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2021-11-27李婉晨

魅力中国 2021年45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音乐教学模式

李婉晨

(洛阳理工学院 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信息化浪潮也随之而来,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断革新,信息化技术也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因此,由传统式教学模式结合线上网络教学组成的全新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二者将自身的优势融合,获得了比此前更好的授课效果。混合式课程不但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改革思路,也带来了学生学习思维方式的改变。

在当前我国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腾飞的社会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利用和完善信息化资源,有机整合传统教学与线上教学的优势,让学生能够互动学习、研讨学习、创新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学,塑造一个开放的创新型教学模式,这对音乐表演专业任课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本论文将基于混合式课程的建设标准,兼顾现有教学平台特点和在线学习特点,对音乐表演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构建与应用,最终真正实现混合式课程的建、用、学。

一、混合式课程的建设标准

建设高质量的混合式课程即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这也是混合式课程区别于传统课堂,保证其“含金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具体来说,“高阶性”指的是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结合,塑造高校学生在复杂问题面前所能运用的综合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高级思维。“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教学模式的开放性、评价体系的多元性、学习结果的探究性四个方面。

针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设,一方面要体现出内容的是前瞻性,紧跟课程发展最新理念;对学生而言,混合式课程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从而引发学生去探究,发挥个性特点。“挑战度”是指课程内容要挑战性和一定难度,教师要和学生们一起配合,教师在备课以及讲课中要认真花时间花精力用情感,学生需要在课堂中、课外学习中有足够时间去完全吸收教学内容。体现在音乐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上:第一,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和资源不断打造线上高质量短视频;第二,教师应充分利用线下课堂与学生互动,将此前教学中教师“教”为中心的特点转变为学生“学”为中心;第三,要求学生在线上和线下共同学习后,不仅能自主完成课堂练习和章节作业,还能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思结合,讲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二、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的现状分析

高校音乐表演课程主要分为表演类课程、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是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能力、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素养、音乐美学和音乐综合技能的一些重要课程,主要包括声乐、器乐、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分析、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教学法、艺术概论、歌曲写作等课程。大多数表演课程为小班制、“师徒制”课程,实践性较强,学生无法利用课堂时间完全掌握;理论课程大都难度较大、知识面覆盖较广、课程乏味枯燥等,因此无论在教师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上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重学轻思

长期以来,高校音乐理论课程基本采用机械式、陈旧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少教师上课都是一个PPT“走遍天下”,有的 PPT 甚至是教材内容的复制。学生通过“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即使学得再好,也仅仅停留在只会做题而不会用的层面,严重与所学专业和实践能力脱节,不能够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思和学思结合。

(二)教学内容的低阶性

教学内容不接地气、理论知识高深无用、教材内容老套陈旧是高校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鲜明特点。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无法将现代社会信息及时融合;难以用理论知识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难以引导学生提升反思错误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效果的限制性

对于小班制、“师徒制”的表演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教师只能掌握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课后的练习和实践无法及时掌握,无法分析出学生表演技术的优势。

(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

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音乐课程,学生兴趣不浓、听课热情不高等。他们认为这些课程无用,即使上课不学、不听,对专业课也没有影响,不够重视。所以课堂上,一部分学生用玩手机、发呆、睡觉等方式度过自认为“枯燥乏味”的理论课,他们以获取学分为目的,“被逼无奈”的进入课堂。再加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对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排斥,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热情不高,“台上很卖力,台下没反应”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懒得“动起来”,无法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三、音乐表演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具体措施

(一)确立新教学目标

在课程设计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高阶性的教学目标才能让课程达到要求。在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主要按照三层来划分,即知识传授、能力建设、情感(态度)养成。传统课堂教学的设计重在知识传授,第一层以老师讲授为中心,这一层所包含的是课程的基础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其中的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线上教学达到效果。在能力建设和情感养成方面则更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混合式课程,利用线上先学习,线下互动交流,更注重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等要求。将知识能力与素质进行有机结合,有效的提升、培养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和高级的逻辑思维。

(二)制定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设计

“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的时代性、教学模式的开放性、评价体系的多元性、学习结果的探究性四个方面。“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的创新,既要紧跟前沿性也要体现时代性,在教学形式中体现开放性和互动性,在评价体系中体现多元性,在学习结果上具有探究性。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应本着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方向,侧重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如《乐理》课程是各高校音乐专业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全面掌握音乐理论最基本的知识。然而,高校《乐理》课程的教学却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因而影响了学生对后期更深层次的课程学习,如《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和深层次认知能力。笔者在近几年主要教授《乐理》《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等音乐理论课程,并于2019 年5 月将《乐理》课程作为校级在线开放课程申报成功,为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打造混合式教学迈出了第一步。目前该课程已经通过学习通平台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角度出发力图改善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型”和“挑战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上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转变为制作线上教学短视频。将知识点内容进行碎片化、模块化的重构,共确定为九个模块39 个知识点,并计划将39 知识点录制成长短不同的教学短视频,供学生不受时间限制,随时随地学习。其二,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如何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才是设计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除了初级认知的传授,课程还在线上添加了案例分析和音乐拓展知识。如《律学》这个章节的教学中,适当引入不同律制的历史、种类和基础知识作为拓展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学习的维度。其三,线下课堂主要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讲解,教学方法由原来的“纸上谈兵”转变为直观体验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互动、研讨、演奏、演唱等方式直观感受音乐发生的基本规律。

(三)制定具有“挑战度”的考核模式

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对学生的考核要求上也相应地有所提高,不再是以往的在课堂中轻松学习就可以“混学分”的课程,考试中存在了一定难度和挑战。这个设计是主要针对教学设计的三层目标而对应设计的考核要求及题目。1.知识认知部分的考核。针对学生知识目标的考核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在准备课程资源的时为学生提供音乐理论相关视频、音频、文献等内容,学生学习也主要通过观看短视频、视听来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考核的题目主要为客观题。2.技能方面的考核要求。针对学生技能方面的教学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思辨能力、评价的能力等。这类题目更接近专业、实践能力等真实的“需求”。如在线开放课程《乐理》的考核方式设计中,在线上设置讨论区、答疑区、交流区,教师针对知识点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学生也可提出问题,进行相互解答,相互评价。线下的课堂讨论和答疑,主要针对重难点进行,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3.态度方面的考核要求。在考查学生情意目标时,通常会让学生学习后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给出自己的主见。这项考试相对较难,因为太功利,学生通常会“押题”,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内容,到考试的时候再背下来,完成考试。这不符合混合式“金课”的考核要求。组织学生参加这类题目的考查时,通常给学生开放的答案,没有唯一的,学生之间不仅是相互竞争的关系,还可能是相互学习,同伴成长。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对课程的内容完成学习后,实践也完成了,学生就会对课程的自我认知提升,形成教学的“情意目标”。

四、结语

建设混合式教学模式并非可以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从教学实践中归纳经验、总结利弊、不断提高。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学、用,对所存在问题进行改革、优化,在教学设计中使用新目标和新方法,从而培养出具有全面音乐综合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效适应社会,与时代接轨。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音乐教学模式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音乐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