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2021-11-27杨婵

魅力中国 2021年45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统大学生

杨婵

(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引言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课堂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在于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双向的沟通和互动,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思路。英语作为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字应用能力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大学生来讲,要尤为强调英语学习中文化自信渗透的必要价值,这也是让学生提高对本土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的应有之策,能够有效弥补课堂本土文化缺失这一问题,让学生可以承担起传承和发扬的重任。

一、分析中国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国家的引导和支持

习总书记已经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如果缺乏高度的文化自信,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无从谈起。而习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都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表示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肯定,这一系列的举动既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气,同时也进一步宣传了原有的民族文化。这也就意味着,文化自信能够充分体现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且可以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高校学生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需要用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拥有高度的文化素养,树立坚韧的爱国情怀,并由此为基础,在国际交流中展示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传播华夏优秀文明。也就是说如果高校学生,能够普遍具备文化自信,那么产生的精神力量也是尤为明显的,足以支撑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涨。

(二)发挥出母语正迁移作用

在学习外语的时候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影响外语的应用效果,这些影响是积极和消极并存的。如果母语能够促进英语能力的发展,就是正向迁移,与之相反的就是互相迁移。汉语作为大学生的母语,本质上也可以推动英语课堂的发展,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也能够发挥出正迁移的作用。尽管汉语和英语存在很大的差别,但在表达形式,功能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学生能够加深对汉语的理解和认知,那么他们的英语学习也必然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他们会从中有效感知到对话的情感和思想。也就是说,渗透文化自信,也可以发挥出母语正迁移的作用。

(三)优化教学效果

坚定文化自信能够进一步实现课堂效果的升级。目前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是被动的,他们只是为了拿到基本的证书,本身并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感,但如果教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渗透本土的优势养分,例如节日文化或者是名著,那么就必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相比起英美国家的文学作品来讲,中华文学作品的丰富性是尤为突出的,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进一步锻炼他们的英语能力,并由此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再加上,大学生本身就是语言的输出者以及中国文化的继承者,所以也必须要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更应当深刻的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在课堂上实现精神上的洗礼和熏陶,提高自己的爱国热情。

二、分析大学英语文化自信塑造的现状

首先是过于强调目的语文化。近些年来,跨文化交际变得更加密切,我国也逐步引进了一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对西方文化的推介也呈现出日益增长的态势。就大学英语课堂来讲,为了保证语言的原汁原味,很多教材上的文章都是以英语的出版物为主的,教师也会在讲解知识的同时为学生介绍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久而久之,反而是那些西方的节日受到了更加明显的推崇,学生也对西方文化充满了向往之情,无形中就忽略了自身本土的根源。其次是传统优秀文化的分析不够到位。相对于英美文化来讲,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中华本土文化的了解并不透彻,并没有精准的掌握相应的中国文化知识,而且在用英语展开介绍的时候,也会词不达意,显露出手足无措的问题。最后是碎片化的问题。部分高校教师在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通常都会介绍一些片面的外在形式,包括中国功夫,剪纸艺术,民族歌舞或者是阴阳风水等等,这些文化信息从表面上看的确是新颖独特的,但却不具有系统性的特点,相对零散,不能引导教师构建出完整的知识框架和体系。同时,教师介绍的信息也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上,这就导致学生误认为中国文化不具备深度和广度。

三、分析大学英语忽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一)跨文化交际理解过于片面

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强调的是双向的理解与互动。但在历史和经济等多种条件的限制下,国内有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只是将它当作学习其他文化的途径,并没有真正凸显出中国本土文化的价值,缺乏平等的交流意识。同时,部分学者在撰写文件的时候,也显露出了一定的思维误区,花费大量的篇幅去讨论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了解的不足,但却并没有针对西方人造成的交际失误进行论证。而且,在诸多研究中也很少提及如何向西方人推荐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导致双方的交流失去了平衡,比例明显不足。

(二)文化教学理解片面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能够表达文化,解释文化,并传播文化,可以给区域的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语言教学也包含着文化教学。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理解语言的内涵,并没有设计出完善的教学方法和机制,导致文化渗透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安排,即便是加入了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所占的比例也并不明显,大多人就是以西方文化为主,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教师能力的缺失

