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医护志愿者英语服务技能提升的路径选择
2021-11-27赵世杰刘妍
赵世杰 刘妍
(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石家庄 050090)
奥运会以“更高”“更快”“更强”为价值旨归,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举办奥运会是彰显一国经济水平和文化程度的重要体现。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日益临近,志愿者如何以扎实的服务能力为八方来客开展服务必将成为影响冬奥会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志愿者服务以英语技能服务为基础,作为一项世界性体育盛会,基于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加之冰雪运动危险性较大,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离不开医护志愿者服务的参与,医学院校志愿者因具有良好的医疗服务技能,实已成为冬奥会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1]然而,相比于医疗服务技能,医护志愿者的英语服务技能略显单薄,对此,如何针对医护志愿者英语服务技能的短板,通过具体的方式来提升英语服务技能,成为当前提高英语服务质量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于北京冬奥会的顺利举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冬奥会医护志愿者英语服务技能的现状审视
医护志愿者既有来自于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又有开展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从医护志愿者人群的英语服务技能来看,短板较为明显,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较为薄弱,仅能维持日常生活用语的沟通和交流。2022 年北京冬奥会作为一项专业性的冰雪运动赛事,共设 7 个大项、15 个分项、109 个小项,不同项目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专业术语,要求医护志愿者要对不同项目的背景知识要了解,并能对此进行简单交流,这对提高医护服务质量直接相关。调查显示,由于冰雪运动在我国起步较晚,医护志愿者参与冰雪运动的机会并不多,导致对诸如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冬季两项、越野滑雪、北欧两项、雪车、钢架雪车、雪橇等相关冰雪运动的专业术语、运动过程身体不同部位的发力状况等了解甚少。事实上,“快”是冰雪运动主要特征,而由于“快”,运动员受伤的机率将会大大增加,以雪上项目“三剑客”(雪车、雪橇、钢架雪车)为例,三项运动的最快时速达到135 公里以上,极易出现意外状况,一旦出现意外,要求医护志愿者要快速赶到现场,争取“黄金救援时间”,此时,为了解伤员的具体情况,医护志愿者必须要掌握运动应急、医疗急救等英语专业知识,当然,医护志愿者还需要了解跨文化知识,譬如:文化背景、表达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才能确保顺畅交流,完成伤员评估、急救和转运等工作。然而,从医护志愿者现有的英语服务技能和能力来看,与专业化、职业化英语服务技能要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增强跨文化交流,如何增强医护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对英语志愿服务带来较大挑战。
二、冬奥会志愿者英语服务技能提升的路径选择
相比于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具有一些特殊的特点,譬如:竞技项目的高危性、场地要求的特殊性、气候条件的高标准性等,对运动员的安全提出较大挑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意外事件。[2]无疑,安全性是体育赛事举办必须坚持的根本底线,那么,对于医护志愿者而言,不仅要具备医疗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医疗救援的相关语言服务技能,以展现中国智慧、彰显中国气派,实现专业技能服务与英语交流服务的有效融合,不断增强医护服务的效果。因此,针对当前医护志愿者在英语服务技能方面存在的短板,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聚焦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一)利用四象限法,确立差异化优势
针对北京冬奥会医护志愿服务的差异化,可以将医护志愿者按照专业技能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大小,利用“四象限法”,对医护志愿者进行类别化分类,以确保在医护志愿服务中进行人员配给。“四个象限”的第一象限为“医疗专业技能和英语综合能力突出”、第二象限为“医疗专业技能好,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一般”、第三象限为“医疗专业技能一般,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一般”、第四象限为“医疗专业技能一般,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好”。在医护志愿者英语服务技能提升的实践中,教师应按照“四象限法”的人员分类,对不同区域的医护志愿者进行类别化教学,制定与不同层次医护志愿者英语服务技能提高相匹配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突出医护志愿者英语服务技能提升教学的层次化、差异化,以增强培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在教学培训中,要坚持“互联网+培训”的理念,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嵌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对冬奥会所涉及的运动项目的文化背景、医疗救护知识、不同国别运动员的价值观、语言表达方式等进行整合、挖掘和梳理,制作模块化教学资源,以碎片化信息资源(慕课、微课等)形式推送到医护英语服务技能教学平台,以便供医护志愿者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短板等进行自主化、选择性学习,不断提升医护志愿英语服务技能学习的效果。
(二)整合教学内容,明确菜单式教学
教学内容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托。提高北京冬奥会医护志愿者英语服务技能,整合教学内容显得极为重要。教学内容整合要坚持适应性、实用性、应用性为原则,对冬奥会各个运动项目、运动员的文化背景、语言表达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等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以提高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为基础,突出跨文化意识,规避“中华文化失语”的现象,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教学内容开发模式,开发出与医护志愿者实际服务内容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形成教学内容菜单,对冬奥会所需的各种英语技能进行教学内容挖掘、梳理和整合,突出英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将教学内容区分为语言文化模块和语言技能模块,引导医护志愿者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良好的文化意识、正确的文化策略和过硬的调适能力等,引导医护志愿者对中西文化在价值观、社会习俗、人文历史、艺术哲学等方面差异的认知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实践式教学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北京冬奥会医护志愿者英语服务技能培训要坚持创新教学模式,规避传统灌输式、填鸭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导致医护志愿者不愿学、不愿听、学不好。要坚持以医护志愿者的英语服务技能提高诉求为中心,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方能提升教学的效果。无疑,医护志愿者英语兼具双重属性,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要求教学过程坚持从工具性和人文性出发,既要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又要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建立健全多维、互助、互动的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实践出真知,要坚持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情景模拟、仿真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将医护志愿者以5-8 人为以小组的方式分为若干个小组,将冬奥会医护救治进行模块化区分,划分为若干个任务、设置不同的场景、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等,引导医护志愿者根据不同的任务、不同的场景等去实践、去探索、去交流、去互动,并将所需、所学英语服务技能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来,以认知自身的不足,确定改进的方向,针对各自岗位在实际场景中运用并解决英语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激发医护志愿者学习英语服务技能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事实上,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根本目标。创新医护志愿者英语服务技能教学模式,即是通过实践的方式、体验的方式强化英语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以获取有针对性的系统训练和专业指导,突出实践对英语服务技能提高的引领,最终达成教育效果。
(四)优化评价方式,坚持多维式评价
科学的评价对于医护志愿者英语服务技能教学质量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必须要坚持动态化、多维化、多角度化的评价方式,在教学中,要强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实践教学等理念,并在此过程中开展对学生的动态化教学评价,以评促教、以教促改。譬如:在小组任务式教学环节,根据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小组组员任务完成情况、小组组员角色扮演情况等,在课堂中实施生生评价、师生评价,让不同小组的组员对本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开展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小组的医护专业技能完成情况、英语服务技能展示情况等进行综合性、过程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学改进的方式,及时将评价情况推送给学生个人,以帮助其明确英语服务技能提升的方向,精准反映学生成才情况,系统反映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同时,注重对医护志愿者开展总结性评价,即在完成本门课程之后,开展总结性考试,突出英语知识、医护志愿英语服务技能、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流等方面,以达到检验教学的效果。
三、结语
总之,北京冬奥会医护志愿者英语服务技能对提高赛事服务质量、展现中国风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针对医护工作者在英语服务技能方面的短板,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安全性为根本底线,以医护志愿者英语服务技能提升需求为主线,利用四象限法,确立差异化优势;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实践式教学;优化评价方式,坚持多维式评价。唯有如此,才能达到英语服务能力提升与专业技能发展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展现医护志愿服务的标准化和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