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渗透路径研究
2021-11-27冯建英
冯建英
(新疆库车市第七小学,新疆 库车 842000)
价值观是指个体认知事物、判定是非的思维或取向,反映出个体道德行为抉择、思想意识形态、社会情感及人生态度。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唯有具备正确、稳定的价值观才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困难、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并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维护国家尊严、做出正确的行为。小学语文作为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应主动承担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责任,在日常教学内有机渗透价值观教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价值观教育渗透的重要意义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正处于心智成熟、道德观念发展、人生态度塑造的黄金时期,其在日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中会受到诸多外界信息的干扰与诱导,容易模糊其价值取向、弱化其思辨能力。从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层面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价值观教育,可以引导正向价值观、规避负向价值观,教授学生辨别是非的标准与思想方法,能够发挥基础教育培育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理性社会主义建设未来接班人的作用,进而助推我国教育事业朝向高质量发展。从学生成才成长的微观层面来看,学生的行为动机受价值观支配与制约,只有经过价值判断并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化为行为动机进而以此为目标引导学生行为[1]。同时,价值观反映学生的认知与需求状况。由于每一名学生所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兴趣爱好等不尽相同,其对各种社会现象、行为等有着不同的主观评价,在学习与生活中便会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促成学生价值思想的共识,使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责任,并引导学生践行诚信、友善、爱国等价值观,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成其良好行为习惯,进而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价值观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存在的问题
价值观教育具有隐蔽性特征,即不以强制性管教、理论说教等形式将价值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心灵启迪、情感熏陶、文化浸润等达成“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价值观教育,需要教师找准价值观教育与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契合点,换言之,即建立长效性价值观教育渗透机制,将教育意图渗透至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但当前价值观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存在课内资源渗透形式单一、课堂交互性渗透不足、课外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枯燥僵化,难以对学生价值观念起到正向引导作用,并且会因逆反、厌倦等不良心理弱化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感。同时,部分教师忽视自身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作用,与学生的交互性不足,无法对学生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价值观渗透局限在课堂之上,未能延伸至课下与学生生活,不利于加固学生价值观,当学生面对复杂场景、环境时可能因缺乏思辨能力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2]。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渗透路径
(一)深入挖掘课内资源,丰富价值观教育渗透路径
课内资源是价值观渗透的有效载体,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结合价值观特点、内涵等深入挖掘课内资源、丰富价值观教育渗透路径。
1.阅读中体会价值观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需要教师挖掘课文的道德情操、思想态度、价值观念等,并借助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向学生宣传正确价值观[3]。
以《掌声》课文阅读教学为例,笔者以“友善”这一价值观为核心组织开展了导入活动、自主阅读及感悟活动、总结拓展活动。首先,以课题为引请学生思考掌声代表着什么含义,如认可、支持、赞赏等。学生对掌声意义提出猜想,并产生通过阅读验证自身猜想的学习动因;其次,请学生阅读课文,集体讨论并回答“英子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课文中的掌声代表了同伴对英子的什么情感、态度?”“掌声为何有如此强大的力量?”等问题;最后,采用“移情体验”教学法,请学生想象英子就是班集体的一员,自己会与英子说什么?怎样向英子表现自己的友善?
上述教学案例中,活动1 主要目标在于为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创设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活动2 重点在于以问题引导学生领会“友善”的力量与重要作用;活动3 意在使学生在认同“友善”的基础上真正将其践行到生活中。
2.写作中感悟价值观
作文不仅可体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迁移应用能力,还可反映出学生对人、事、物的看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价值观教育渗透的有效载体。
以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游—”习作训练为例,笔者以“爱国”这一价值观为核心设置了“游览祖国美好河山”写作主题。在正式授课时借助多媒体呈现祖国名山大川、自然风光图片,调动学生视觉感受并深化其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请学生以“小导游”身份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向同伴介绍自己最喜爱的景点、所游览过的景色等,并结合写作话题自拟题目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转化为书面语。
上述教学案例中以祖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渗透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观,并通过说—写一体化教学流程使学生在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可增强学生对国家、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高度重视课堂交互,强化价值观教育渗透效果
课堂是价值观渗透的主阵地,教师需要以师生交互为媒介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念,进而强化价值观教育渗透效果。
1.创设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认知客观事物、形成正确价值判断标准时往往需依靠真实、直观、具体的生活化场景[4]。为此,建议小学语文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有机渗透价值观教育。
以《为人民服务》教学为例,笔者以讲述张思德同志事迹为导入,请学生联想在哪些生活场景中看到过“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如墙壁上、网站上、新闻中、长辈的照片上等,以此创设故事性、生活化情境,拉进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接下来,请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分享自己印象、感悟最为深刻的段落,说一说在革命者心目中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人生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者事迹、深刻体会为人民服务,可以使学生形成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观。
2.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激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交互的渠道为对话,教师所选择的语言、语言带来的效应等都会影响价值观教育渗透效果。为此,建议教师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学生价值观产生正向激励作用。
以《少年中国说》教学为例。笔者在导入环节运用了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少年是民族的希望与脊梁,未来将肩负保卫与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作为少年,现以祖国为荣,将来,祖国将以我们为荣。在灰暗的旧社会时期,无数少年铁肩担道义、胸中有乾坤,以真言涤荡浊流,以满腔赤子之心教日月换新天。在语言的激励性下学生热情高涨,在课堂上激荡起一股蓬勃的正能量,使学生真正在学习中有所感、有所获。
语言具有感染力、号召力,激励学生认清自身责任、为中华之发展而读书,可达成价值观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开辟价值观教育渗透空间
价值观渗透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交互之外,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教师需要基于学生学习特征、行为特点、思想水平分析组织开展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实践活动,以此开辟价值观教育渗透新空间。
1.诵读经典名著,主动形成正确价值观
诵读中华经典可以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确价值观念的熏陶。笔者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亲子阅读、线上阅读等为基本形式使学生通过诵读《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形成正确自然观、道德观;通过诵读《孙中山传》等名人传记感悟革命者历经艰难险阻带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由弱到强的民族精神、民族意志,促成学生富强、文明的价值观;通过诵读历史读物使学生形成以史为鉴的思维方式,能够从反思中自动形成正确价值观念。除此之外,开展国外经典阅读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中西方价值取向的差异性,结合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等坚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道路,进而使学生正确面对多元价值现象、自觉抵制多元价值观冲击。
2.开展实践活动,有效渗透价值观教育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也是价值观实践的前沿阵地。笔者经常开展优秀影片观看、手抄报比赛等活动渗透价值观教育。与此同时,以学生的日常交往、生活等为核心组织开展课本剧表演、表演性朗读等活动,引导学生从自身开始、从身边小事入手践行价值观、正确选择自身行为,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诚信友善、以集体利益为重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请学生参与到课堂秩序维护、知识讲解中,为学生价值观实践提供更加充足的机会,进而使学生通过与同伴和谐相处、自觉承担维护课堂秩序的责任、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等加固学生正向价值观,使其成长为道德美、行为美、心灵美的好少年。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成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当前价值观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存在课堂资源挖掘不深入、课堂交互性渗透不足、课外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建议教师以阅读、写作教学为载体丰富价值观渗透途径,通过情境创设、语言激励强化价值观教育渗透效果,并将价值观渗透延伸至课下与学生生活中,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向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