大学英语教师不仅仅是语言的传授者,同样也承担着文化继承的重任,但很多大学英语教师的学历起点并不突出,所以知识结构也相对单一,主要掌握的是英语语言知识以及技能很少,对其他领域的学科有所认知,包括民族学,社会学,或者是人类学等等。这也就意味着,很多英语教师本身也并不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这就有可能影响学生的感官体验,无法真正意义上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并且,一旦教师的知识能力相对有限,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就必然会更为薄弱。

四、分析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推动传统文化与课堂的结合

大学英语课堂接触的知识面本身就是尤为广阔的,所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绝佳平台,可以让学生直接接受思想上的感染。再加上,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素材和信息,能够为教师的渗透保留充分的空间和余地。对此,英语教师就必须要认真分析不同课堂的主题内容,要做好课堂导入,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好感。例如,在为学生介绍释迦牟尼这些世界文化圣人的时候,就可以介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或者是孟子,介绍儒家文化或者是道家文化。在课堂结束以后,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英语课外阅读,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起源,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印象,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具备文化自信的意识。还有,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在课下进行体验,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文化演讲比赛,文化知识竞赛,或者是跨文化交际活动,这种课堂与课下的结合,能够真正意义上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也就是说,大学英语课堂要发挥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鲜明特征,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中蕴含的传统元素,并为学生逐步渗透优秀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二)做好教材与考试的调整

大学生主要通过教材来吸收语言知识,但各种版本的教材层出不穷,包括综合教程,视听说教程以及阅读教程,从内容上来看许多版本的教材都并没有过多的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大多都是以西方国家为主,这也就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现实表达需求。所以,教研机构也需要针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意义,针对大学英语通用教材进行修改和完善,要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内容的占比,选择一些与中国文化有关的经典作品或者是英语翻译文本,来展现历史,反映民族的精神与灵魂。除此之外,教育部门也可以针对大学生不同的英语等级考试,展开一定的修改,发挥出考试的引导和指向作用,让学生可以在复习的时候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传统文化知识上。例如,在设计段落翻译的时候,就可以引入一些中国历史上的趣味事件,或者是介绍历史文化名人,可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文化景观,也可以是剪纸艺术,以上这些不仅可以检验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大学生用英语来复述中国故事,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参与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

习总书记在诸多重要讲话中都已经明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而且也将其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结合到一起,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教育部门也应当提高对这一领域的关注,要积极出台政策和文件,把中国文化教育当作大学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不同类型的主题演讲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讲好中国故事,激发出他们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联合当地的教研机构,共同开展文化知识竞赛,竞赛题目应当涉及不同的历史要素,例如茶文化,瓷器文化,汉字艺术,丝绸文化,武术文化,儒家文化等等,以上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分析传统艺术的魅力和价值,激发出他们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发挥出以赛促教的作用。还有,教育部门以及文化部门也同样可以定期举办中外文化交流节,让大学生能够真正和西方人展开对接,传播中国精神。在必要的情况下,学校也应当设置专业的项目,利用各种中外交流计划,让高校学生主动参与到跨文化这一领域的研究活动中,并接触一些国际会议,这样可以搭建起更加长远的沟通桥梁[1]。

(四)打造翻译队伍

文化的对外传播离不开翻译,翻译能够真正扩大文化的传播面,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工具和渠道,可以进一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提高中国的国际信誉和影响力。但不可否认的是,翻译队伍当下依旧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缺口,文化翻译问题也层出不穷,包括单词拼写错误,句法结构错误,文化解读错误等等。也就是说,必须要进一步推动高端翻译人才的培养,要引导翻译人才具备扎实的基础,并掌握足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构建完善的框架和体系,并具备熟练的翻译技巧,积累有效的经验和教训[2]。高校应当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除了要打造现代化的翻译教师队伍之外,也需要设置与之相匹配的技能型课程,让翻译人才也可以及时接受知识的滋养,突破中华文化资源在走出去中面临的限制和瓶颈。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渗透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塑造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应有之策,也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往能力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教学内容的结合,教材与考试的调整,文化活动的优化设计,翻译队伍的扩大这几个角度,论述了中华文化渗透的方法,充分结合了高校英语的基本知识点,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统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