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宗孝忱书论中的美育思想
2021-11-27刘琰
刘琰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美育,审美的教育,即体会与美有关的教育。美包含外在美和内在美。显然,内在美更被世人所看重。被称为中国最高艺术的书法,在修饰内在美这方面,显然有其独特的作用。沈尹默评书法:“无色而具有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被台湾教育界尊称为“国学大师”的宗孝忱先生在其著作《书法十二讲》中即提及了学习书法的基本方法及书法教化作用。本文以研究宗孝忱先生《书法十二讲》观点为基准,略谈书法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美育思想的促进作用。
一、培养“中和”的审美观及正直敦厚的价值观
书法教育已经从古时候的实用教育变为现代一种高尚的审美情感教育,直接对应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进而发现美、创造美,并认识到什么是自己内在心灵的真实美。
作书先做人,万事德为先。中国书法历来即有育人的功能。宗孝忱先生在《书法十二讲》第一讲《概论》中即提到,“整个书法具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
书法整齐贯串,可以证明其人的动作言语有秩序;书法雄伟或秀丽,可以证明其人的天才禀赋之美;有阳刚阴柔的不同,可以发展天才,可以恢张志气,可以变化气质。①
宗孝忱先生书法风格“中和”“淡雅”“端正”,尤以小篆闻名于世,以《峄山碑》为底,参以石鼓文、大篆笔法,用笔婉转流畅,线条匀净温润,圆秀细劲。“中和”之美即为“中正和谐”之美,初学书法,要求字形结构端正、平稳、均衡;笔法严格地遵从规矩法度,绝不能随心所欲、胡涂乱抹,不要有过高要求。所以先生主张学书先从唐楷学起。
初学书法,以间架笔力两项最为重要,还是就唐碑选择为无弊。②
当代大学生,入学前文化学业繁重,完成作业是第一要务,字的美与丑,已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但入学之后,学业相对轻松,非书法专业学生,能做到“平正”即可。唐代书法具有笔法森严,结字严谨、间架方正、点画规整、合体迎让、疏密匀称等特征,这正是“中和美”的体现,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中和美”是大众都能所接受的美。“中和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审美意识的选择与积淀,学书当以“中和美”为切入点,首先培养学生中和、中正的审美观,进而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端庄敦厚的价值观。
宗孝忱先生在《写字方法》一书中说到,“写字要端庄严肃,和平敦厚,这就是要含有德育。”宗先生认为,学习颜真卿的字,无形中就濡染端人正士的风度;学习王羲之的字,无形中就增长足智多谋的才干;学习岳飞的字,无形中就激发忠愤耿耿及反攻复国的情绪,其效力是非常伟大的。③这与其恩师沙元炳④先生的办学理念相一致,“谆谆焉惟德行操守是勗,不使以文艺相矜尚。”⑤
将人品置于书品之上,这已是从古至今公认的事实。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云:
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⑥
人品论在中国古代艺术思想体系中,含义主要有:人品之高低决定诗品、画品、书品之高低。立身一败,作品就不会被社会所承认。中国古代推崇颜真卿等名家,不仅在于这些人的作品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亦在于这些人的品格高尚,足以为人表率。相反,品行有亏者,如蔡京、严嵩等人,其作品虽有一定功力,却得不到社会的承认。
二、培养健全的审美观与静穆的人生观
书分五体,篆书、隶书、楷书属于静穆的书体,行书、草书属于活泼的书体,面对当今社会急躁浮华的现象,学习静穆的书体,显然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宗孝忱先生认为书法“执笔”即有“庄严镇静真心诚意的修养。”而书法的间架结构则有“整齐适当中立不倚的修养。”楷书属于静穆的书体,间架结构稳固健全。
一字一画即如一人,横竖撇捺是四肢,要匀称;点提钩是耳目鬓发,要有神;折是动作的姿态,要健爽。写字又如建筑一栋房子,横是梁,要平;竖⑦是柱,要直;撇捺是墙壁,要支持得力;点提钩折是装修,要大方雅观。
书法的学习就像人和房子一样,健全稳固是第一要素。汉字缺少笔画,就是错字;笔画位置不对,就不美观。即便是活泼的行书和草书,一个笔画的位置不对,那也是错字。如果说字法的正与误属于书法健全美的外在美,那么书法中的精气神就属于健全美的内在美。精气神即书法作品中所显露的精神、气韵、神采。宋代苏轼《论书》云: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⑧在事物的结构中,形处于表层,神处于深层。在审美过程中,由形入神是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神借形才能外观,形含神方有生意。写字若要有神,无外乎勤学苦练,常想静思,宋代黄庭坚《论书》云: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自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做示人为楷式。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草书不难工矣。⑨
