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
2021-11-27魏金香
魏金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课程是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体魄,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生理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门学科。我们的教学目的是积极引导学生,将强身健体的目标融入强国梦中,“只有促进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相结合,学生享受运动快乐,拥有健康体魄,才能不负时代重托。”才能够更好的坚定自信,传承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结合我校执行“三教”改革、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我来谈谈几点体会。
1 “體育教师”改革
“三教”改革中提出教师改革是根本,“教师”改革应以“双向双融通”为主要途径,校企双方师资要提高互兼互聘的融入度;加大体育教师培训力度,培养体育教师综合素养,包括体育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思政元素挖掘及切入课堂教学能力以及信息化能力,只有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才能够助力学校“提质培优”的总体建设和规划。
其次要发挥体育教师主导性,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上好每一堂课,带好每一个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育人的主阵地,教师进入课堂要做到“三尊重”。
一是尊重体育学科专业知识,以认真的态度和专业去策划好每一堂课的知识内涵;二是尊重课堂,教师应饱含激情去服务课堂、丰富课堂、充实课堂;三是尊重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通过课堂让学生有最大的获得感。
2 “体育教材”改革
要按照更新体育项目教学内容、完善体育教学大纲、编写体育校本教材的顺序依次或同时进行。
无论是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是教学大纲的不断完善都要打破体育专业学科体系、体育项目本位的束缚,加强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突出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与终身性,要体现学生特征和专业或行业特征。
我校公共体育课开设了十个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运动项目,课堂内容涵盖了传统类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跳绳;实用类的形体舞蹈;民族传统类的武术、毽球运动;带有北方地域特色的冰雪运动;我校特色高尔夫球运动。既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满足了人的自然性需求和社会属性需求,又体现了“一院一品”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氛围,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竞技与休闲同台、智力与体能结合、健身与养生并举、传统与现代并存、民族与世界接轨、多特色、多类型的体育课程内容,极大限度的满足了学生的个性与发展的需求。
体育“教材”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大纲的改革,还要体现在“体育教材形态”的改革与完善,对经典的纸质教材,进行优化组合,构建体育教育形式的综合化、网络化和实践化。通过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逐步形成“纸质教材+多媒体平台”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体系;积极推广“在线开放精品体育课程”的数字资源化课程体系,打破体育教育远离学生生活学习,构建校内校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育生态环境,以满足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新需求,让体育课程的受益面不仅仅是学生群体,甚至包括社会有需求的群体。这才符合“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体育教育宗旨和目标。
3 “体育教法”改革
将过去“我要如何教育学生的思路”转变成为“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成才的观念”,将过去的完全“套餐”式教学模式,转化为“自助餐”加“套餐”式教学模式。学生自主选择项目、教师、自主进行的学练方式。
首先体现在体育学科模块化教学改革,打造建设“一年一专项,一生一长项”的体育教学新格局,搭建模块教学+传统加专项特色+职业拓展的桥梁,模块化教学中教学班人数的控制及加强体能训练的具体实施方法,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学生特征和行业特征,要以“实践导向教学” 为主,实现“练中学、学中练、边练边学、边学边练”将体育课程与终身体育观的树立相结合,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4 不容忽视的主体因素——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动机
作为教师公共体育课的教师,在努力进行自身改革、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竭力优化教学内容等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我们决不能忽略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观意识,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动机是否强烈,学习兴趣是否浓厚,会直接影响学习成效的优良与否。
所以,学生学习体育课的动机如果缺失,我们就更应该多多考虑“学”这个环节,因为教学,是由教的主体——教师、学的主体——学生共同组合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动机本身就不够强,作为教师,要主动进行引领、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进一步产生学习动机。
通过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使身体素质达标,并能够养成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锻炼意识,最终能够支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参与运动的需要。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运动的内在动机正确才是学习的本身价值,才能够真正的对自己的身体起到积极调解和提高的作用。而绝不是停留在选择项目简单、不用太费力气、不需要在外面场地风吹雨淋、考试容易过等层面,要真正需要而且真心喜欢此项目,愿意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掌握、去提高和改善,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拥有获得感,受用终身。
(作者单位: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