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抓手提升潼南乡村治理效能
2021-11-27米小林
米小林
(中共潼南区委党校,重庆 402660)
一、潼南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潼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治安问题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大力实行“一村一警两辅警”,开行“流动治安巡逻车”等举措开展网格化治理,使潼南农村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得以根本遏制,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实现了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全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当前,影响农村社会治理的因素由单纯的社会治安、刑事案件等违法犯罪活动演化为土地流转、婚姻家庭、酗酒赌博、偷盗诈骗、宗教迷信等多种矛盾利益纠纷共生共存。
1.“三化”防控体系不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求以信息化、夯实网格化、推进社会化“三化”为基础,打造全方位、全时空、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发挥科技先锋作用,整合信息资源,实现网格精细化防控,发动社会组织、单位居民齐抓共管的防控新格局。现实情况却是,一是基础信息采集不到位。基础信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治安要素(以人、地、物、事、组织等基本信息);二是基本活动轨迹(辖区人员吃、住、行、消、乐等基本活动)。基础信息采集工作量大面广、复杂多变,仅仅依靠农村派出所有限的警力和事务繁忙村干部的力量,面对辖区海量的基础信息,采集不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加上采集的信息适时更新慢,社会治安防控工作难以信息化;二是网格化管理组织基础薄弱。农村派出所推进网格化管理主要依托镇(街)综治部门,实现信息获取、矛盾化解、治安防范、延伸服务,却因农村综治经费保障不力,综治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作不到位,导致社会治安防控工作难以网格化;三是齐抓共管格局没有形成。新形势下农村治安防控工作必须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建立统领协调的运行机制。如果没有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等有序参与,农村治安防控基层组织虚化,社会组织积极性不高,组织作用就难以充分发挥,社会治安防控工作难以社会化。
2.防控队伍实力不强。一是村民防控力量不强。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创业务工,农村的留守人员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加上一家一户分散居住,自身防控力量弱小加上分散化,导致农村社会防控力量极其薄弱;二是村级组织治保力量弱小。村级组建的治安巡逻队担负着常态化维护治安秩序的任务,由于组成人员年龄参差不齐,缺少专业培训,治安防控技能缺乏;此外治安巡逻队没有执法权只能制止劝解带离,对社会治安违法犯罪分子的威慑力度小,导致村级治安秩序维护方面的成效微薄。同时,受经费限制,治安巡逻队员的专业标识和专业配置缺乏,使得治安巡逻工作过于形式,难以达到治安防控的效果。三是主体力量配置不足。由于农村地广人稀,辖区内大量日趋严峻和日益繁杂的矛盾纠纷,公安机关配置的警力较少,基层民警只能在村级组织发现治安问题或接到举报电话后被动维护治安秩序,农村警力不足、装备薄弱与管辖范围大的矛盾导致见警率和接警率低,治安防控工作中的预防性不够,前瞻性不足,警务运行机制滞后,公安机关在治安防控更多的体现在事后的控制处理。
3.防控保障基础薄弱。一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大多数镇(街)虽然在政策和经费等方面按照上级要求,向各村给予了一定倾斜照顾,但实际所需经费仍然不足以支持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正常运转,公共设施缺乏,老旧实施难以及时更新,基础建设十分薄弱。二是治安防控科技含量水平较低。由于镇村地域辽阔,居民居住分散,治安卡点对各种治安高清监控探头和视频监控系统技防设施需求量大,覆盖力量不足,导致重点地区、交通要道治安防控存有盲区;大部分农户家庭主要靠陈旧老化的铁门、防盗窗以及砌墙围院、养狗防盗等手段,已起不到有效防控作用。
二、强化潼南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举措
潼南区社会治安防控须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狠抓队伍建设,积极提升社会防控能力,夯实信息化、网格化、社会化“三化”基础,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四种方式,建立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管控打防有机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一)夯实社会治安防控基础
一是构建农村视频监控网。在重点地段、主干要道、重点部位(水电油气)等安装高清监控探头和视频监控系统,施行视频监控“雪亮工程”;鼓励种养殖基地周围安装高清视频监控探头,并自愿与派出所联网,将符合条件的社会视频监控设备尽量联入“天网工程”,真正形成社会各方联动、覆盖无死角。二是构建居民物防网。以提升居民个体防范能力为重点,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推广普及经济实用、防范效果好的防盗门(窗);动员有条件的家庭安装高清视频监控探头、一键报警器等技防设备,同时结合消防安全“村村响”工程,及时报告各种事故情况,不给违法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三是构建维稳责任机制。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以属地划分防控责任网格区,以镇村基层干部为主体,以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为重要补充,分解、细化防控责任,明确到单位、个人;以共建共治为目标,建立“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创、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建强社会治安防控队伍
