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终生不保至交好友
2021-11-27刘绪义
刘绪义
晚清末年,权力下移督抚,作为军事统帅、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享有此前地方大员从未有过的权力,他常常舍出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得其保举的官员多达上千人。然而,终其一生未曾保荐过两位至亲好友:一个叫刘蓉,一个叫郭嵩焘。
刘蓉,字孟容,号霞仙,湖南湘乡人,比曾国藩小五岁,比郭嵩焘大两岁,与曾、郭系岳麓书院“同学”。1833年春,两人相识于岳麓书院。1834年8月,曾国藩中乡试后,刘蓉备酒祝贺,大醉三日。1835年曾国藩会试不第,逗留京师,怀念起好友来,赋诗曰:“旧雨曾遗尺鲤鱼,经年不报意何如?……碧树那知离别憾,青灯徧照故人书。”十年后,曾国藩高居侍郎,刘蓉僻居乡间,一个“声望素著”,一个“寂灭无闻”,但身份的悬殊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曾国藩曾作诗:“狂风能作剧,吹我堕君前。”希望有一阵狂风能把自己吹到好友面前。
1852年年底,刘蓉入曾国藩幕府,为其出谋献计、参赞军务,成为好友的军师。此后三年两人共同投身于时代洪流,共同面对艰险的局面。刘蓉赋诗形容当时的处境:“环湘贼骑尚重重,苦语连宵倚夕烽。最是五更情绪恶,城头鼓角寺楼钟。” “幕府三年共短檠,一床风雨慰孤情。惊心夜半船头角,吹作苍凉出塞声。”
刘蓉居军中日久,家中母亲病重,思归心切。而曾国藩苦苦相留,说等郭嵩焘到来后方可。不久,郭嵩焘至。曾国藩见不好挽留,便心生一计,对刘蓉说,我写一首诗挽留你如何?刘蓉戏言道:诗写得好,我就不走了。曾国藩说:假如是好诗,你却认为不好,奈何?刘蓉说:只要使我读了发笑,就是好诗。于是,曾国藩挖空心思写了很多令人发笑的句子,并题诗名《会合篇》。刘蓉读后,不禁失笑,就中止归省。
刘蓉虽然科场不顺,但颇有才学,曾国藩以“卧龙”称之,作诗赞道:“我思竟何属?四海一刘蓉。”曾国藩非常倚重刘蓉,屡次打算向清廷保举他,但刘蓉却坚决拒绝。曾国藩觉得奇怪:“举荐幕僚是古人常情,君为何独不愿意?”刘蓉说:“萧朱王贡以转相汲引为贤,盖汉人踵战国余习,非友道之欲正,且士各有志,亦奚必以此相强邪。”刘蓉举西汉时的萧育和朱博、王阳、贡公这些古人的例子,认为都不是友谊之正道。曾国藩听后深以为然,从此终身不举荐刘蓉。
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1835年与刘蓉相识于岳麓书院,一见而成莫逆。后经刘蓉介绍,郭嵩焘结识曾国藩。郭在临终前作《枕上诗》一首,对三人初次见面的情景仍记忆犹新,诗曰:“及见曾刘岁丙申,笑谈都与圣贤邻。两公名业各千古,孤负江湖老病身。”
后曾国藩组建湘军,郭嵩焘为其筹措军饷,做出巨大贡献,可谓湘军的“财神”。郭嵩焘晚年回忆:“我与刘蓉中丞在文正公幕。文正公酌定各员薪水,专门告谕掌管银钱的陈季牧说:郭、刘与我身同,惟所支用不为限制。”郭嵩焘、刘蓉如要用钱,不加限制,想拿多少便拿多少。但是,郭、刘二人数年中没有支用一分钱;并且,郭嵩焘与曾国藩约定:“奔走效力皆所不辞,惟不乐仕宦,不专任事,不求保。”曾国藩也理解他的用意,始终没有保荐郭嵩焘。
