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2021-11-27王怡惠
王怡惠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21 世纪是我国音乐发展的高速时期,音乐教学乃至钢琴教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在钢琴教学中,和声理论对整个钢琴教学起着促进发展的重要的作用。和声理论不同于钢琴教学,重在理解,理解音乐组成的各个元素。而钢琴教学则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练习作用。学生通过大量的演奏练习,反复地品味和推敲,才能进一步掌握和理解作曲者对艺术和生活的感悟及感情。音乐作者在作曲时,会加入一些和声理论作为参考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时,也会通过讲述和声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呈现作品,在实施钢琴教学的环境中,教师也会适当加入和声,使音乐内容更加饱满。
一、和声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每一首音乐都被赋予了时代的意义,诠释着作曲者的追求。在钢琴教学中弹奏技巧和指法是曲目的表现形式,和声理论是曲目的灵魂。将和声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诠释的意义和重要性。在诠释作品意义的过程中,教师会安排一些名曲目要求学生赏析。在品鉴赏析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如无法理解其中的和声理论知识,则会导致无法理解作品。这些问题是教师要记录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解决方案的。如果学生无法理解,赏析起来则如牛嚼草,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和声理论及弹奏技巧顺利地解决学生的这些难题是教师需要反思并做出妥善调整方案的。和声理论中的乐句分析、左手低音和弦、对作品进行和声理论分析等方法。能轻松地帮助学生背诵乐谱,将眼前的作品理解得更加精准,表达得更加流畅,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准。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强调反复练习,而不去强调利用和声理论知识理解作品,那么弹奏的曲目就是机械式的,没有情感的流淌。由此可见,和声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
二、和声理论教学背景下高校钢琴教学的不足之处
虽说和声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地位尤重,但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多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并没有体现出和声理论的地位,教学效果也没有凸显出来。具体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是教师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团体,但是随着新课堂的改革,各种翻转课堂的呈现,以及教学效果的比对得知,教学更应该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功能更应该是教练的角色,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在传统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既定和声理论的授课内容和既定的时间限制内对学生进行讲授,留给学生提问、理解和练习的机会很少,加上班级学生较多,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忽视的群体。如此只是“教师在教”“学生在听”而已,具体理解否无从得知。理论知识一定要结合实际操作才能很好地理解。传统教学中可能更多的是教师在操作,学生只是围观。教育的重要意义没有凸显出来。
(二)教学设备资源缺乏
钢琴教学不同于普通课程,钢琴教学需要教具辅助,和声理论的理解,也需要钢琴来表达。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设备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很多课程也有一些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和声理论因为本身就是理论型课程,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免落入俗套,依然会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亘古不变的教法使得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提高。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是教学设备数量上无法满足为每个学生配备一台钢琴。其次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限制,学生在课后练习环节中,也无法满足于每个人都能强化训练多长时间。如此,没有吸引学生兴趣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基础设备,学生的学习条件无法得到改善,那么学习效果也就很难提高。
(三)教学成果反馈不及时
在高效扩招的大背景下,学生数量的增加导致了教师的缺乏,数量上严重的失调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首先在钢琴教学中,和声理论的知识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检测环节。如此,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及时反馈,教师也就无法及时对课堂进行调整。其次和声理论多为理论知识,高校不同于中小学教育,可以随时实施小测试,通过小测试检测到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情况。综上所述,在高校课堂教师很难对每个学生的和声理论知识学习情况进行逐步掌握。
