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多元化探究
2021-11-27占博豪辛玉玲谢晓艳
占博豪 辛玉玲 谢晓艳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推动体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我国高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符合时代变化需求的体育专业拔尖人才。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方式等现状进行探索,以期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多元化提供建设性意见及理论支持。
2017年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是继985、211工程之后推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目的是推动我国教育发展,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理应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社会责任,并顺应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多元化培养。因此,高校要想符合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就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不断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目的
知识改变命运,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更是提升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及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建设对其的迫切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采取的结构和式样,体现了高等学校的治理方略。如何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校的首要职能就是人才培养,这是高校与其他社会组织根本上的区别。只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历史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规格各不相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体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建设世界一流院校和一流学科的道路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分类别、精细化、针对性的对专业 院校进行研究尤为必要,有利于对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目标及规格的探索。这对处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而言,无异于提出了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对于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模式上应与现阶段教育改革的方向及具体要求相结合,立足于人才培养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上,首先应明确双一流建设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从课程体系建设到课程内容的充实、从培养主体到评价机制等,从多个层面入手,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1.2 研究意义
以往我国对于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受历史发展阶段和国外先进经验的影响,存在长久以来的“顽疾”和不断衍生的“新症”。“双一流”建设的提出与推行之下,研究我国对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到专业院校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及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方式等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对于完善我国体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系统具有独特作用,进一步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理论研究;对于指导专业院校回归人才培养本位,端正办学思想,创新办学理念,合理安排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变化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深远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一流专业建设与新时代人才培养分析
人才培养一直以来是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双一流”建设与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的。要想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必须注重高校教育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现在社会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双一流”建设应高度强调人才培养,这是在新形势下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2.2 “双一流”背景下我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现状分析
針对体育学类本科生的培养,需依据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具体要求实施,它为各种本科培训目标以及教育计划、教科书编辑和教育活动提供了具体指导。也是组织教学质量评估和检查的重要基础。体育人才培养规格受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约,因此高校应该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提前考虑人才培养规格,这样有助于提高高校体育人才培养质量。
由于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因此体育人才培养规格既统一又有差异。每个高校都有自身独特的发展理念、学科布局和办学层次,所以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其它学校应该有所区别。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多注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体育素养等方面的培养,而“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则应该定位于社会精英人才,应具备与知识、能力和素养相适应的结构,包括广博的通识教育素养、宽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领导力等等。
2.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多元化策略
2.3.1 改变教学模式单一,实现体育专业教学多元化模式
鉴于当前我国“双一流”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而且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守旧而不思变革,“双一流”大学应该是首当其冲的主动承担起教学模式改革责任,寻求更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符合高校发展实情的体育教学模式。近些年我国很多“双一流”高校在教学方法上尝试改革,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后期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比如,当前高校中应用较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慕课学习模式、微课学习模式以及智慧教室等新型教学方式,都极大的丰富了我国高校的体育课堂。
例如,华中师范大学智能教室的研发和应用支持师生之间良好的教育模式互动,并支持教育过程的重组和创新。这是将人力资源开发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其他的“双一流”高校借鉴学习。
2.3.2 大力培植“双一流”大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建设“双一流”大学要积极传播尊重教育、尊重人才的教育文化。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学习对自己全身心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能够使学生更清楚的学会处理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对于自身情感方面的判断,能够理性的做出正确的决定,提升学生们的情商,拥有更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当代大学生既要有专业的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待人处世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去融入事业,为祖国的未来发展献上绵薄之力。如果只是一味的注意专业素养就会导致能力素质单一,文化素养不高,以自我为中心,难以融入群体的现象。
2.3.3 推进产教、科教、理实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应符合时代发展及社会所需,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理实融合为着力点,整合现有资源,拓展潜在资源,将三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支持。
首先,设立科研计划,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和条件。如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在科研实施过程中掌握科研步骤、科研方法及相关知识;或学生向教师提出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案,向学校申请研究资金;或设置有关科研方法的教学课程,教师授课时,将最新最先进的科研知识及方法传授给学生,为其参与科研活動做好铺垫。此外,高校应增设一定比例的科研实践课,以使学生潜能得以激发,参与科研能力得到锻炼,达到科教融合。其次,产教融合,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或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将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办成特色的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再次,理实融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整合教学资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教学场所、课程内容、教师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才能正常、顺利、高质量地开展。最后,培养创新型体育人才,需完善的科研管理体制,如设置专门的机构、构建科研评价机制、合理的奖励机制、资金保障等。
通过上述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当前,我国本科院校中部分学校针对学生设置了一些项目,也制定和开展了研究计划,如大学生双创训练计划、本科生研究计划等,提供给学生开展与实施科研的平台,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对科研的参与兴趣,并提供了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持,但还需不断深化和提升,这对推动学生成长、成材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双一流”大学本科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上还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标定位过于宽泛模糊以及目标制定价值失衡的问题,不利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人才培养规格上主要存在人才培养规格与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相脱节的问题。
(3)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主要问题有忽略通识教育、本科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单一、方式方法不够多样,教学管理不够规范、评价机制不尽合理等问题。
3.2 建议
(1)改变教学模式单一,实现体育专业教学多元化。
(2)大力培植“双一流”大学,注重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3)积极推广体育本科生参与科研,推进科教融合等措施。
(4)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增减或调整相关课程。
通讯作者:谢晓艳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