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之研究
2021-11-27刘永志
刘永志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遂城镇遂城小学,河北 保定 072550)
在当前阶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学信息技术的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不够密切,甚至于存在脱节的问题,信息技术功能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教材更新速度明显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这种情况下,教师依据教材所讲授的教训内容,学生无法真正应用于生活实际,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下降,学习效果也无法得到保障;其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一般都是通过演示与练习的方式进行的,对小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式难免枯燥,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信息技术课程缺乏相应的教学评价,从而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思进取,个人信息技术素养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以上问题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故此,本文探究了小学信息技术交学方法。
一、有效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是如此,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设计,我们能够将学生成功的带入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之中,借此集中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不仅如此,有效的课堂导入会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满设计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导入的设计可以有多种方式,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我们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相关功能,向学生呈现其操作和应用,引导学生感受这一功能的强大与神奇,借此激发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的探究热情。小学生好奇心很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较强,这种导入方式的应用,恰好可以迎合他们的这一特点。所以,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在教学中用心设计导入环节,用与新课内容有关的任务型操作或者别的导入方法,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新颖性,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充满好奇,调动其强烈的求知欲,就能在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跟着教师的节奏思考、探索、创造性地学习。
二、创设情境,提升热情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相对单调,一般来说,其主要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演示某个软件的应用过程,或者是计算机的操作过程,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演示,进行相应的操作,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很难长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感觉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以及参与热情。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热情。情境的创设,可以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同时融入游戏或者故事,甚至音乐等内容,将教学内容与相关情境相融合,争取使学生更为自觉地,更为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如给学生展示“生活中通讯的变迁”这一些视频,让学生结合视频和自己对课堂内容的学习,谈谈他们自己接触到的通讯类型。在趣味性的情境引导下,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有了一定的积极性后,教师可以以“通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为主题展开讨论,自然引入教学,让学生思考生活中通讯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方便等。
三、设置任务,学以致用
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来说,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尝试。实际上,在很多大学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是被广泛应用的,而且被证明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比较小,采用任务驱动,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指导和监督,因此,教师可以将任务挪到课上,首先为学生讲解演示相应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为学生设计一个结合相应知识点可以完成的任务,这其中,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还需要用到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在为学生设计任务时,要注重任务与学生学习实际以及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尽量使其生活化,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对于完成任务的热情,鼓舞他们完成任务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对接下来需要完成的任务充满了期待,而完成任务的过程,也就成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过程,其学习能力也会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比如:在《可爱的鼠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件为学生展示了鼠标,并为学生介绍了鼠标的名称。紧接着,我提出了问题:你们平时会使用鼠标吗?鼠标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你是如何打开你的学习软件的呢?这时,学生就会回顾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学生亲手实践自己尝试的过程中,以更好地提升实践运用能力。
四、开展竞赛,增强效果
将竞赛模式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同样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小学生有着较强的好胜心,对于荣誉感也非常重视,基于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内容,与竞赛的方式相融合,在竞赛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信息技术的相关操作,又可以通过竞争获得快乐和激情,一般来说,采用竞赛方式参与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当中,很多教学内容的练习都是不断重复的过程,通过不断的重复,加深学生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印象,提升学生对这些教学内容的操作熟练程度,如果仅仅是单纯的重复,或者机械的练习,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是必然的,而采用竞赛的方式,往往可以使教学气氛更为热烈,这样的过程中,教学效果也就显现出来。例如,在学习输入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十分钟打字冲关”大竞赛,发现,由于学生的好胜心强,他们会自觉地加强练习,提高打字速度,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使学生的操作得到锻炼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整合课程,多元发展
信息技术本身是一门应用性的课程,它的价值就在于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学以致用,用来服务于自己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磋商,在此基础上开展学科之间的有效整合,将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搬到学习技术课堂上来,要求学生用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来完善自己的其他学科学习过程。课程整合的优势在于,信息技术可以成功的体现其应用性特点,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有效助手,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功能解决学习问题,学生会更为充分地感受到信息技术学科学习内容的魅力所在,既提高了对信息技术相关功能的实践能力,又有效地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和进步,这种将信息技术功能作为工具,将学科知识作为载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大胆尝试。例如在PowerPoint 一章的综合练习中,可以让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我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要求主题明确,围绕主题,恰当组织各种多媒体信息;注重演示文稿整体风格的统一,并采用发布电子作品及交流答辩的方式进行评价。学生可利用课余、双休日对本地的环境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并通过读书、上网、社会调查活动来积累环境保护知识。
六、注重评价,提高质量
在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的方式相对缺乏,在很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就是完成课本所要求的授课内容,至于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效学习,对课程内容掌握了多少,却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这种现象,容易导致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难得到保障。因此,学校和信息技术教师应当从信息技术课的课堂评价出发,采用各种创新型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评价。通过评价,首先保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其次发现学习过程当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为其他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信息技术课程当中,评价可以不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而是采用评价作品,或者师生互评等方式来开展。比如在进行《制作诗集封面》这一节课的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制作诗集封面的技能,并且尝试自己用Word 办公软件做一个诗集封面。做好可以相互传阅,相互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讲评,指出学生做的优秀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快速进步。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不断前进的重要体现,随着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是作为一个现代人的重要技能。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信息意识,使他们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当中的重要地位,又可以使小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使他们的学习更富有时代性特点,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当积极创新课程内容,以及教学形式,争取给予学生有效的,科学的,正确的引导,带领他们打开信息技术的大门,不断提升学生基于信息技术学习的综合素养,歌曲为学生未来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