利用书法包含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特性,进而培养学生健全美的审美观点,形成学生体格健全、品德健全、处事健全的人生观。学习欣赏雄浑古朴的三代青铜大鼎、历代丰碑巨额、秀美飘逸的二王书风、刚健雄强的颜体书法,更加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各种琐碎之事接踵而来,自制力不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干扰。通过书法教育,引导学生对书法的形式,如点画造型、空间布局、布白章法等进行比较、分析、鉴赏、批评,从而逐步培养他们能感受美的眼睛,使其懂得美,善于发现美和感受美,欣赏美。逐渐静下心来,全面而扎实的学习,培养不受干扰、专心致志的审美观照状态。老子“致虚极,守静笃”、庄子“心斋”“丧我”,都是强调以宁静的心绪去面对人生的纷繁。东汉蔡邕说:“书者,散也。”散就包括“墨坐静思”(《笔论》)。王羲之说:“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题笔阵图后》)是对书法创作中虚静现象的揭示。精神高度集中,排除物欲干扰,扎实、稳重、安静的学习、处事、待人。
三、培养和谐统一的审美观与理解包容的处事观
书法章法的和谐统一至关重要。章法的和谐统一包含了字形的大小、墨色的深浅、用笔方圆的变化等各个方面。想要在这些方面做到和谐统一,运笔至关重要。宗孝忱先生云:“运笔有心手并用随机应变的修养。”⑩宗孝忱先生认为,运笔与执笔有密切的关系,执笔不得法,则用力不能集中。同时,运笔要有力,笔力就是人身电力的表现,由脑至臂至腕至指至笔端,笔端犹如灯泡,“电力”有多强,灯泡就有多亮。运笔掌握以后,再看字形大小章法,宗孝忱先生认为:“字的间架笔画,宽狭长短,有一定的度数,毫厘之差,就不成字形。”⑪笔画多的字,要匀整;笔画少的字,要疏散。长的字笔画间距要小,短的字笔画间距要大。每写一字总要先就面积估量一下,采用刻板的间架,不知变化,就毫无精神可言。所以,宋体字或排版美术字,就无美感可言。
古人向来重视章法的安排,董其昌云:
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⑫
董其昌认为,章法是第一大事,字与字之间,或大或小,相互映带。结体的大小、疏密、斜正,布置的宽严、聚散、虚实等,都要处理好。孙过庭《书谱》云: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⑬
非书法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楷书,楷书有强烈的形式美。其基本规律是整齐划一。宗孝忱先生认为,学书当先学楷书,“以间架笔力两项最为重要,还是就唐楷选择为无弊。”⑭唐楷最大的特点是讲究法度,我们经常说“唐人尚法”,主要是指唐楷。“尚法”,就是尊崇、重视法度,并严格地按照“法”的要求行事。观看唐代楷书碑刻,在尚“法”的影响下,字形大小整齐划一,这就是最基本的和谐。然而在讲“整齐平整”的原则时,应懂得“寓整齐于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更要启发学生对于美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理解。行草书字形大小不一、变化多端,书写时必须左顾右盼,相生相让。近代丁文隽《书法精论》云:
左右上下相牵引谓之生,左右上下相退避谓之让。点画简单之字,贵在笔笔相生,相生则气势紧凑而不涣散。相生之法,离者合之,断者续之,短者引之,缩者舒之,钝者锐之,平者侧之。笔画繁复之字,贵在笔笔相让,相让则气势舒朗,否则堆砌,堆砌亦不能连贯矣。想让之法,长者缩之,凸者损之,疏者聚之,纵者收之,繁者减之,肥者削之。⑮
行草书作品,只有做到了相生相让,通篇章法才会显得更加和谐。书法作品中的合理布局、穿插避让的规律,启发学生触类旁通。在做人与做事时,学会理解与包容。知雄守雌,以退为进,以和为贵。做到心胸宽广,爱有大爱与小爱,大爱无疆,小爱无私,大爱是博爱,学着去爱世间万物值得你爱的美好,当你学会了去爱你就得到了幸福。
四、结语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较之其他形式的审美教育,书法美育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征。书法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受教育者的书写能力,更能通过学习书法最直接的受到审美教育。欣赏临摹各种碑帖,尝试书法创作都是在接受美的熏陶,创造自己的美学观点。通过讲解历代书法名家的励志故事,叙述著名碑帖背后的创作背景,书法线条中的坚韧特点,更能启发培养学生持之以恒、保家卫国、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
注释:
①刘琰.宗孝忱篆书艺术杂谈[J].江苏教育,2020(77):66-69.
②宗孝忱 《写字方法》 复兴书局 台北 1974 年 P24.
③沙元炳(1864—1927),字健庵。江苏如皋人。实业家、教育家、诗人。近代如皋地方第一贤达。光绪二十年(1894 年)中进士,后升翰林院编修。1898 年辞官回乡,致力于兴办实业、教育等事业,造福桑梓,主张“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辛亥革命爆发后,被推举为如皋县民政长。1913 年又被选为江苏省议会议长,坚辞未就。
④宗孝忱 《志颐堂诗文集序》.
⑤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 (下册)[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⑥宗孝忱《书法十二讲》 台北正中书局 台北 1957 年 P11.
⑦陶明君《中国书论辞典》 湖南美术出版社 长沙 2001 年第1 版 P256.
⑧宗孝忱《书法十二讲》 台北正中书局 台北 1957 年 P11.
⑨刘琰.宗孝忱篆书艺术杂谈[J].江苏教育,2020(77):66-69.
⑩宗孝忱《写字方法》 复兴书局 台北 1974 年 P41.
⑪陶明君《中国书论辞典》 湖南美术出版社 长沙 2001 年第1 版 P438.
⑫陶明君《中国书论辞典》 湖南美术出版社 长沙 2001 年第1 版 P439.
⑬宗孝忱《书法十二讲》 台北正中书局 台北 1957 年 P38.
⑭陶明君.《中国书论辞典》 湖南美术出版社 长沙 2001 年第1 版 P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