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化之泉 溉语文之田
——《中国文化课》予语文教师的给养
2021-11-27殷晓光
殷晓光
(大庆铁人中学,黑龙江 大庆 163000)
一、行走的中国文化
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用三个关键词“生活方式”“精神价值”“集体人格”来定义文化,将悠悠文化脉络娓娓道来。《中国文化课》让我撇去了曾经对中国文化静止的碎片式的理解,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宏阔的视野重新认识理解我们这个一直在行走中的中国文化。
(一)《中国文化课》怎会吸引我如饮醴泉地阅读
一方面是因为本书研究内容的深刻和意义的深远。本书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是介绍文化的内涵,第二单元是铺展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壮阔史诗,第三单元是寻求中国文化的精神主干,第四单元是探求中国文化为何成为人类各大古文化中唯一的长寿者,她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弊端。第五单元是中国文化的“地下宝库”,记忆储备部分。本书就中国文化是什么,以及为何能“行走”于世,不衰反兴两个大问题层层深入剖析。这是无数个携带中国文化身份而无视或无知其为何的人该知道的问题。所以此书在喜马拉雅平台一播,就吸引了6500 多万人驻足倾听。
另一方面是因为本书研究方法的得当和新颖。本书在尊重史实和文学创作的基础上,用以心带史的方式,让读者从内心上、精神上及人格上去直视中国文化的点点滴滴。本书还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把中国文化放在世界文化史的舞台上去研究,让我们既有纵向的体悟,又有横向的理解。更好地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在世人的眼中。本书最为令人信服的是作者余秋雨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古文明遗迹所在处,跨越一道道文明的门槛,回溯一个个古文明的前世,记录一个个文明遗址的现状,当他回首站在自己实地考察的成果上向世人娓娓而谈时,中国的文化是不是更真实更让人叹为观止?
(二)我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行走”的呢?这是从《中国文化课》中得出的感悟
当巴比伦文化和埃及文化这些比中国文化早了一千多年的优秀文化都相继陨落时,中国文化依然在文明行进的大道上越走越远,历久弥新。中国文化具有体量之大、从未远征、以统为大、家国同构、简易思维、以德为帜、避开极端、科举制度这些优势特色,它们形成合力将中国文化推举到举世关注的文明之巅。中国文化从传承时间上看是一位长者,而从传承力量上看却是一个青年,他一直在成长的路上奔跑!
像孔子、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鲁迅等一批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将文化中的智慧精神一代代交接,我们如今在《中国文化课》这本书中畅游,不也是在做这样一件看起来平凡又伟大的事情吗?中国文化也正是在创造者与传承者的交接中“行走”不灭的。所以承担一份文化传承的责任,履行一项文化创新的义务,是每一个国人的自觉和自豪。明代大家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文化的消亡,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消亡,而且是一个民族的消亡。反之,文化的振兴,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振兴,而且是一个民族的振兴。
二、语文,语文,始于语,终于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每读到《中国文化课》里那些曾在课堂上讲过的文化名人和经典之作时,总是有温故知新的感悟,总想在下次的教学中多为我们的孩子呈现更多的中华文化精彩。我相信撷文化之实的语文课一定能让文化精神深植于青少年的心中,待到他们成就小我或贡献家国时,会有人格地标指引,会有高远格局规划。
语文,概念解读多元,其中的一种是语言与文化。语文课,就是教授与学习语言和文化的一门科目。我们为了完成学业考试,为了冲刺高考,往往会更注重“语”,重语言,重学科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可是试想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很难去理解一首首诗词,很难去较好地完成一篇文言文,很难去写出立意深刻高远的作文。所以三年的高中语文学习,乃至多年的语文能力的养成,不可忽视文化的滋养。
在读过《中国文化课》一书后,我对教学的课程又有了新的思考,我们不能止于字面句意、篇章内容及手法赏析,要将所教内容一方面放入更宏阔的历史文化中,让学生感知,另一方面要学生有现实的思考,也就是挖掘经典对自身成长的感悟,对于当下的意义。
学不可点到为止,要纵可追根溯源。对于孔子《论语》,我们放在了先秦诸子选读本里学习。不可回避的就是儒家设计的集体人格“君子”,君子之道是中国文化的思想重心。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那么何为君子,君子之道为何?应该是我们课堂重点理解的内容。“君子怀德、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等有关君子的描述,我们应该让学生理解融会。否则,我们很难理解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对于理想国君的要求,贾谊《过秦论》里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警语,司马迁《鸿门宴》《项羽之死》中那个无往不胜的战神为何会惭对江东乌江自刎,杜甫《秋兴八首》《登高》中忧国忧民的大情怀,韩愈《师说》以道为师、不耻相师的呼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壮志难酬的惆怅,李清照《声声慢》、姜夔《扬州慢》国破家亡的悲痛,鲁迅《祝福》礼教对人性的扭曲······我们学习的一系列美文佳作,很多都是在儒家的根脉下生发的绿叶红蕊。
