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2021-11-27李红霞

魅力中国 2021年45期
关键词:所学解决问题数学知识

李红霞

(新疆哈密市伊州区第十五小学,新疆 哈密 839001)

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科目之一,该学科和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培养学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为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生处于成长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健全,因此教师要从最基本的角度着手提高学生分析、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技能。为此,接下来笔者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经验谈一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做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内在要素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时主要受到几个方面因素影响:

(一)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的转换

学生学习数学学科时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内容和教材,还必须从日常生活中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一方面,学生要掌握足够的知识,并学会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1]。另一方面,学生要具有很强的自我判断和反应能力,并在面对问题时展现出足够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二)具有问题意识的能动性

学生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能力可以合理利用所学知识,并在思考与观察中提高判断的正确性。因此,学生要在实际的生活中具有高度的问题意识,这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动性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如此才能让学生学会对所听、所见和所感知的东西产生相应的认识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三)符合需标准的自我批评规范和计算水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水平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具有较高的计算水平有利于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优质、准确和高效的计算成果,从而形成更为合理的推理结果和自我推理流程[2]。如此,学生计算时应以解决问题的角度为基础合理地自我批评,这对学生自身抽象思维的提高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意义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学生接触的知识比较复杂,教师要想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就必须提高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只有让学生重视基础重视才能让其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具体来说,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学生学习期间应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时可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3]。由此可见,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逐步提高自身对数学知识点的熟悉,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期间解决数学问题时学会合理利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帮助其重新解构、分析和解决数学知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学习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并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后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应深刻把握数学知识内涵,并合理利用数学思维把握问题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一来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4]。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人们学习和生活都与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提高对数学教学的重视,并加大力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程度发挥数学教学的通,让学生学会解决自身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时应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提升学生应用水平,这是实现预期教育目标的关键。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相当重要的一门科目,教师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可从几个方面进行:

(一)构建生活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形成的开始,其对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5]。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问题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的来说可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求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这是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前提。教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时应积极构建生活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引导学生深度观察,让其学会发现问题,并收集与解决数学问题有关的信息,并以信息为基础提出问题。其次,带领学生合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存在生活问题。教材中包含大量思考、观察和猜测的内容,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这部分内容为例,笔者给学生展示了文具店比较常见的商品种类和特征,比如铅笔2 元/支、作业本1 元/支,之后给学生提出问题:“买一支铅笔和3 本作业本一共需要多少钱?”“若你有10 元,买2 本作业本还剩多少钱?”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充满兴趣,并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此期间,学生不仅了解了人民币,而且提高自身计算能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构建趣味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天真活泼,对新鲜的知识充满了好奇,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应以学生心理表现和性格特点为基础调动课堂气氛,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机结合教师的讲课,善于观察学生表现,以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以及观看黑板时的表现对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这部分知识点进行判断[6-7]。以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部分内容为例,学生刚开始学习未知数时教师尤其要做好引导,这是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关键。为此,笔者在课堂开始之前给学生提出这一问题,结合问题引出未知数这个概念。首先,笔者提问学生:“你们的爸爸今年多少岁,爸爸大你多少岁?”提出问题后笔者让学生自主计算自己从1 岁到20 岁时爸爸分别是多少。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共列举出了20 个算式,最后计算了相应的答案。其次,笔者接着提出问题:“老师就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列出来了20 个式子,这样是不是很不方便,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快捷的方法?”这时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较高的积极性,且好奇如何用一个式子表示并跃跃欲试。这个过程中笔者给学生详细地介绍了相关知识,学生进一步了解了x这个未知数。上述环节中学生在问题的刺激下对用字母表示数这个问题的了解更为深刻,且学会用x这个未知数解决数学问题。

(三)鼓励学生猜想,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教师应意识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同时,教师还要以教材内容特点为基础借助悬念将文章中的矛盾揭示出来,让其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质疑,并对该学科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大量实践均表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地假设和猜想,使其提出预感性的想法,促进学生顿悟,发展其创新思维。以教学“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为例,笔者在教学中学生猜想。首先,结合课件让学生回顾圆锥和圆柱分别是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旋后形成的立体图形[8]。其次,给学生展示了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高二者相等,长方形短边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并一定能学生思考:“长方形面积和直角三角形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之后以直角三角形的高和长边为轴旋转后得到了圆柱和圆锥,并对比二者的联系。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二者为等底等高的关系,紧接着设置一位:“请你想一想,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何关系?”之后笔者拿来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并让学生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圆锥中,观察倒几次水可以装满圆锥,最后学生可以得出结论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圆锥的3 倍。如此,学生通过解决数学问题解决了实际问题,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深刻体会所学知识的乐趣。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相当必要。这就要求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给学生创造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学方式和手法上创新,构建趣味课堂,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当然,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引入归纳总结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所学解决问题数学知识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非所学
解决问题的设计
非所学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