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研究

2021-11-27陈瑞黎蔡红英

魅力中国 2021年45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培训

陈瑞黎 蔡红英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一、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充分展现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②习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志愿服务工作凝聚人心、增强群众主人翁精神意识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致力于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新时代背景下,要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国之栋梁,就是要不断凸显他们的使命与担当,而把志愿服务的理念与实际行动融入到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当中,将有效提升他们的奉献意识,使他们的思想觉悟、大局观念、社会责任感等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才能更理直气壮地去承担起新时代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为服务和回报社会奠定基础。

(二)有效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引领,为他们强化自身的涵养与锤炼优秀的品格指明了努力方向,夯实了发展动力。[2]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大学生处于形成人生价值的关键时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具有顺应时代潮流的鲜明意义。④习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近年来,围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用实际行动展示着青年大学生的风采,把爱心传遍祖国的每一个地方。可以说,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几乎是互融互惠的,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将有效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实践育人根本任务的坚强阵地

新时代高校围绕立德树人和实践育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综合性人才,除了学好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把学生所能和社会所需有机对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就是重要的培养途径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需要发挥其立德树人和实践育人的独特功能,在知识性和专业性的基础上,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公德意识与高尚情操、拥有较高服务意识的合格志愿者,使其具备在志愿服务工作中能持续发挥个人优势的能力。[3]

二、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与组织保障体系相对弱化

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当前,普遍高校都设置了与志愿服务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但却流于形式,未能得到较好落实。主要表现在校、院(系)两级的志愿服务管理脱节,导致管理机制不够系统化,专业度与精准度不平衡;学生志愿者来自多个学生社团组织,缺乏统一管理,志愿者之间也缺乏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导致不能有效地将资源进行整合,进而优化志愿服务力量;虽由指定老师管理,但直接进行管理的普遍还是学生,导致各项制度的执行效果不理想,在管理方面容易出现松懈、顾人情等现象,长期以此,就会降低学生的满意度和参与感。另外,与志愿服务相关的各项考评、奖励、经费等保障体系落实不到位,没有起到真正促进学生自觉自愿参与志愿服务的作用。[4]

(二)表面化与形式化现象突出

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存在“表面工作”“走形式”等现象,工作的场面、丰富的图片和充实的总结成为开展好坏的关键,导致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不能完全投入到“服务”中,只追求数量却不注重质量,忽略了服务真正内涵和应得到的成效。[1]长久于此,将削弱大学生的服务意识,打发时间、偷懒、迟到、早退等现象就随之发生。部分高校还将“将志愿服务时长”计算到社会实践、评奖评优、毕业条件的学分或加分环节,促使大学生为了“服务而服务”的功利心态凸显,扭曲了服务的动机。同时,相关志愿者平台利用率不高,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普遍仅限于校内活动,走出校园与社会团体组织尤其是乡村基层团体组织的对接不够紧密。另有部分志愿服务工作因循守旧、循规蹈矩,内容和形式都相对单一,还停留在开展校园捡拾垃圾、爱心献血、关爱留守儿童或看望孤寡老人等一些传统的、阶段性的服务领域,覆盖面较窄,这样会大大降低志愿者的参与感与获得感;而且还有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内容与志愿者的专业不对口,无法有效发挥出专业优势,也会削弱他们的积极性,失去志愿活动原有的实质意义。

(三)志愿服务培训体系不健全

大部分高校出现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参差不齐,服务结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等现象,归根结底就是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作为支撑,有这套体系的却有不健全,健全的又未能起到管控作用,仅作为摆设。由此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在学习、个人素养和技能提升等方面缺乏长效机制,临时性突击的现象严重,使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得不到全面认识,也会让其对志愿服务失去积极性与新鲜感,更容易让志愿人员流失。普遍高校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会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网络、海报或发宣传单的途径发布招募公告,让感兴趣的同学参与报名,留存联系方式,经过简单的面试就被录用,对录用的志愿者说明服务要求即可,却把专业培训环节省去。[5]