道家和佛家思想也要适当的讲一点。道家与儒家有相通的地方,都是在很好地回答人要如何立于世。对于老子《道德经》和庄子《逍遥游》的学习,我们要理解好老子“行于大道,人生之道就是德”“无为而治,天下混乱是因为人们想法太多,作为太多”“相反相成,一切事物都会向着相反方向发展”等观点。如此,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独立自由精神,就能更深入地掌握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作者为何要揭露批判繁政扰民的“有为”。苏轼是将儒道释三家很好地融入人生哲学的大文学家,我们掌握了他的思想,也就很好理解苏轼“盖将自其变着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变与不变的辩证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对待人生风雨的旷达洒脱。
学不可一叶障目,要横可一览全局。讲先秦诸子,我们也可以从世界身份去追认中国文化的高贵。在“人类精神文化的奠基时代”,中国文化没有缺席。“老子和释迦牟尼几乎同龄,孔子比释迦牟尼小十几岁,孔子去世后十年,苏格拉底出生,墨子比苏格拉底小一岁,孟子比亚里士多德小十二岁,庄子比亚里士多德小十五岁,阿基米德比韩非子大七岁······”、“世界上几千年来被翻译成外文而广泛传播的著作,第一是《圣经》,第二是《老子》”、“被公认哲学素养最高的德国,《老子》几乎每家一册”如果让学生看了这样一个介绍,他会做何感想?会不会跳出自己认知的小圈子,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先哲,我们的著作。我想横向的比较,放在世界格局中的表述,会让学生们理解今日中国文化的不衰,今日的文化自信。这是因为我们伟大的精神导师在人类文明刚会行走时,就已一骑绝尘,飞入云端。是他们,决定了我们成为我们。
学习经典,也不应该拘囿于文本,同时代的或同领域对其有影响的事物,也可做多维思考。例如我们在学习宋代文学佳作时,可以引入宋代的生活方式,让学生看看《清明上河图》里的汴京城,那是比唐代长安的西市和东市规模宏大很多的城市。了解宋代完全开放,自由流通,仅仅手工业就比长安多了四倍。蚕桑丝织和瓷器烧制进入高度专业化的生产阶段。城市人口已经占到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二。在人口数量上,中国人口已突破一亿大关······这些是不是能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所言不虚,“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北宋经济的繁荣富足,百姓的安居乐业的写照。柳永将北宋气象描写得雄壮勃发。当我们再次面对南渡词人李清照,南宋词人陆游、辛弃疾时,对他们的黍离之悲是不是可以有更深入的体会?
语文学习的基础目标是教授知识,服务高考;高远目标是素质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一直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千年来未动摇。我们的一撇一捺,一字一句,看起来是基础记忆,追究根源是一种文化记忆。要想使我们民族的文化记忆得到长久的继承,就需要去有《中国文化课》这样的文化研究阐释经典,也需要我们借助经典,让经典服务于语文学习,将经典的内容普及化和仪式化,让文化回到课堂记忆,进而回到社会生活记忆,实现文化育人的长久功效。文化是土壤,学生是根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文化土壤,国之根苗才能茁壮。
三、习时代之语,奏文化之音
正值国内外新冠肺炎病疫肆起,风雨声声。科学技术让我们降低疫情的发生率,思想文化让我们增强抗疫的凝聚力。阅读《中国文化课》,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灵魂,不仅有我们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也有时代性和独立性。我们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这些也使得我们与西方世界应对疫情的意识强度和凝聚力量大不相同。一个体量巨大的国家,才可以做到一省包一市;一个从未远征的国家,可以不争而利世界;一个避开极端的国家,才会及时调整策略因时制宜;一个以统为大的国家,政府和人民才可以联防联动;一个家国同构的国家,才会有无数逆行者为国出征为民保命;一个以德为帜的国家,才会以人为本,视生命高于一切。
一种文化的“世界形象”,既取决于本身的力度,也取决于后代人的选择。我们无法选择的是血统,必须选择的是文化。这也加重了文化选择的责任。“文化全球化”、“文化优劣论”的声音会干扰到一部分人的文化选择,尤其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文化选择。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廓清“文化全球化”“文化优劣论”的迷雾,让青年一代在中华文化传承上高度自觉信心百倍。我们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肩上的责任。我们语文学科在育人树德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自然渗透,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突出“语文素养”的核心理念。《中国文化课》在熏陶、涵泳与积累经典作品方面与语文课殊途同归。必要的文学记忆《诗经》、《楚辞》、《史记》、唐诗宋词、元明清小说创作,这些历代文化巨匠的鲜活故事在语文课堂上烙印于学生的心中,在《中国文化课》中以深入浅出的脉络梳理为我们教与学提供了拓展与延伸的空间、凝结了智慧的精华与芳髓。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作为文化的传承人,我们只有深透地认知过去,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
《中国文化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解读了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背景下积极地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语文人在教育的路上,应该不断从《中国文化课》这样的文化经典中汲取营养,在自我学习研究的过程,发现、辨析并选择那些与课堂互见互动的文化精华,让我们的学生拥有自我身份认同的自豪感和文化价值认同的自觉心。
文化的发展脚步从未停驻。教育永远在路上,语文教育者肩负的是教大语文的责任——续时代之强音,谱文化之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