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全媒体数字化教材建设中辩证关系的把握

2021-11-27边建军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福建学习者

边建军,严 明

(1.福建开放大学,福建 福州 350013;2.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国家开放大学“地域文化”通识课全媒体数字化教材《闽文化通论》建设完成后,自2017年由“福建云课”在线推出及华中科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以来,已经运行使用了四个学期,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因参与此课程(原先称《闽文化概论》)的早期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课程一体化等阶段性建设,故一直关注此课程建设后的使用情况,并曾发表文章对其特点进行过总结。现仅就其如何进一步处理好三对辩证关系提出一些看法,旨在为其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意见。

一、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纵观教材,其采用的是一种平铺直叙式的铺陈式介绍,无论文字介绍,或视频、图片,似乎是一位老师在课堂作按部就班的讲述,这仅是一种静态的表述,看不到学习者的反映,也看不到“教”与“学”的互动,这就在无形中减弱了对学习者的吸引力。因此,要让场面动起来,就要有“问题意识”。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各种疑问,要认真收集、研究、分析、综合、推估那些可能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精准地设计,以各种形式提出,同时设计好答案。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老师提出问题,由学习者回答。其问答形式有三种:第一种学习者与老师一对一的对答;第二种组织一个讨论场所,由学习者(或老师)逐个提出问题,由老师(或学习者)逐一解答;第三种不出现老师和学生,而是将问题由字配音提出,再由字配音回答,提问者可以从老师的角度,也可以从学习者角度。通过提出问答形式,不仅活跃气氛,激发思维,还可为学习者解惑,吸引学习者注意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有问有答这种形式产生互动,使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有静有动,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这种动静结合的效果和具体设计,可从以下8个方面考量:

(一)加深学习者的印象

教材中,开头就设计了“《闽文化通论》文字教材写作过程”的背景介绍,并以文字形式谈写作文字教材《闽文化通论》的初衷、过程、体会和出版的前因后果,自然有利于学习者进一步了解文字教材的内容。但能否设计一些学习者希望知晓的问题,由学习者提出,作者现场回答。如提出:“作者写作此书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书中最有价值是哪些部份”“书中哪些方面是作者自己最满意、最不满意的”“作者有无遗憾?如有,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作者认为今后此书的提升空间有哪此方面”。

(二)便于学习者知晓作者设计的初衷

作者设计了“《闽文化通论》全媒体数字化课程的三个层次定位原则”,以文字的形式介绍了将文字教材内容分为最重要、重要、次重要三个层次的依据,有利于学习者掌握重点[1]。但如静态的文字介绍改为动态的方式予以提问,再由作者回答这三个层次定位的依据分别为:“最重要的内容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各种名录的世界级闽文化”“重要的内容为被国家各有关部门列入各种名录的国家级闽文化”“次重要的内容为被福建省各有关部门列入各种名录的省级闽文化”,并对这三个层次分别进行解读和介绍,使学习者的印象更为深刻。

(三)将一些容易含混不清的内容予以廓清

教材中部分内容易为学习者所忽略或混淆,可用提问的方法予以明示和区分。如第一章在论及闽文化的源流时,作者指出闽文化的形成与“古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海外文化的冲击”“台湾文化的交融”“邻域文化的渗透”这六个方面有关[2],但学习者容易将其不同的作用和影响混淆,如设计成问题,这六个方面可提出:“古越文化的遗存在当下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原文化是怎样传入福建的”“福建的宗教在传播中有何特点”“为何福建会成为我国第二大侨乡”“为何说台湾80%的左右的人祖籍福建是因地理、历史等因素自然形成的”“现在常说的‘海西’为何不仅仅指福建”等。

(四)对教材重点进行再次强调

闽文化的“多元性”“延伸性”是教材的重点,在教材中做了多方面论述,但尚有诸多可拓展的空间,可考虑将学习者都熟悉的却又不经意的内容进行问题设计,如可提出:“结合你的见闻,谈谈你对闽文化的多元性的理解”“从闽文化延伸性角度,谈谈为什么东南亚是传统福建人聚居的集中区,美国是当前最多福建人旅居的地区”等。

(五)弥补教材中的不足

教材中有许多方面论述不全面,如福建文化史上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内容并未展开,可借提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性补足。以第一章为例,在论及闽文化各阶段历史时,在一些可彰显闽文化特点的重要问题上语焉不详,可通过提问对此进行深化和补充。如宋代福建,可提出:“结合武夷山上的对联‘东周出孔子,南宋出朱子’,谈谈为何南宋偏僻的武夷山会孕育出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如明代福建,可提出:“明代后期福建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为何在清代不能得到继续发展而崛起于东南”;如近代福建,可提出:“结合‘晚清风流出侯官”之说,谈谈远离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弹丸之地的福建侯官,为何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崛起一大批诸如林则徐、严复等举世公认的杰出人物”等。