三、和声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一)培养良好的伴奏习惯
学生在无旋律伴奏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心中有数”呢?学生要在心中要有“卡小节”的潜意识行为。教学前期先通过简单的以小节数方整、音值组合简练、节奏常见,调性单一、旋律发展明快和声音清晰可辨的曲调伴奏练习让学生找到“乐感”,找到了“乐感”就找到了奠基石,就可以进行较为复杂的深层次的伴奏练习了。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学生不仅就能养成良好的伴奏习惯还能再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进行一些基础性的、经典的伴奏曲目时,会给予指导并示范。如果学生充分理解了和声结构和曲式结构,就能在脑海里清晰的对曲目整体布局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根据自身的理解更好地发挥钢琴伴奏的水平。
(二)分析常见钢琴作品
教师在实施钢琴教学中,如能常带着学生利用和声理论知识分析一些基础的和声曲目,对于学生的提升也是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车尔尼的钢琴练习曲“599”“849”中有很多旋律是由和声构成的,都极为严谨而精致。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较为经典的曲谱给同学作示范弹奏,并要求学生分析其和声构成,这样设置的教学环节能让学生参与度高,将自身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曲目相结合。
在合唱课中,将合唱曲目也让学生自己分析和声序列,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将学过的和声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节目创作相结合的优势。在学科中加入即兴伴奏对整个钢琴学习与和声理论,综合得当地运用知识,能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作文要有结构,作曲也要有结构,音乐作品的结构就是曲式,作曲家作曲都会按照某个曲式来定,这样能更好的表现音乐主题。曲式结构也是学生在分析歌曲作品时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声结构则在一定程度能够制约音乐的构成。例如在音乐中,能够起到“音高纵向结合”的组织作用、调式调性的确立或瓦解以及音乐发展或终止的约定作用。伴奏在了解了一首曲中这两个重要的结构,才能清晰明确地安排好歌曲的高潮、小高潮布局。才能把音乐的内涵表现得更加细腻。伴奏此时的作用就是对音乐本身的补充、衬托、修饰的作用。同样,在分析曲目结构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自我的提升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变和弦的使用
创作音乐时,使用的变和谐音越多,曲目就会变得越加优美动人。变和弦这个概念在西方古典和声理论中用得更多些,在现今流行音乐(尤其是爵士乐)中,和声的功能性被弱化了,但是在我们的钢琴教学中,一定要把和声功能的运用强化,并且要拓展选择和声材料的范围。如此就能在乐曲本身的基础上大大提高音乐的张力和表现力。
(四)钢琴即兴伴奏编配心智技能
根据音乐学的经验所知,伴奏教学就是把合奏编织成一种作曲技法来教,无论是民族歌曲,还是美声歌曲,或是流行歌曲,大部分歌曲主要由大小调式写成。无论是大调还是小调,I、V、IV 这三个和弦习惯上被叫作正三和弦,是构成一首曲子的主要和声的基础。掌握了原位正三和弦的使用方法之后,就可以进入旋律为曲子配和声了。正三和弦转位形式以及其他的副三和弦,将在配和声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地加入。根据钢琴表现的需要,歌曲的风格来选定配和弦。在配和弦中选定和把握好和声的功能、色彩等非常重要。它影响着钢琴即兴伴奏的演奏效果。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缺乏经验的伴奏者在编配和弦的时候输送速度及选择的和弦单一,有甚至者,和声功能都是模糊的。而有经验的伴奏者则能从过往的经验中找到新的切入点,使音乐浑然天成。但是这也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选取自我认知的某种旋律作为和声处理的。这对即兴伴奏的人员要求就比较高了。如果有心智技能的编配,不经过大脑信息加工而直接编配和声来表现音乐的魅力。而和声编配时利用心智技能完成则更加具有音乐的整体性。
(五)高校钢琴教学中应该选择合适的和声
在钢琴即兴演奏中,影响演奏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和声的选择。所以我们在选择和声时,一定要注意选择的合理性和目的性。合理性是就是要根据钢琴老师提出的要求,具体分析并把握好钢琴曲目的风格。根据要求的作品风格深度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明确作品的选择调性,确定作品的表现形式,最后确定选择的和声。目的性就是在选择和声上不能盲选也不能盲从,一定要经过理性的思维分析,确定和声调性架构原理和规律之后再进行选择。还要要求学生根据作品深层次的表现形式和将要塑造的音乐形象为目的,来确定和声。而不是根据自我的经验进行判断。
(六)高校钢琴教学中和声理论中和声织体的运用
和声织体能增强钢琴作品旋律的表现力,加深音乐的内涵,丰富音乐的形象。因此,我们在选择和声时应该根据作品的基本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和声织体。让不同的和声织体来表现音乐不同的思想情感。在实施钢琴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和声织体的选择与运用尤为重要,因为不同的和声织呈现的音乐是不同的,赋予音乐的感情也是不同的。
四、结语
钢琴教学被和声理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和声在钢琴教学中的地位,和声理论能使钢琴教学更轻易地凸显出成效,也能使和声学教学日臻完善,对钢琴教学的质量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