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党课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创新与实践
2021-11-27张文云
张文云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就是要做到学史明理,坚信创新理论,感悟真理力量;学史增信,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政治品格;学史崇德,坚守立德树人,赓续精神血脉;学史力行,坚持行胜于言,开拓发展新局。微型党课的出现,从叙事方式、话语体系、教育媒介等方面突破了传统党课的限制,既丰富了高校“三会一课”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也适应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微型党课的内涵及优势特征
微型党课是在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党支部或者党小组为单位,按照基层单位党组织确定的学习主题,由普通党员担任主讲的党员自我教育方式。与传统党课相比较,微型党课在授课主体、授课内容、授课形式、授课时间、授课空间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内容在叙事方式上转向日常化。传统党课主讲人与受教者之间是“一对多”的模式,课堂座位形式多为“秧田型”,主讲人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授课,教育内容也往往是以同一种理论教育不同的人,忽视了党员的主体性、个体差异性,没能考虑到党员的特殊性,很难引起党员个体深层次的体验、共鸣。微型党课将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导向日常叙事,主张将身边人、身边事融入党的理论政策中去,在实际中更加重视发挥党员的积极性,通过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微型党课收集素材,党员用亲身参与的事例进行讲解,使课堂讲授有血有肉,吸引力强。二是教育主体在话语体系上转向平等化。在传统党课中,主讲者具有绝对的话语权,采用的话语方式是“一对多”的“灌输”。微型党课实现了话语权的变更,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人人都能成为党课的主讲者,话语方式更为平等,引导和鼓励党员用大家熟悉的人和事、用同学们熟悉的网络语言甚至方言来穿插其中,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受众,话语体系更加生活化。三是教育媒介在组织形式上转向多元化。传统党课受时空的局限,表现为单一、封闭状态,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微型党课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开放,多媒体的技术的广泛使用,有利于抽象、普遍的理论观念转化为具体的“个人观念”,激发了微型党课的生命力,拓展了微型党课时间和空间,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实效性,深化了受教者的听课体验。
二、微型党课在实践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微型党课作为一种党课教育的新模式,丰富了党课教育的形式,但在实践发展中,部分党组织一味借鉴社区街道的微型党课模式,灵活的尺度放得过大,使得支部对微型党课的管理缺失,缺乏规划、缺少顶层设计的引导。因而存在课程本质跑偏、授课内容随意、授课方式单一等突出问题。
(一)管理缺位,部分党课出现课程本质跑偏情况
党史学习教育要准确把握重点内容,学习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增强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的坚定性;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坚持不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系统掌握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的政治自觉;学习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状态;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党组织对党课管理的缺位,使得党员不能认识到党课教育的本质,从而忽视了党课作为一门课程的几个重要组成环节,普遍存在党员选题随意、没有集中备课、课堂讲授缺乏设计、课后也没有进行评课等问题,这些环节的缺失使得微型党课背离了课程教学的本质,也严重影响了党课教学的效果。
(二)指导缺失,部分党课授课内容随意
党员教育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工作中,因时间、精力等因素,导致部分党课存在授课内容无计划、无人审核等情况,这极大影响了微型党课的教育质量。授课内容主要由讲课人即兴发挥,选择的授课素材与主题之间关系缺乏联系,有的授课内容甚至还起到了负面的效应。党课姓“党”,这是微型党课的重要主题,但在实际授课中,部分微型党课的主题却与之毫无关联,例如,微型党课中出现的《中国男篮究竟怎么了?》、《操作系统安装》、《超级记忆》等就属于授课内容指导缺失的情况。实际上,支部一开始就制定了评价标准,从课前准备、教学内容、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但评价环节的缺失,也使得微型党课的授课内容出现了随意化倾向。
(三)主动缺乏,党课授课方式趋向单一
支部党员参与党课的积极性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党员以个人身份申报党课的比例在逐渐下降,部分党员受自身文化积累、人生阅历、口头表达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没有信心独自承担一堂党课,往往采取组队报名的方式的参与微型党课,例如某支部的《一封家书》中主讲人为该支部全体党员共计12 人,授课方式为小品,除主演的3 名正式党员外,其余党员均沦为龙套角色。这种单一的授课形式弱化了主讲人的授课地位,没有理论讲解和深入学习,更没有与受教者的交流与互动,微型党课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文艺演出、变成了集体活动。
三、微型党课在实践发展中的规范性与灵活性融合思考
在“互联网+”时代,微型党课以其灵活性弥补了传统党课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上的不足之处,将宏大叙事的内容与党员个人理解有效结合起来,将单向灌输式的教学转变成了人人都能参与的方式,利用多媒体广泛普及这一优势实现了授课人员与受教者的无缝对接。这些都是微型党课的优势所在。但笔者认为,微型党课与传统党课之间是互补、互进的相辅相成关系,不存在取代关系。相反,我们应该反思微型党课在实践发展中面临问题的原因所在,充分借鉴传统党课的优势,进一步明确微型党课作为课程的本质特征,在实践中严格执行课程的规范性,以此为前提提升微型党课的灵活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党课育人的全员性、经常性,确保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一)做好顶层设计、强化课程管理是确保微型党课质量的关键
基层党组织是微型党课活动的组织者,理应成为微型党课的课程组织者,着重发挥好顶层设计者的角色,充分结合支部党员的层次特点,制定微型党课的课程管理办法和评价体系,明确微型党课的规模、教学要求、讲课人与受教者双方的职责,以学年为周期做好微型党课教育内容的计划和审核工作。课程组织者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范围时应统筹兼顾,采取科学设计党课调查问卷的方式,建立起党课评价制度和党课需求反馈机制,整合资源拟定党课“菜单”,从而保证年度微型党课的教育意义和教育目的得以实现。
(二)抓好课堂讲授、规范教学行为是提升微型党课质量的核心
教学行为是教学的核心和实体部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讲授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这个角色定位不能弱化。虽然在微型党课中师生关系的界限已经被打破,不再存在单向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但并不等同于没有授课人,反之授课人更应遵守课堂规范,严把备课关,注重备课质量。同时严把课堂教学关,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授课人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符合受教者实际,容易被受教者接受,对受教者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受教者能力的培养和德育的渗透。教学方法手段要灵活、适用充分调动受教者的学习积极性,恰当设疑,引发思考,鼓励为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完善评价体系、强化理论研究是微型党课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微型党课这种新兴的党课教育模式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关键因素有二:一是要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内在激励机制。对微型党课的评价标准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组织,而应延伸至党员在接受党课教育后所受到的深层次影响和具体的行为表现。二是要不断强化理论研究,推动微型党课的可持续发展。微型党课作为新的党课教育形式,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可参照的基本都是各地各领域微型党课具体实践的经验总结。微型党课理论研究的不足,客观上制约了微型党课水平的提升。理论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核心是解决问题。
微型党课的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确保党史学习教育高质量推进。要在实践中注重对微型党课形式与内容的研究,注重对微型党课灵活性与规范性的研究,推动微型党课回归教育本质,从而实现微型党课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