后来,刘蓉出任四川布政使、陕西巡抚,乃是骆秉章等人保举,郭嵩焘应诏进京任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官至福建按察使、广东巡抚,乃是肃顺、文祥等人保举。三人各自奔走,共事的时间虽不长,但情志始终相通,友谊也终身不渝。
曾国藩为什么不保举郭刘二位至亲好友,郭刘二人为什么不愿意得到曾国藩的保举,却愿意得到别人的保举?论友情,曾国藩一生最亲密的朋友莫过于郭、刘二人;反过来,郭、刘二人也视曾国藩为至亲好友。三人最喜用“道义至交”“神明至交”来概括他们的友谊。这种至交,首先表现在三人之间能“道义相砥,过失相规”,敢于直言不讳。刘蓉待友“类扬清激浊,别白是非,鲜所假借”。
在湘军建立初期,曾国藩与同僚之间“多忤少谐,小有异同,辄相争执”,使刘蓉感到失望。为此他致书规劝曾氏“凡举大事,当先定规模,挈纲领,合群策群力以图之”,希望他要有豁達渊深、涵育群伦的雅量,对部属能从大处着眼,不必计较小节,这样才能“使人人效其智能,勤其职事”。“《春秋》之法,责贤者备,故他或从略,而于老兄则不敢恕焉”。不是直友,说不出这样的话来。
对于至交,刘蓉“必尽所以责善之道而不敢恕”。但责备归责备,曾刘二人却又懂得互谅。如刘蓉责备曾国藩不能与王錱化干戈为玉帛,曾国藩见刘蓉不但不为自己辩解,反而在信中切责自己,甚为恼怒,指责刘蓉“雅善调停,而性差迂缓,每思此举,如搏沙之不可以成饭,真闷人也”。然而,二人之友情却并没有受此影响。
1866年刘蓉时任陕西巡抚,请求曾国藩饬令鲍超率军援秦。曾国藩回告刘蓉,粮饷军火运送困难,鲍军纪律很差,恐入秦士卒滋事溃变,鲍军不能入秦,需另物色人选。刘蓉怀疑曾氏按兵不动,一时性急,寄来一信,“峻词呵责”,曾国藩很是伤心,赌气绝交,一再声称:“此后不复与通信矣。”然不久刘蓉在灞桥兵败,革职归乡。曾国藩闻讯后立即致信安慰,并主动向其承担部分责任。
曾、刘是这样的直友谅友,曾郭之间、郭刘之间同样如此。后来,曾国藩更是主动和郭嵩焘、刘蓉约为亲家,刘蓉的女儿嫁给曾纪泽为妻,曾国藩将四女曾纪纯嫁给郭嵩焘长子郭依永为妻。如果说曾国藩不保举郭、刘二人,是出于不违背二人的意志;那么,郭、刘二人为什么不愿意得到曾国藩的保举呢?刘蓉在“萧朱王贡以转相汲引为贤”的典故里道出了一半原因,典出《汉书》萧望之列传:“萧育、朱博结绶交好,王阳、贡公弹冠相知。”西汉时,萧、朱两人、王、贡两人为好友,互相推荐以至显达。后有分歧,终成仇人。《后汉书·王丹传》也说:“交道之难,未易言也。世称管鲍,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鲜矣。”
表面看,刘蓉、郭嵩焘是怕蹈古人之覆辙;其实,二人还有一个深层原因没有道出来,那就是二人都不愿意靠至亲好友的提携而显贵。在官场上亲朋好友互相攀援成习、互相保举成风的环境下,致力于移风易俗的郭、刘、曾三人都不想增其旧染,加剧这股歪风的蔓延,形成利益联盟、官场小圈子。至亲好友之间,一旦因一方对另一方有恩,就难以做到“道义相砥,过失相规”,就使友情变了味,变成功利性的友情,背离了道义至交的初衷;这就是曾国藩不保举至交好友的真正原因。
(作者系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