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视角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转衔康复个案研究

2021-11-27聂慕婷

魅力中国 2021年45期
关键词:谱系个案障碍

聂慕婷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融合教育又称全纳教育,是当下教育领域讨论的热点。其思想源自于19 世纪西方社会的人权运动,1994 年在西班牙发布的《萨拉卡曼宣言》真正确认了这一理念,认为“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儿童,而不考虑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他任何条件”。孤独症谱系障碍,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对于谱系儿童来说,能够进入普通教学环境进行融合对其未来融入社会、提高社交认知等技能非常关键。

据了解,由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特质,很多在校融合及即将融合的谱系儿童大多会选择同时去专业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调查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儿童在发展早期选择科学循证支持的康复干预后,语言认知能力、社交技能及行为的社会适宜性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对于特殊儿童融入社会、课堂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真正地融入不能仅仅依赖机构,真实社会信息的庞杂程度、社群对谱系障碍的理解及反应都会影响谱系儿童的康复进程。因此,谱系儿童要进行高质量的融合教育,其社群、家人的支持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研究对象为孤独症康复机构在读的谱系儿童、家长及康复机构教师,对他们进行观察、访谈,围绕谱系儿童干预现状,从课程、个体、家长等角度综合探索适合其转衔所需要的康复干预模式。

一、研究设计

孤独症转衔康复模式主要以应用行为分析技术为基础,促进学前及学龄阶段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学业、生活相关维度的认知发展。此康复模式的实践以个别教育计划(IEP)为指导,在关注同等年龄普通发展儿童学业标准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对特殊儿童相对不足部分进行个性化教学,具体的教学计划也将根据学生现有能力来制定。保障谱系儿童获得与普通儿童同等学习资源的同时,更高效地吸收其所知所学。此阶段谱系儿童的康复要达到理想效果,不能只依赖康复人员,应当由持证康复师、家庭、学校教师、社区工作人员及其他专业人员共同承担。

谱系儿童的转衔融合基础在于提升其认知能力,逐步增强孩子社会性,最终能够以较为独立、和谐的状态与外部社会互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3 名谱系儿童在康复机构学习生活收集资料、深入观察。实时参与其课程设置、与家长老师访谈,帮助个案儿童提高语言认知及社会交往能力。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选择的个案均为医学诊断后患有谱系障碍的儿童,目前在专业教育机构进行融合,在入学前做过专业VB-MAPP(Verbal Behavior Milestones Assessment and Placement Program,语言行为里程碑评估与安置程序)评估,具有基础口语能力。

个案A,女,年龄5 岁,VB-MAPP 评估得分66 分。

个案B,男,年龄6 岁,VB-MAPP 评估得分75 分。

个案C,男,年龄4 岁半,VB-MAPP 评估得分71 分。

(二)资料收集方法

资料收集主要分为三方面:文本资料、教学视频和访谈。

文本资料包括个案的入学评估报告、进展报告、IEP 计划、语言行为树状图和个案叙事记录等。教学视频包括个案上课视频及家长反馈的自然情境练习视频。访谈采用结构式和非结构式两种方式,围绕个案团队老师、教学督导、家长及融合学校教师进行。

(三)干预计划实施

在实施干预前,康复团队成员会先对个案家长进行结构式访谈,详细地记录个案儿童在家庭及其他课堂的语言行为表现,根据访谈内容和家长提供的个案资料选择相应的评估工具。在此阶段不进行干预,以观察和记录为主。

干预课程的设置主要考虑评估情况、孩子实际认知水平与家长期待,包括以下几种:

1.一对一认知课。评估访谈结束后,课程设计老师会根据个案现有的能力水平为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包括:提要求、听者、配对、模仿、生活自理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根据孩子能力基础会设置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每个目标有详细地通过标准和每天进步情况的数据记录,一般当数据连续3 天稳定达到通过标准后会选择新目标进行教学,确保每个项目是真正被学会。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综合提升个案语言认知技能。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包括DTT(回合式教学)、FCT(功能沟通训练)、NI(自然干预)等循证的应用行为分析方法。

2.团体融合课。由于谱系儿童普遍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社交技能缺陷、陌生情境适应困难、对集体规则关注度低等情况,其在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受挫。因此在每天干预课程中也会根据儿童认知水平及社会技能为其匹配适合的同伴,进行一定时段的团体融合教学。教学形式是将匹配的孩子们安置在小团体班级中,选择符合他们能力阶段的项目进行授课。课程内容以自我介绍、集体指令、团体活动等为主。主要会采用示范教学等方式塑造孩子团体中规则意识、同伴交往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3.家庭指导课。很多孩子在干预过程中会有这样一个表现:在机构非适应性行为、课程表现两个方面都有进步,但回到日常生活之后行为照常发生、技能无法展现。其中很大一个因素是脱离机构环境后,其他情境能给予的干预条件匮乏。因此家校协同干预是谱系孩子疗育的重要环节,家庭指导课是保证此环节有效开展的必要步骤。在家庭指导课中,课程负责人会根据家长实际情况、需求及孩子教学内容安排细化的家庭干预方案,同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康复观念,以指导其在机构外环境对孩子进行简单有效的日常康复练习。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家庭,也会将指导课调整为教师入户干预。

