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首选区的调查与思考
2021-11-27雷动辉
雷动辉
(中共郴州市苏仙区委党校,湖南 郴州 423000)
一、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意义
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的一个永恒话题,能够有效调整优化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对一个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2011 年国家批复成立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来,苏仙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大幅提升。2018 年11 月,国家将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列为国家战略,2020 年9 月,郴州被列为湖南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苏仙区被列为重点联动发展片区,成为国家关注支持的重点,这对于苏仙区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大机遇。粤港澳大湾区是重大国家战略,但随着土地、环境、人力成本等要素的限制,粤港澳同样迫切需要将区域内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产业进行对外转移,以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而郴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先天的优势,近年来郴州接待的游客80%来自粤港澳,承接的企业80%来自粤港澳,苏仙区2020 年承接产业转移项目31 个,其中来自粤港澳投资企业达到20个,所以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优化要素配置、促进产业升级是苏仙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二、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优劣势分析
新环境下,对承接产业转移主要有较高的产业聚集度、便捷的物流系统、稳定的优惠政策、廉价的劳动力等要素。与周边地区相比,苏仙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一)优势分析
1.区位条件优越。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门”,是中西部内陆对接粤港澳的“桥头堡”和湖南“一带一部”战略的重要支点,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的“红三角”,是“珠三角”“长株潭”“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大西南两条经济带的交汇腹地,是华南经济圈和内陆经济带的重要通带和节点。苏仙区作为郴州市政治、经济中心之一,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
2.交通体系完善。京广高铁、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 国道纵贯南北,厦蓉高速、郴州大道横穿东西,特别是京广高铁的开通,苏仙已全面融入广州、长沙“一小时经济圈”,当前,郴州民用机场已开工建设,铁路、公路、航空互联互通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即将形成。
3.资源禀赋良好。苏仙区“上有绿水青山、下有金山银山”。一是矿产资源富集。现已探明有色金属矿物140 多种,被国际地质界誉为“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二是旅游资源丰富。有全国面积最大丹霞地貌区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天下第十八福地”苏仙岭、“湘南翠屏”王仙岭、五盖山国家森林公园、女排疗养基地天堂温泉。三是人文环境优秀。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8%,2018 年、2019 年苏仙区均被评为“中国最美县域”。
4.载体平台健全。郴州海关、口岸、铁海联运、国际快件中心、综合保税区、进口肉类查验场等平台健全、功能完备,2008 年郴州纳入广东往来港澳陆路跨境快速通关改革试点城市,2020 年被列为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郴州片区,良好的开放平台是苏仙区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移可借用的东风。
(二)劣势分析
1.产业配套能力弱。苏仙工业基础不强,产业发展特点不突出,且未形成完备产业链。目前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受环保要求制约,自身发展与引进配套上下游链条项目都存在很大问题。而苏仙现在重点发展的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2.物流成本偏高但效率偏低。虽然郴州交通网络发达,各类物流平台齐全,但各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在经营和定位上协同效应不够,物流技术装备和应用水普遍偏低,缺乏现代组织技术和管理思想的指导,很难适应现代物流供应链在智能运输、智慧仓储、信息作业等方面一体化的要求。总体来说,我市物流业依然处于“小、散、乱”状态,且物流企业缴纳税收相对较高,导致我市物流成本普遍较高。
3.人才资源缺失且劳动力成本较高。一是全区外出务工人口多,富余劳动力不足,普工招聘困难,且由于毗邻广东,人员工资要普遍高于邻近市州。二是高技能人才缺失,郴州工资水平、发展前景、子女教育等多方面相比发达地区差距明显,本地人才情愿背井离乡去谋求更好发展,外地人才更不愿意转入郴州,导致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
三、苏仙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政策落实不到位,招商保障力失效
近年来,为深入推动招商引资工作,苏仙先后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建立了相关的考核、激励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政策执行不到位,措施欠落实的情况,致使招商工作保障力缺失。一是奖惩制度难兑现。为增强各单位招商引资的责任感,调动引资人的积极性,区委、区政府颁发了各项奖励、鼓励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未落实到位,如该奖励的未奖励,极大地挫伤了责任单位及项目引进人的积极性。二是优惠政策难落实。对外商来苏仙投资承诺的优惠政策,很多都未落实到位,甚至一些省、市争取下来的资金由于财政紧张的原因都不能及时到位,这些不仅影响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也降低了政府诚信度。
(二)各单位部门人员配置不优
自“四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区上下对招商引资工作在思想认识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真正的全民招商的良好氛围还远未形成。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上有畏难情绪,一些责任单位认为招商引资就是招商部门和领导的事情,一味强调自己单位部门职能不对口、招商信息少、经济基础差等客观原因,等、靠思想比较严重,对外招商缺乏主动性和闯劲,抓招商引资工作,通常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抓招商不主动出击,而是守株待兔,甚至有的对找上门来的外商,还消极应付。二是专业招商人员配置不齐,有的责任单位分管招商的领导和招商专干或者变动频繁、或身兼数职,根本没有精力抓招商工作,没有时间熟悉业务知识,一些领导对本单位招商引资的基本情况都不清楚,个别专干甚至连每个月要上报资料都不知道;一些部门和单位紧迫感不强,对项目盯得不紧,前热后冷,前紧后松,没有锲而不舍抓落实的精神和一抓到底的工作力度。三是部门间协作度不高,在招商工作中不以大局为重、发展为重,过多考虑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导致招商工作常常出现卡壳、短路现象。尤其是某些直管部门工作协调难度大,致使落户苏仙的招商项目办手续花费太多精力,外商也难满意,无法形成招商合力。
