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车在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训练中的应用探究
2021-11-27陆俊波付丽
陆俊波 付丽
1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运动心肺功能测试仪对参与训练的运动员进行心肺功能测试,并借助气体分析仪对运动员血红蛋白成分分析,结合心率表对心率的检测,最后通过实验数据比对分析,给出较为科学有效的结论,为运动员和教练员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8名18-22岁的马拉松业余跑者为实验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2)实验法(3)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无氧代谢改善训练的目的是让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在最初感到肌肉疲劳时,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肌肉疲劳,每周的训练时长也必须控制在较大程度上少于有氧耐力代谢状况训练。
3.1 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对照分析
如表2所示,试验前的实验组的平均最大摄氧量为43mL/kg/min,对照组的平均最大摄氧量为43mL/kg/min。2组之间平均最大摄氧量无显著差异。训练3个月后,由功率车训练的实验组的最大摄氧量显著增加,从测试前的43ml/kg/min增加到56ml/kg/min,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并且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平均摄氧量也存在显著差异。
3.2 受试者最大摄氧量下运动时间统计
如表3所示,实验前最大摄氧量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持续运动时间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在最大摄氧量下的平均运动时间为52秒。对照组在最大摄氧量下的平均运动时间为53秒,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实验结束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最大摄氧量下的平均运动时长差异仍不明显,但两组在实验前后都非常显著增加了。
3.3 无氧阈测试数据统计分析
如表4所示,实验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别的平均无氧阈值分别为2.12L/min、2.14L/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束后,实验组的平均无氧阈值直接增加到3.16L/min,且实验前后有明显的区别。而对照组没有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训练,实验前后两组数据的对比存在的显著性差异,表明使用功率车参与训练的效果优于传统的训练方法。
无氧阈是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表示的是人体中有氧代谢向无氧代谢转换的一个极限点,具体体现为,一名运动员所做的运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其体内的有氧代谢会变为无氧代谢,这一个无氧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间接测试出来,例如身体通气量或者心率,其中最常见的测试方法就是心率无氧阈测试,也是较为容易和实用的测试方法。在心率上训练有素或训练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心率可以达到优秀水平即每分钟46次,而正常情况下心率在每分钟70次左右,较低的心率也可以提供够该运动员所需的血液,这会为运动员大大降低能耗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实验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指数从实验前的43mL/kg/min增加到56mL/kg/min,对照组平均最大摄氧量增加为51ml/kg/min,略低于功率车训练的效果。得出结论即使用功率车参与训练从而提高有氧耐力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训练方式。
(2)最大攝氧量时刻下持续运动时间和最大摄氧量后持续运动时间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而两组别在实验前后却有明显差异,因此可以得出最大摄氧量时刻下持续运动时间与运动能力密切相关却与最大摄氧量水平一般相关。最大摄氧量后持续运动时间与运动能力密切相关却与最大摄氧量水平一般相关。
(3)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无氧阈值实验前后对照有区别,两组别间的对照也有明显区别,无氧阈值和最大摄氧量是衡量有氧耐力的科学标准,可以得出功率车组合训练法训练有氧耐力效果优于传统耐力训练法。
4.2 建议
(1)功率车更注重全身性有氧代谢的锻炼,使得运动员心肺能力等多项身体基础机能得以增强,从根本上循序渐进地提升运动员的整体身体素质。因此训练中若重在提高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或有氧耐力的时候可选择使用功率车训练方法。
(2)运动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适当的训练,强度要与自身素质相适应,同时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技能要求教练员应在日常训练中要兼顾有氧和无氧的训练,且需分清楚各自占比的不同,综合训练提升全面身体素质。
(3)在日常训练中可加入功率自行车,因其可根据运动员的需要灵活设置运动负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借助心肺功能测试仪进行实时训练监控,更好掌握运动员的训练情况从而提高训练效果。业余马拉松运动员或教练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功率车参与有氧耐力训练。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