4.生活自理课。由于生理发育的缺陷,谱系儿童及其家长时常面临着各式各样的“生活困境”,包括了睡眠、饮食和如厕等方方面面,而普通的教育方式往往历时很久也无法帮助孩子解决困难、掌握相应技能。而生活自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生活质量的高低,因此,在机构也会根据家长期待和孩子个人需要进行相应的生活自理的教学,包括睡眠调整、洗手、穿衣和如厕等。在教学时,会以符合其认知理解且生动有趣的方式,在考虑孩子先备技能的基础上,将大的任务切分以连锁的方式教导每一个步骤直至掌握基础技能。

三、结果

在认知课程干预前,谱系孩子未能独立完成大部分家长、老师给予的指令。并且如果得到奖励需要完成任务或等待,三位孩子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非适应性行为,如哭闹、大叫等。干预初期,孩子能够回应的指令数量增多,接受短时间的奖励延迟。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后,三位学生等各方面语言认知技能均有明显进步,各领域分数均有提升。

在团体课程干预初期,个案A 在听到铃声后不会主动回座位,需要老师辅助。而个案B 和个案C 在听到铃声后能主动回到座位上课,但未能融入团体主动参与活动。三位个案在老师给予团体指令或叫名时均未能回应教师及同侪。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三名个案均能以眼神或者语言的方式及时回应叫名、听到铃声后能返回座位坐好。并且能比较好地完成课堂中能根据指令与同侪进行简单互动,但在集体中安坐时长及同侪互动能力仍需要进一步练习提升。

家庭干预和生活自理课程的效果也比较明显。经过家庭干预,个案家长们能处理孩子一些简单的非适应性行为,配合机构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教学练习。并且在孩子发生新的行为时能科学的记录,及时与课程设计老师讨论。在生活自理课程中,进步最大的是个案C,干预前孩子需要全天穿戴纸尿裤;干预后孩子在上课期间基本可以不穿纸尿裤,每周仅有1-2 次尿湿。并且在大多数有如厕需要的时候也能主动向老师表达需求。

总体而言,在转衔康复干预3 个月之后,个案们的语言认知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和他人的互动比干预前相比有很大改善,整体分数均有提升。据家长反馈,部分个案在机构之外的融合环境中,个方面表现也有显著进步。

四、讨论

(一)科学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是转衔康复课程的前提

由于国内外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研究起步较晚、科普不足,公众对此群体了解相对有限,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甚至不适宜的教学方案,导致谱系儿童的成长处处受阻。只有真正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的特点才能以客观的态度、科学的手段为该群体进行适宜干预、提供有力支持。并且,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相关科普不应只局限于谱系群体家长、老师,争取其所在社区乃至全社会的理解应当作为各方努力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个性化是转衔康复课程的核心

尽管谱系儿童通常都有社会交往、语言认知等障碍,但每个个体障碍程度、先天基础、后天养育等方面仍有较大差异。以个案A 为例,其听者、复杂听者等接收类课程评分较高,但提要求、仿说等能力亟待提高;而个案B 各项能力在评估中较为平均,现阶段阻碍孩子进步的关键在于其遵守课堂规则的能力。如果用同一套方案为两个孩子进行干预,显然并不适宜。因此,转衔康复的核心在于依据专业评估结果及谱系孩子具体能力特点,为其制定个别化的干预方案,在有限的时间进行真正有效的干预。

(三)家校配合是谱系转衔康复过程的重点

康复机构相对自然社会情境,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环境:干扰少,情境简单,目标明细。然而干预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孩子能适应信息繁杂的普通社会环境,在其中更好的发展成长。因此无论康复团队还是家长,在干预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孩子在机构内的课程表现,应该多考虑家校配合将干预带入日常,帮助谱系孩子以适当的方式理解环境、接收信息。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对3 名正在参与转衔康复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3 名个案在机构干预时长一致,干预课程的设置均以应用行为分析理论为基础,根据个案儿童发展水平和现有技能选择多元的教学方法。在干预过程中,个案们的语言认知能力均有显著进步。

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群体的干预应当遵循科学的原理,当前研究及既往实证表明,一定持续时间的密集干预能够有效帮助谱系儿童改善行为问题,提高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学校等其他社群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对其拓展新技能、稳固已有技能必不可少。

(二)建议

首先,作为专业康复人员有义务和责任积极科普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相关知识,并且做到及时更新、尽可能掌握前沿讯息。同时应当将知识科普作为己任,帮助谱系群体的家庭成员树立客观、科学的理念和态度。因为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家校两方才能更良好的沟通,进而在各个环境更高效地帮助谱系群体干预康复。其次,无效教学不仅耽误个体成长期宝贵的干预时间甚至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康复人员应当选择具有循证研究支持的干预方法,并且根据孩子的行为特质、生理特点进行灵活的教学调整。坚持以IEP 为基础,个性化、多元化教学。最后,教学过程中的实时评估也必不可少,因为个体的进展并非直线程的,需要及时评估,评估后的客观分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其进步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计划。

猜你喜欢

谱系个案障碍
为何中年婚姻障碍多
神族谱系
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春秋》公羊学胡毋生师授谱系补证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陕西现当代文学的谱系与基因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别样风景的多元化绽放——我国当代女性写作的个案式研究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