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对策研究
2021-11-27王俊香申晓改赵丽丽
王俊香 申晓改 赵丽丽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81)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走向就业岗位这个闭环中,就业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针对就业困难群体采取精准的帮扶措施、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信息与就业技巧,对帮助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有着积极作用,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概念
人社部门对于困难群体的界定是指:低收入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毕业生及就业困难的少数民族毕业生。教育系统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其他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称为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参考其他文献资料,目前对于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没有统一的界定。而高职院校学生相对其他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较差,自控能力较弱,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因此在就业招聘中缺乏竞争力,处于劣势。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在毕业年度求职时不能顺利就业的大学生,还包括在未来可能无法顺利就业的学生以及未取得毕业资格或者懒就业、慢就业的大学生。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精准帮扶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对精准帮扶的正确认知,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在对精准帮扶了解程度上,虽然就业困难毕业生对其有着一定的了解,但处于一般了解水准,足以说明该群体对精准帮扶的认知不够,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精准帮扶。其中不了解与完全不了解的占比人数远高于非常了解与比较了解的人数,其结果能够提示精准帮扶工作还需要不断加强与改进;针对高职院校开展精准帮扶工作必要性方面,多数就业困难毕业生认为精准帮扶工作的开展比较有必要性,该数据能够充分说明大部分就业困难毕业生认为高职院校开展精准帮扶工作存在一定的必要性[1]。同时还有小部分就业困难毕业生认为高职院校基本没必要或者根本没必要开展精准帮扶工作,这表示依旧有学生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或者部分就业困难毕业生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精准帮扶工作相关问题;在精准帮扶对待态度方面,绝大部分就业困难毕业生的重视程度一般,能够反映出精准帮扶工作重视程度的匮乏性,这种不重视的态度会导致相关工作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与质量[2]。针对高职院校是否对精准帮扶工作有足够重视时,大部分人选择了一般,而认为不重视或者非常不重视的人群远高于认为非常重视或比较重视的人群,从中可以了解到,高职院校对于精准帮扶工作的重视,已经到了令人十分担忧的地步。
三、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主观因素
1.毕业生就业观念不端正
许多高职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或者能做什么,毕业即失业,不利于高职学生良好发展。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导致学生从不关心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不听家长与教师教导,整天在学校无所事事,而且对学校所展开的就业活动以及相关讲座、咨询,都缺乏足够的兴趣与热情。部分学生抱着极大的自信,认为自己毕业一定能够找到体面的工作,同时还有部分学生好高骛远,没有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总幻想着不劳而获,从而使得目标与现实背道而驰,进而出现就业困难情况[3]。
2.毕业生自身素质较低
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陷入“有业难就”的怪圈,是因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与矛盾,学生的人格品质、实践能力、心理素质、敬业意识等非专业素养与企业择才理念不契合,所以会出现就业困难情况。
3.毕业生存在心理缺陷
部分学生有生活困难或者身体缺陷,所以自我评价时会产生自卑与悲观情绪,使得学生求职时缺乏勇气,不敢表达内心想法,这种低人一等的心理会产生畏首畏尾心理,会导致学生时常与机会擦肩而过,学生求职失败后还会出现自怨自艾情绪,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还有学生在找工作时没有科学规划,而且缺乏足够的自我认知,所以会产生盲目从众情绪,看到别人选哪个,自己就选哪个,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工作差不多,能够找到一个就满足,使得学生产生敷衍了事的情绪。
(二)客观因素
1.学校因素
由于精准帮扶工作属于新兴事物,在各个方面通常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内涵,导致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缺乏依据和参考。校方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重视,多数校领导认为这是学生个人的事情,从而与精准帮扶工作专业性的缺失产生连锁反应,进而使得整个高职学生的就业规范变得非常薄弱。除此之外,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平平安安的毕业,只要不在期间发生意外事故即可,从而导致教师的精力偏离精准帮扶工作,影响教师的态度与积极性。
2.教师因素
高职院校的精准帮扶工作通常是由各个系部自行解决,而各个系部由将精准帮扶工作交个辅导员进行,一般是一名辅导员来对多个学生的就业工作进行指导,有着复杂、纷繁的特点[4]。辅导员不仅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负责,同时还需要负责团学、党建等工作,并且还要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再加上精准帮扶工作,教师很难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来服务精准就业。目前精准帮扶课程通常是利用大班的形式来进行讲授,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所以很难提供精准帮扶服务。
四、高职院校精准帮扶工作常见问题解决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与就业观念
针对学生观念上的偏差,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因材施教,促使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不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精准帮扶工作,选择开设适应与学生特点的精准帮扶课程。比如,学校可以邀请企业杰出人士到学校进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并讲解相关企业管理制度;也可以用座谈会的方式要求优秀毕业生回到学校与就业困难群体进行面对面交流,从而让学生能够有良好的途径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在改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除此之外,学校针对学生定位模糊以及职业目标、职业方向的不明确,可以抓住学生的特点来展开校企交流会、校级竞赛等活动,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对学生错误观念进行纠正与引导。
(二)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准备
学校在精准帮扶工作时,需要学生对自我进行明确的定位,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包括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优势缺点、能力水平等,然后扬长避短来对未来职业进行定位。同时,学生还需要不断增强职业技能训练,针对实践操作性不足方面,学校应当多展开相关实践实习活动,在帮助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并在实践实习活动中不断对自己的定位进行调整与完善。
(三)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自卑与不自信心理不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与就业,虽然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相关的心理咨询室,但仅仅针对前来咨询的学生展开心理帮助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学生较为腼腆与羞涩,耻于到咨询室寻求帮助,所以学校应该积极开展与心理方面相关的活动与讲座,比如青少年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等,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未来就业问题。
(四)重视精准帮扶工作
为了能够使学生能够在目前就业形势中获得足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需要对精准帮扶工作进行重视,安排专属教师来对精准帮扶工作进行负责,并成立相关教研组。同时学校需要构建统一、专门的管理部门,各个部门统一管理,从而使得任务不会推诿,资源不会重复。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提供个性化的精准就业服务,比如针对残疾毕业生、经济困难毕业生以及农村毕业生等,需要为其建档立卡,然后对其进行一对一的精准就业服务,尽可能加强毕业生的自信心,并疏导学生不良心理情绪,同时还需要给予学生技能培训、求职补贴、心理指导等就业帮扶工作,优先为困难毕业生提供就业单位,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5]。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需要详细为学生说明学院学籍管理制度,使得毕业生能够对现状进行明确,从而帮助学生将紧迫感提高。高职院校需要与毕业生家长取得联系,然后及时向学生家长反馈学生就业情况,与家长共同谋划学生学业计划,同时还需要将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切实的解决学生就业问题。高职院校还需要依托网络平台来整合各种就业信息,包括招聘信息、就业创业政策与就业创业指导,然后以此为基础来构建精准就业帮扶数据库,将学生的招聘岗位、招聘单位、兴趣爱好、学业水平、社团活动、实习经历、择业意向等信息入库,并利用电话。微信、短信等方式定向推送给未毕业的毕业生,并设定特定的网站板块,以此及时为毕业生提供安全、全面、优质的就业信息,有助于学生接受精准有效的就业信息。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精准帮扶工作的顺利展开,与教师的素质有着直接联系,因此一个优秀的精准帮扶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学校除了要录用大批高学历教师之外,还需要为现有的教师争取外出培训、学习的名额,并送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以此来满足学生需求与需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五、结束语
简而言之,高职院校的就业问题在目前较为突出,所以学校需要给予学生良好的精准帮扶工作,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从而为学生之后的顺利就业奠定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