一是发挥公安机关主力主责作用。区公安局必须要求配强基层民警力量,按照“一村一警两辅警”配齐警力,确保警力下沉到村;根据乡村的现实情况以及犯罪的新特点,加大乡村治安防控力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科技含金量,围绕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源头管控、合成作战等关键节点,增强治安防范工作预见性主动性,推动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升级换代,不断提高警民共建共治能力。二是建强镇(街)综治力量。以镇(街)综治中心负主责,强化综治中心管理平台建设,整合协调社会多方力量,建设镇(街)指挥中心,统筹协调调度辖区综治资源队伍的工作模式。三是组建治安网格队伍。招聘以复员军人和具有保安从业经验的人员作为治安网格员,壮大农村治安网格队伍,加大治安网格员培养,提高防控技能和精准识别能力;推行精细化管理,佩戴标识标牌,配置专业服装设备,协助驻村民警做好治安防控工作。
(三)统筹优化防控力量布局
以排查整治治安突出问题和突出人员为着力点突破点,打造提升村级治安防控的联动工作机制。一是构建巡逻防控网。以强化共建共治为目标,驻村民警安排使用村级治安防控力量,必须从村级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居民能力、居住密度、发案几率、地理位置等要素,因地制宜优化布局防控力量;在发挥专职巡逻队治安防控作用的前提下,发动群众,广泛宣传,鼓励村民自愿参与季节性义务巡逻,对提供有效防控信息的村民予以物质奖励,提高群防群治力量利用率。二是破解村级治安防控重难点。对吸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社区服刑人员、扬言报复社会人员、易肇事肇祸酗酒人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突发行为反常村民等特殊群体实行24 小时专人负责跟踪监管,建立动态摸排机制,掌握最新动态及时更新人员信息;分类施策,心理疏导,积极干预,及时解决生活家庭困难,破解治安防控堵点,防止危害社会行为发生。三是积极预防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溯源表明,管控群体性事件关键人物是核心。首先对群体性事件挑头人物和缠访、闹访人员,逐案逐人落实专门监控力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防止其蛊惑造谣漏管失控。其次组织权威专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解读民生政策、法律法规,特别是对利益诉求群体密切相关的政策、法律,引导利益诉求群体正确理解、理性对待,避免被群体性事件关键人物和缠访、闹访人员误读带偏,发生过激行为;引导群众自觉接受执法机关和调解组织依法、依规做出的判决、裁定和调解结果,避免群体性事件发生。四是关爱保护弱势群体。定期走访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病残人员,全面摸清实际情况,协调民政、团委、妇联、教育、残联等部门对口支持,因人施策落实关爱保护措施,为他们解决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实际困难,切实保障他们权益。
(四)全方位提升治安防控能力
1.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发挥乡贤作用,借鉴“枫桥经验”,建立以村民为主的民调组织,及时发现化解邻里纠纷,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会同综治、司法、民政等部门,加强治安调解室建设。以村治保主任、调解员、基层联络员为纽带,融合公安、司法、法院、律师等智慧力量,建立专兼职调解人员调委会,凝心聚力,让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和乡规民约、行业规章等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
2.建立辖区人员基础信息库。摸清辖区人员基本治安要素,整合部门资源,动态把握治安防控特殊群体、群体性事件挑头人物和缠访、闹访人员基本活动轨迹,做到“底数准、动态清、管得住、服务好”,确保在治安问题发生或即将发生时,及时准确获取信息,措施精准,形成震慑,处置有效,确保事态控制或防患于未然,推动农村社会治安管理措施落实到网格中的目标实现。
3.建立常态化的教育培训机制。一要提升治安防控队伍素质。以专业治安防控技能和精准识别能力为发力点,加大培训考核力度,加强技能比武,实行优胜劣汰,吸取新鲜血液,充实治安防控队伍,改善更新设施配备,提升专职网格员、村义务巡逻队专业化处置水平。二要教育群众打牢根基。加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发挥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健康学习娱乐场所功能,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同时,加大对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及封建迷信、邪教等打击力度,净化社会环境,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建设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4.健全乡村治安防控保障机制。现代化的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障需要硬实力,首先是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日常运转、队伍建设等都离不开资金,其次是能够熟练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专精人才,最后还需要司法局、法院等职能机关在法律制度、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保障机制硬实力因素的有机构成和高效运转是确保乡村治安防控工作能否顺利的前提条件。此外,还需在乡村治安防控体系保障机制软实力方面下功夫。一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在村(居)委活动中心建立道德法治讲堂,常态化开展村规民约、道德法治、时事政策宣讲;常年评选文明家庭,公开选任乡贤和道德模范,把道德楷模和文明家庭先进事迹改造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微视频等方式来传播弘扬,引导村民提高自律意识、崇德向善、孝老敬亲,培养良好家风和社会新风。二是为辖区居民建立诚信档案,把邻里和谐、勤劳致富、人居环境、遵纪守法等纳入考核内容,对村民的行为量化打分,考核结果公示存档,考核先进家庭在参军、入党等方面拥有优先权,以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