(六)引起学习者的进一步思考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习者进一步思考,教材中一些章节仅点到为止,并没有做进一步立时阐述,如进一步挖掘,无疑可开拓出较大的思考空间。以文学为例,可提出问题:“为什么福建从未获得过全国小说奖,但在散文创作方面却多次得奖”;以艺术为例,可提出的问题:“福建以剧种之多而成为公认的戏剧大省,但为什么没有一个剧种能代表福建,为什么没有一种或几种为全省人民普遍接受的戏剧种(如北京的京剧、浙江的越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四川的川剧、云南的滇剧、西藏的藏剧、甘肃的陇剧等)”等。

(七)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如在第一章谈到闽文化的特点延伸,可提问:“为什么福建有向海外移民的传统”“为什么福建向海外移民过去集中在东南亚,而当代主要集中在美国”。

(八)引导学习者对教材的评判

学习此课程后,如能对教材能谈出几点总体感受,对学习者和作者,都是有帮助的。可提的如:“在学习过程中,教材在哪些方面对你帮助最大,你认为哪些方面还可进一步完善”“在学习过程中,你最感到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必须提到的是,所有提出的问题都应有必须启发意义,都要能有助于教学,不仅是活跃学习气氛,归根结底,是要引起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和探究。所以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更不能流于形式。因此,如何发现和设计问题是关键,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特别是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此外,如何设计答案也是不可忽视的,要回答得精准明确,让学习者确有所获。

二、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

全媒体数字化教材中的二次链接,是对原有教材的内容上进一步拓展。如果说教材内容是一览无余的展示,链接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度开掘,可满足进一步探索的要求。通观教材,在二次链接方面尚有极大空间可拓展。二次链接有两种,一是链接相关网站,二是链接现有文本。链接相关网站,笔者已有专文论述,此不赘述,仅以链接现成的文本为例,就其具体做法和价值探讨如下:

(一)链接有关媒体对作者访谈的成果

有一些内容教材虽然没有涉及,但对学好此课程有着积极意义,作者曾通过多家媒体的访谈,从不同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最有代表性的为发表在《教育评论》,后为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文化研究》1997年6期全文复印的《何绵山与闽文化研究》,此文通过相关人士的专业性提问访谈,让被访者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研究、学习闽文化的独特意义,这是在提问者的启发下回答,视角独特,见解新颖,便于学习者对学习本教材重要性的认识。故可将此文做教材“课程简介”中二级链接内容,有助于燃起学习者的学习愿望。

(二)链接作者已有的研究成果

作者发表的一些与闽文化相关的成果,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上是对《闽文化通论》的延伸和补充,而这些成果都在作者手中,链接时可谓驾轻就熟,并非难事。据教材“作者发表相关成果简介”所列举的作者独撰著作中,可得知作者独撰有《闽文化概论》《闽文化续论》《八闽文化》《闽文化》(中英文对照,独撰中文)等二十余部与闽文化有关的著作,且作者独撰文章篇名共904篇[4]。阅读这些文章对进一步理解教材当然大有益处,虽然每篇都标明了出处,但由于没有链接原文,学习者去专门查找多有不便,故可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原文,与教材中的相关章节链接,见表1所示。

表1 教材相关章节链接一览表Tab.1 Listof links to relevant chapters of teachingmaterials

(三)链接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评论文章

教材中“《闽文化通论》课程相关书评”列有相关书评60余篇,这些书评均为业内人士有感而发而写,对理解教材内容有一定的启发,但只列篇名和出处,未见原文。可选择其有代表性书评原文与教材相关内容链接,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以对闽文化的总体论述为例,可链接:李少明《璀璨的闽文化——读<闽文化概论>》(《福建日报》1996年12月5日)、张子开《评何绵山著<闽文化概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98年5期)、林启瑞《深入探讨和高度概括的理性构建――何绵山著<闽文化通论>评介》(《福建文史》2018年2期)等十余篇。

(四)链接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其他文本

教材各章节都二次链接了大量的其他相关文本,虽然对教材起了深化作用,拓展了学习者的视野,但这些被链接的文本还存在质量参差不齐、有的非最佳文本、格式不够统一、内容不够精准等缺憾,有待全面检查后进行修改。

二次链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和特点,通过对教材内容进一步挖掘,避免了一览无余的浅白,由此给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带来诸多方便和不断惊喜。但如二次链接过多,则给学习者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怎样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呢?

