的担当起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责任,参与志愿者等活动,在学习家国情怀系统知识的同时深切的领悟家国情怀,使其真正地融入内心,在实践中生成一种文化的动力。因此,创新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载体成为当下解决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多元化危机的重要方式。

三、深化高校思政课中家国情怀的文化自觉

新时代的家国情怀彰显了中华儿女伟大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要想把家国情怀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文化自觉,树立起高校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就需要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和生活实践中,用海量的信息潜移默化学生内在的家国情怀个体价值。比如通过各种新媒体途径让学生在日常的交往、阅读、实践中学习我们各个时代历史名人,通过这些名人的伟大事迹从而自觉地增强家国情怀。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国情怀的主要传播内容应该来自教材,另外应该选择当下高校学生紧密关注的先进人物事迹,实现信息内容的与时俱进。因为,当今时代和过去的不同之处在于,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整体性价值的消除和多元价值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全球化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影响。我们国家曾经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又经历了屈辱的近代到今天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尤其是新世纪快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使得高校学生对家国情怀的价值认同困境和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弘扬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源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内化并提升自我价值观,从而实现家国情怀的内化。

四、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家国情怀文化认同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家国情怀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宝贵的文化,更是培养新一代接班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合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并且明确指出,作为教师就要“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3]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为学生把握思想意识观的知识分子,是当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践行者,更是家国情怀重要的继承和传递者,因此思政课教师自身必须要具有高度家国情怀意识的认同感。一个优秀的民族要发展,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然需要有担当、有志向、有抱负、有情怀的人,要培养这样一些有家国情怀的人就需要有一大批为国家从事教书育人事业的传道受业解惑者。大数据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高校教师所受的优秀中华文化的渲染和熏陶正在被外来价值观所影响,甚至被误导。因此,高校教学科研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家国情怀文化认同教育,只有始终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时时刻刻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地关注和社会变化,依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广阔视野中的知识和道理讲明白。在思政课教学中,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做新时代有家国情怀的思政课教师,始终谨记“学术无国界,课堂有规范”,讲好家国文化传承的好故事,自觉弘扬践行家国情怀文化的主旋律,积极传播新时代家国情怀所发扬的正能量,才能提起胸膛用自信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主流意识形态的真理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高校为学为人的表率,并在不断的实践改造中和理论影响中把家国情怀文化内化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内心,生根发芽,传承不息。

五、升级高校思政课中家国情怀实践路径

互联网在大数据时代总能发挥出其强大而又独特的作用,由于高校能够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地调研访问参观式实践的制约性因素比较多,很多时候难以实现高校全员性的实践活动,要把家国情怀通过线上实践活动进行传承就成了大数据时代新的路径。比如说通过“云端”国家历史博物馆及各高校打造线上家国情怀文化之旅等虚拟在线场景,学生可以实时实地的通过虚拟3D场景进行参观并在线留言互动,实时把握追踪高校学生有关家国情怀的心路变化,实现大数据时代家国情怀实践2.0版本。比如每逢清明节及国家公祭日等时刻,高校可以引导学生把现实中各种因素导致的无法现实参加相关实践活动转变为网上缅怀祭奠,通过网络方式实现家国情怀的价值和情感的双重回归,用2.0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凝聚起伟大的民族精神,汇聚并获得更多的前行力量,在通过网络技术打造的“云端”活动中不断升华家国情怀,激励新时代的青年能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继续奋力前行。

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实时的互联互通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环境日益复杂化,为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大数据时代家国情怀文化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加强高校思政课中针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的认同教育,并不断创新高校“两课”中家国情怀文化认同教育的载体,深化高校思政课中家国情怀的文化自觉和增强高校教师有关家国情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把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促进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更具有时效性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全过程,为培养富有家国情怀的一流人才提供充足的动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家国思政课情怀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