(三)招商方式还比较落后
一是招商信息来源相对简单。亲朋或关系客商仍占主导方式,没能很好地发动全民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二是招商活动市场化不够。政府招商较市场招商仍占主导方面,对市场的调研和考察较少,针对性差,难以在市场中把握招商信息。
(四)受多方政策制约,项目落户难
一是受规划限制。苏仙区的区域内多处土地在郴州市105 平方公里总体规划范围内,很多投资商有意向在苏仙落户的项目却因规划问题无法顺利落户。二是在政策体系方面,受省、市相关部门的限制较多,特别是自然资源部门,审批的职能和自主决策权欠缺,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进展和成效。三是市、区财税体制调整,苏仙从单个项目中实得税收的比例大幅下降,对引资企业进行奖励扶持的优惠政策吸引力随之下降,致使投资商在投资区域选择及决策上造成了影响。
四、对接粤港澳,加强招商引资的建议
以上这些问题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但只有解决好主观的问题,提高了认识,才会从根本上推动工作,所以针对以上问题,提几点认识和想法。
(一)坚定信心,解放思想
一是要解放好思想观念的问题,今年苏仙的招商引资工作,无论是各级各部门的重视程度,还是各干部职工的思想发动的广度,均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仍需保持清醒头脑,与周边地区比,苏仙无论在思想解放程度、改革开放深度,优惠政策力度等方面,与周边地区还存在一些差距,各级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有压力感、危机感和紧迫感。二要学习周边先进兄弟区市和发达城市的先进经验,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实践证明,能否加快发展,不在条件在自我,不在客观在主观,关键在干部,关键在思路。只要有一批肯动脑、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条件差、基础薄的地方照样能实现跨越发展。三要树立信心,解决“怕”的问题。要坚定超常发展的信心,自加压力,克服无所作为和消极悲观的思想,力争下一步全区外引内联指标能够继续倍增。
(二)强化要素保障
一是解决用地紧张问题,加强与省、市的沟通协调力度,在建设用地,耕地占补平衡等用地指标上给予重点倾斜;积极推动苏仙工业集中区调区扩区工作,鼓励工业集中区自建标准厂房,并把标准厂房建设成主导产业集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的特色制造业基地,化解土地供应紧张问题;盘活闲置厂房和存量土地,充分挖掘用地潜力,破解用地难题。二是要争取市级财政在财税分成上对园区企业和项目给予一定的支持,支持园区企业做大做强。三是用好用活国家、省、市各项信贷扶持政策,缓解企业融资问题。四是着力解决用工问题,协调本市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为本地企业定向培训人才,通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激励机制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熟练劳动者,适应苏仙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
(三)创新招商引资策略
一是招商活动从发散式招商到专业性招商转变,从单个项目招商到产业链招商转变,从大型综合性招商到小分队精准招商转变,重点跟踪有转移倾向的重要企业和重大项目,提高招商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政府之间的战略合作,密切联系粤港澳大湾区行业商协会,充分发挥粤港澳苏仙区籍人士的人脉资源,吸引他们回乡创业和引进投资者,为苏仙区发展做贡献。三是通过专人驻点招商、聘用招商顾问、中介平台招商、以商招商等手段,多渠道寻找合作伙伴,重点跟踪有转移倾向的重要企业和重大项目,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四)全力推进园区建设
以园区为载体扩大招商引资,形成集聚效应,集中培植招商引资的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体现承接产业转移成果的最佳平台。一是要加大扩区工作力度,贯彻“构筑大园区”的发展战略,按照“统一规划、成片布局、整合资源、拓展空间”的要求,将产业规划和园区的发展布局进行通盘考虑、上下衔接,从而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对现有园区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平台打造、服务环境的优化、优质项目的引进等方面高起点规划,从而形成各具特色,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园区功能定位。二是针对目前园区规划水平不高的问题,更加注重规划,坚持高起点,拿出大手笔,要做到与本地产业优势相结合,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城镇规划建设相结合、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三要更加注重特色,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差别化发展之路,围绕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产业引进一批竞争力强、主导产业突出、带动作用明显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下大力气补链、强链、延链,打造鲜明的特色品牌。
(五)加强招商引资人员培养
项目是靠人招引进来的,成功与否也决定于招商人员的素质。因此,建议区委、区政府加强招商专业人员的培养教育,根据实际需要,加强与先进地区招商引资队伍的交流学习,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培训,适时举办苏仙区招商引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加强和改进调研工作,围绕项目储备、项目建设和解决企业困难,坚持深入一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六)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软环境
一是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要真正在思想上、导向上重视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打破“条块”分割、部门界限,建立良好的互动协调机制,只要有利于招商引资、项目开发的,都要给予大力支持。二是要增强服务意识,尊重投资者,理解投资者。要继续完善和实施“绿色通道”政策,简化办事手续,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投资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三是要强化政策保障,在不违反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围绕招商重点产业继续出台能够落实到位、真真实实对企业发展有所帮助的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