1.让学习者有选择性。二次链接仅适合列为便于理解教材的拓展内容,不必硬性定为必须掌握,不要由此增加学习者的负担。是否点击,可根据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不要使学习者望而生畏。即:有余暇者则点击,无暇者则不必勉强。

2.让学习者通过点击感到确有帮助。不要为链接而链接,要对学习者起理解教材有所启发,因此要认真研究教材的难点和疑点,防止无的放矢。

3.所链接内容尽可能为独特性。即链接的尽可能是在网上搜索不到的内容,独此一家,(如本节前三点所述的链接的内容即为唯一性)。

4.尽可能利用作者现有的文献和资料。这样可减少工作量,不必再另辟蹊径,(如本节前三点所述的链接的内容即为作者现有),以避免再起炉灶。

5.对链接的内容要精选。不要“捥到篮里就是菜”,要认真审核。

(五)链接与知识产权的保护

制作全媒体数字教材工程中,链接了有关媒体对作者访谈和作者已有的研究成果,这些的知识产权均归属于作者本人。当然教材中还链接了相关的评论文章和其他文本,这里的知识产权并非都属于作者。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32条规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因此需尊重著作权人的署名权,在著作权尚未过期的情况下,倘若著作权人不同意无偿使用,使用本教材时还应当通过协商向其支付相应的费用。

全媒体数字化教材做为一套完整的教材,凝聚着制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具有原创性。根据《著作权法》第14条规定:“编辑作品由编辑人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因此,本教材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在进行传播时,必须征得作者许可并按规定支付费用[3]。

三、处理好繁与简的关系

高质量的全媒体数字化教材,可以称之为完美的艺术品。除了内容外,仅其设计,就涉及造型艺术、艺术设计、交互设计、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语言、计算机图形学、信息与通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其表现手法形式多样,有的侧重视觉效果(如图片),有的侧重听觉效果(如音频),有的同时具有视觉效果(如视频)。作者以文字30余万字为基础,充分利用动画(12个)、音频(40个)、视频(154个)与图片(1985张)等多种素材来表现文字内容,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在如何把握这些媒体和素材的繁与简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果太多会给学习者一种眼花瞭乱、目不暇接的感觉;太少又不能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和网络的功能,减弱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处理好繁与简的关系呢?

(一)以能否准确表现教材文字内容为取舍最主要考量

无论用任何表现方式,最主要目的是为表现教材文字内容服务,这一点需得到明确。如果与教材内容无关,即使是再优秀、再吸引人的素材,也要坚决不选用。教材中所用视频中,有的只有其一段与教材内容有关,应该毫不犹豫地将其无关的内容删去,以免喧宾夺主。教材中所用图片中,有的并不能准确表达文字内容,有时甚至容易造成歧义,也应予以调换。总之,无论是表现手法、表现方式和选用素材,只要不能准确表现教材文字内容,都不予选入。虽然全媒体数字化教材的功能可容纳这些素材,但也要在数量上进行严格控制。

(二)对具有唯一性特点的素材取舍要从宽

所谓唯一性,指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网上也搜索不到,但又很重要的素材。有的虽然制作的效果不理想,但由于是唯一性,有奇货可居的价值,所以在取舍上要从宽处理。如福建有许多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在国内无法见到。作者根据教材内容,收集并制作了一批藏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博物馆的福建珍贵文物的图片,特别是一些陶瓷、工艺、绘画的图片精准地为文字内容作了形象展示,实为难得,所以虽然这些图片有的拍摄的效果并不理想,但因为具有不可替代性,可谓“物以稀为贵”,所以在取舍上可考虑从宽。

(三)鼓励各种以精益求精的创新

全媒体数字化教材要打造成精品,必需打破遵循守旧的观念,从精益求精出发,不断的创新。纵观教材,虽然不乏新意,但尚有通过创新来进一步提升质量的空间。

1.以表现形式为例,如教材中大量“福州人在纽约”的图片,是作者为表现第一章“闽文化向美国延伸”的文字内容而在纽约亲自拍摄,因为是独家,当然格外珍贵,但既然可以拍图片,为何不能拍一段视频呢?按理现在拍视频并不困难,但效果却远比图片要好。

2.以总体设计为例,尚有诸多可提升改善的空间,仅以音频为例,整部教材的音频仅40个,显然太少,除了在方言等方面使用音频外,还可将教材中的30万字全部以音频方式与文字同时播出,这样有利于学习者在开车、外出等不方便“读”时,可以“听”的方式学习;

3.练习部分也可设计为问答方式,同时以音频形式播出;再如可选极具福建地方特色的音乐作为教材的片题(背景)音乐,以激励提振学习者的情绪[5];如能在每章都配上与本章内容相匹对的背景音乐,应该效果更佳。

(四)避免不分轻重的重复和低质量的凑数

如果以挑剔的眼光审视,教材中所引用的各种媒体素材,尚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复和凑数的现象。要纠正这种现象,就必需规定选用原则,一是要在数量上统筹安排,不可有的章节多,有的章节少,不要厚此薄彼,在选用数量上要有统一标准。二是面对多种可选的媒体和素材时,要把好选用质量关,要经过反复比较,优中选优。三是如果一时缺乏适合的可选用的素材,要认真制作,投入力量,宁缺勿滥,不可凑数,更不可轻率地弄些质量不高的替代品。

多媒体数字化教材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成功的范本可供参考,但只要心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通过不断追踪,不断总结,不断摸索,不断探究,就能不断改进,不断提升,最终打造出名符其实的精品。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福建学习者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那个梦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福建医改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