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体育素养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1-11-27刘慧
刘慧
近年来,体育素养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重视,但对高职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研究的比较少,而培养高职学生的体育素养,对提升未来“职业人”的各项素质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拟从体育素养的概念、高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职体育教学中体育素养培养的实施路径三个方面,阐述问题,找出对策。
2014年,上海体育学院的研究团队以CAPL为蓝本,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编制了适用于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育素养测试标准,并在之后的几年中,与“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并行启动,发现了很多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020年8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发文——《深化体教结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中第一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第六条明确提出:将体育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可见,体育素养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概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我国虽然从国家政策层面强调了体育素养的重要性,并构建了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中小学课程标准。但现阶段,仍缺乏针对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素养发展指导。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都有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进入各类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如何提高这占有半壁江山学生的体育素养,成了体育教学的当务之急。
1 体育素养的概念
体育素养是指学生通过体育教学中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在体育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体育行为与体育能力。体育素养反映了学生对于体育的知识储备与主观理解、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所展现出来的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素质水平。体育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身体域、心理域、认知域、社交域,每个领域又有细致的划分,在此不做赘述。
体育素养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仅具有自身特定的发展阶段,而且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过程。因此,高职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是也必将是一个长期积累和总结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要求促进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体育素养,不仅对高职学生的体育能力提升和体育知识积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提升未来“职业人”的各项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敬业精神、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2 当前高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教学缺少吸引力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这种特点反应在体育教学中一般会表现出活泼好动,但自由散漫、不听教导的现象。这使得体育教学中更易出现安全问题。尤其近年来,体育安全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有些高职学校为了降低体育教学安全隐患,取消了一些带有一定危险性但锻炼效果比较好、学生容易有成就感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山羊分腿腾跃、双杠杠上移动等。体育课中,学生可选择的只有一些常见的球类运动和田径运动。从小学到高职,学来学去就这几个项目,学生产生了倦怠感。另一方面,当前高职体育教学存在教学形式比较落后,不够新颖,无法有效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体育课一般都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反复学练、出现问题纠正后继续重复练习这种“你教我学”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倍感枯燥,长久以往就会消极抵抗甚至反抗,体育课陷入“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境地。
2.2 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不被重视
现象学的研究认为,人类与世界互动能否有效进行,依赖于感知和动作,而感知本身也是受到身体影响的一种运动形式,感知总是浸淫着或隐含或显露的身体运动痕迹。确实,从身体活动、体育活动对于人类发展的作用来看,体育教学是一项关系人类发展的重大工程,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是这项重大工程中的关键环节。高职体育教学亦是如此,除了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让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成为社会应用型人才。但是大部分高职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忽略了体育教学与学生体育素养之间的联系,教学中仅开展体育技能教学或为实现技能任务开展教学。不少教师认为,体育课就单纯是体育课,教好技能就可以了。殊不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的理念很早已经提出并应当逐渐深入到体育教学中来。体育教师一定要转变陈旧的观念,与时俱进,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近年来,许多体育教师开始将信息化、职业体能、职业素养等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但如何有效实施,如何以此为切入点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推动学生心理域和社会域的发展,每位教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形成有效的统一的或行之有效的认识。
2.3 体育教学中体育素养的培养被忽视
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对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能力比较重视。体育教学中,则比较重视各项体育技能的掌握。近年来,职业体能这一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对体育素养,一直以来比较忽视。不少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敷衍,没有认识到体育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意识,更不会在设计内容时考虑到这一点,导致虽然体育素养的理念被提了很久,但一直无人问津。
3 体育素养培养的实施路径
3.1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重视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笔者所在高职学校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厚。虽然采用了多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效果却一般。究其原因,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从外部来推动学生去进行体育学习。而众所周知,高效的学习,一定是学生打心里想学、愿意学的学习,也就是常说的内驱力。如何挖掘或培养学生的内驱力呢,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便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比如,在进行排球自垫和对垫的学习之后,我安排了一节排球的理论课,要求学生了解排球的场地、比赛的规则等等,并通过举例子和观看视频等,强化学生的印象。在接下来的排球小型比赛实践课中,大部分同学能合理运用对垫技术,控制好球,为本组赢得分数。而对垫技术不过关的同学,此时不需要教师的反复督促,主动找垫的好的同学或老师指点。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學”。有了理论知识的铺垫和后续的课堂实践,学生深刻认识到对垫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在后续的反复练习中可以保持较高的积极性,而不是漫无目的练习,一会便厌倦了。
3.2 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创新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意识,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体育素养。目前来说,开展高职体育教学工作可以借鉴分类教学模式。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体育教学的范围,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例如,可以为财会、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设计一些健身操类型的体育活动项目,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八段锦、五禽戏等教学内容。这种分类教学模式能够贴合学生的专业,体现职业特点,切实提升高职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3.3 百花齐放、殊途同归——开发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满足身体素质的基本要求,但是形式不够新颖,学习氛围枯燥,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创新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氛围、充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3.4 求根溯源,端本正源——强化体育教师教改理念
当前,高职体育教师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改思維阻抗。教师教改阻抗主要指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教师对教改漠视或拒绝,对教改革方案拒受、消极、应付等态度,更不用说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思考了。二是思维理性缺失。对体育课程的价值、本质不能做出深度分析和哲学思考;对纷繁芜杂的体育教育思潮、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主张和教学流派不敢质疑和申辩。要改变这种现状,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校内以教研组为单位,打造教改团队。“人心齐,泰山移”,组内成员统一理念,共同出谋划策,相互帮助与指导。面对各种专家主张、各种教育理念和模式要运用推理去判断,不跟风、不盲从,理性思考,批判地接受和运用。只有教师从思想上对学生体育素养重视了,并准备好了各种手段与措施,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问题。
3.5 根深叶茂——重视技能练习
有过锻炼或比赛经验的人都知道,运动的乐趣,很多时候是建立在对技术技能有了较好掌握的基础上的。试想,一个连对垫球都不会的人,你能指望他体会到排球运动的乐趣吗?走出“重快乐,轻技能”的误区,切实提高学生的各项运动技能。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意志品质;在运动比赛中,培养各种精神。如果说,技能是根,那么体育素养便是叶,只有根扎的深,叶也才能更加茂盛。体育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技能的学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重视技能的学练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体育教育是一项关系人类发展的重大工程,而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是这项重大工程中的关键环节。体育素养的培养应贯穿到每节体育教学中,每次体育活动中。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对体育越来越重视,不少地区已经将体育中考分数提高到与语数外同等分值。我想,这种信号,并不是要学生掌握多少运动技能,而是充分认识到了体育对人的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比如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等。比如,文中提到的体育素养的四个方面之一——社交域中就明确提出其目标为:建立和维护相互尊重的关系,能有效与他人进行互动;学会在体育活动中领导他人、团结合作、遵守道德规范和包容,包括了解何时成为团队成员或领导者;学会在身体活动参与过程中保持一种理解和开放的心态,包括愿意分享和学习自身及其他文化的经验;学会在不同的身体活动和运动环境中展示公平竞争和符合道德规范的良好行为。不难看出,体育素养的培养,不是单纯的体育技能方面的养成,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