三、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思路

(一)完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强化志愿服务组织保障体系

完整、系统的管理机制和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是开展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必要基础。高校党委要统筹规划,指导团委等相关部门完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强化志愿服务的组织保障体系。一是成立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实际,组长可由校团委书记或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具体牵头制定和完善管理条例和组织保障条例,经党委把关确定后逐级下发严格落实。二是形成常态化监督机制,督促管理机制和组织保障体系的实施落地,及时纠正执行力度弱、随意变章更改现象,并适时提出修改完善建议。三是通过实施管理制度,要管责任人、要管团队、要管培训、要管服务落实、要管成果监控,也要管组织保障,确保志愿者公平、公正、公开获得必要服务保障。四是要做好校、院(系)两级志愿服务平台共享,统一管理、逐级管理,要让校、院(系)两级志愿者获得相关考核、奖励、经费等保障均等化和公正化;要把控和监管好资源共享渠道,形成合力,优化志愿服务质量。

(二)加强志愿服务精神的引导与培育,提升志愿服务情怀

加强指导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知和提升他们的服务情怀是开展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必要前提。一是要强化指导老师的志愿服务水平与专业度,做到先学先知先懂,树立高尚的志愿服务情怀,在组织参与各类志愿活动的过程中,要发挥出较好的带头与表率作用,才能更好的指导好学生志愿服务团队。二是校、院(系)两级要定期邀请校内外专业老师开展全校性、全院(系)性的志愿服务相关宣讲会、培训会和座谈会,提升广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让志愿服务精神走入学生的内心,增强他们的志愿服务意识和情怀。三是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将各行各类优秀志愿服务事迹在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并将优秀学生志愿者树立成为先进典型,将正能量的志愿服务精神通过生动具体的故事进行传播,进一步陶冶大学生志愿服务情操,强化他们跟党走、为民做好事实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情怀

(三)升级志愿服务平台,务实志愿服务内涵

完善、优质的志愿服务平台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必要保障。志愿服务平台应包括线下服务机构平台和线上网络服务平台,既要加大对现有平台的完善力度,又要力争优质亮化,发挥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进而巩固志愿服务的内涵。一是高校要精准把握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的脉搏,将校园文化充分融入线上和线下志愿服务“两平台”,在校园中营造出浓郁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提升服务内涵。二是要发挥校园环境助力平台建设的优势特点,通过环境情景烘托,以丰富多样的校园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动中,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爱校情怀,让志愿服务精神播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三是高校要将志愿服务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理想信念的树立和责任担当的养成作为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提升高校志愿服务平台的内涵化水平。[7]四是发挥志愿服务平台的能动性,倡导无偿志愿服务,除必要的交通、食宿、人生意外险等支持外,不再提供任何补助报酬,引导大学生志愿者正确认识志愿服务工作要心系社会的无偿服务意识

(四)规范培训制度,提高培训水平与实效

健全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是开展好志愿服务工作的必要过程,而专业的培训是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不同类别的志愿服务活动,其培训内容、要求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培训要根据实际服务对象“对症下药”,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实践技巧、个人素养和培训交流等,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是要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培训制度,包括培训教师、培训内容、培训周期、培训覆盖面、培训效果等都要层层把关,形成相应的制度体系,并严格实施落实。二是邀请专业老师对服务团队负责人与志愿者分层培训,把志愿服务理念与精神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常态化培训,引导和培育好学生积极奉献、不论回报的志愿服务情怀,激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意识。三是在招募志愿者前,应先对服务对象进行广泛宣传,让报名的学生提前知晓服务对象,预知自己是否可以全身心投入志愿服务工作。四是健全志愿服务课程体系,将志愿服务相关的知识内容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成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将志愿服务精神在全校学生中普及,并定期进行阶段性考核,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念,增强他们志愿服务的意识。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培训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