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不同训练方法对士兵耐力素质训练的影响
2021-11-27张帆陈亭
张帆 陈亭
当前,训练士兵耐力素质时,要从士兵的身体情况出发,确定不同的训练方法。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强化了士兵的耐力,使得士兵积极地参与到耐力素质训练中,从而快速实现了耐力素质训练的目的。
对于军人而言,耐力素质是其要完成的军事任务。从本质上来讲,耐力训练是提高部队作战能力的基础,为此,在部队训练中,耐力素质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部队经常用的场地耐力训练方法为5千米跑,但是这种训练方法单一、强度较大,导致军人的下肢过度疲劳,从而造成疲劳性损伤。然而,训练伤机会影响到参训人员的健康,还会影响到整个部队的战斗力。由于传统的训练方法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为了能提高训练质量,开始积极引入新的训练方法,从而达到耐力素质训练的目的。
1 持续训练法
长期以来,持续训练法成为提高士兵耐力素质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较大的负荷量,而且期间没有休息。通常情况下,根据训练时速度是否有变化将持续训练法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持续匀速训练法;第二种, 持续变速训练法。在观察有氧耐力训练强度时,我们通常会观察血乳酸、心率这两项指标。当前,在检测耐力素质训练时,通常会用到乳酸阈,以此来更好的指导耐力素质训练。
还有部分专家认为:要想了解军人的竞技能力,通常要看他的最大摄氧量。为此,通常会借助VO2max所对应的心率来对训练强度的指标进行控制,此时训练强度的指标要控制在40%到50%VO2max,这对于强化军人的有氧耐力素质大有裨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较高水平的军人要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耐力素质,其必须要通过更高百分比强度的VO2max来开展耐力素质训练。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在于高强度的耐力素质训练会改变心肌形态,从而会增加每博输出量,进一步会增加最大摄氧量。
2 间断训练法
通常情况下,间断训练法分为以下两种方法:第一种,间歇耐力训练法;第二种,重复耐力训练法。所谓间歇耐力训练法指的是在安排训练的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强度,不断刺激,并且在各个强度的训练期间,按照计划合理安排休息时间,这种耐力训练方法是一种不完全休息的方法。当前,在多种耐力素质训练中经常会用到重复耐力训练法。在确定训练距离时,通常要根据训练目的,灵活调整训练距离。从负荷强度上来分析,重复耐力训练法的强度远远超过了间歇耐力训练法。现阶段,在军人耐力素质训练中,经常会用到高强度间歇训练法。
通过分析相关的研究数据,我们了解到,利用递增负荷法对最大摄氧量进行测试时,此时,要将被测人员的跑步速度作为训练强度,将测试过程中疲劳清除率时间的百分比作为训练间歇时间。从相关的研究结果中,我们看到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对于提高军人的耐力素质大有裨益。
3 高原和低氧负荷法
所谓高原训练法指的是在高原低压、缺氧的环境下,让军人开展耐力素质训练,借助缺氧、运动的双重刺激,将军人的应激反应激发出来,以此将其体内的机能和潜力都调动起来,这样做不仅强化了军人的耐力运动能力,还提高了他们抗缺氧的生理反应能力。所谓低氧训练法指的是通过人工的方式模拟高原训练的低氧环境,让军人在这样的环境开展训练,旨在强化军人的耐力素质。从本质上来分析,不管是高原训练法,还是低氧训练法,这两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训练强化、后期恢复等。现阶段,这些问题仍然成为开展耐力训练的障碍。
从相关的调查数据中了解到,当受训人员暴露在高原时,会导致他们缺氧,并且VO2max直接下降。在海拔几百米的情况下,受训人员的VO2max就会明显下降。高原训练过程中,由于受训人员间的身体素质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受训人员的VO2max不会简单的先低后高。然而,低氧负荷训练法有多种多样,如:高住低训法、低住高练法等。在低氧环境下开展训练,既提高了受训人员的脑组织能力,还提高了受训热源的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现阶段,大部分研究人员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肌肉组织用氧上。通过低氧训练,促使骨骼肌的代谢变化得到了改善,还会对骨骼肌的代谢变化情况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相对低氧的环境下,将人体的造血系统激发出来,使得其内部产生更多的红细胞,从而有助于提高军人的耐力素质。从相关的研究数据汇总了解到,当受训人员在低氧环境中,他们的红细胞、血红蛋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除此之外,受训人员的血液量也会增加。此时,血液中会有更多的氧气来供应肌肉的消耗,这使得肌肉更加具有张力、持久力。当然,低氧运动还提高了氧的运输能力,还相应地提高了脑和外周组织的氧气。从应用上来分析,低氧训练弥补了高原训练上的一些不足。在平时的生活中,无法长时间保持低氧环境,为此,低氧时间相对较短,这无法充分地刺激受训人员的心肺功能。由此可见,与高原负荷法相比较,低氧负荷法对改善机能状态并不明显。
4 循环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是在间断训练法的基础上提出的。这种训练方法主要围绕着部队的训练条件、训练强度以及军人的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来展开训练。在循环训练法中,要进一步体现出渐进的原则。这种训练法既训练了军人的耐力素质,又训练了军人的其他方面。运用循环训练法时,要将提高军人耐力训练质量作为前提条件,科学、合理的控制好训练时间,合理安排训练强度,科学把控好训练量,这样做提高了耐力训练的质量,还减少在训练中发生不必要的损伤。
循环训练法是增强力量的混合训练法,其可以被看作是一项特殊的运动,换言之,其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训练。通过循环的训练,激发出内在的潜力,从而增强力量。作为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每一次循环训练都应该控制在6到10种锻炼,每一种锻炼之后才能放松肌肉。例如:当做完俯卧撑之后,接着要做与腿部相关的动作。循环训练法可以从锻炼目的出发,明确练习内容,确定练习哪些肌肉,并将其按照合理的顺序不间断的连接起来进行练习。循环训练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帮助军人克服因为单一的练习内容而产生枯燥的情绪,以此来将军人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由于循环训练法的运动负荷大、练习密度大,可以帮助军人节省下更多的运动时间。再加上循环训练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通过将多个不满意的部位放在一起练习,倘若负荷量达到一定的强度之后,那么训练效果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如果想均衡发展体能,必须按照上肢、下肢、胸、背、腹部交替进行练习,从而达到刻化肌肉线条的目的。
但是运用循环训练法时,需要注意的是,要严格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让整个身体慢慢遇热,让整个身体逐步接受复杂的动作,防止出现关节损傷或者肌肉损伤。同时,还要明确训练目标,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5 总结
在耐力训练中,要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强化军人的耐力素质。然而,在耐力素质训练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军人不同的情况,考虑到每个军人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量以及所能承受的运动强度。倘若训练运动的负荷强度、负荷量远远超过了军人可以承受的程度,这会导致受训军人出现运动性损伤等情况。为此,在开展耐力素质训练时,要从每位军人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科学的耐力训练方法,合理把控耐力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并根据军人身体机能的情况,适时调整训练方法,从而达到提高耐力素质的目的。
(作者单位:1.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2.陆军装甲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