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融合渗透
2021-11-27罗维
罗维
(重庆市綦江区篆塘小学,重庆 401443)
所谓文化意识,主要指的是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与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以及行为取向。它是英语核心素养中的关键维度之一,是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前提保障。作为新时期的教学工作者,需要对其予以充分重视,并且通过有效的策略将其真正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获得全方位发展。
一、挖掘文本,让“文化”渗入课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是文化的一种。如果一个人不了解文化的模式与准则,那么就无法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将语言与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将那些可能会对语义、语言等带来影响的文化因素重视起来,并有意识地将其渗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促进自身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提升[1]。例如:在教学“Colours”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其中涉及不少与色彩相关的词汇,如“red”“black”“blue”以及“green”等。这些词汇看似简单,但是却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对此,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可以抛出以下疑问:“What’s your favourite colour?”让学生围绕上述疑问展开对话交流。当这一环节结束后,教师则可以告知学生,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国家所代表的含义也是不同的,如“green”在中国代表着“希望、新生”,一看到绿色我们就会感到生机勃勃、万物复苏;但是在西方,“green”的含义却并非如此,它有着“幼稚、缺乏经验”等含义,如“a green hand”并非“一只绿色的手”,而是“新手、没有经验的人”。完成上述教学后,教师则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自由组成小组(每个小组4-6 人),挑选一个本组最喜欢的色彩,从各种渠道搜集与该色彩相关的文化内涵资料、素材,并在下节课进行成果展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色彩词汇的理解和把握,还较好地彰显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创设情境,构建课堂“文化场”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当将教学空间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对教学氛围的营造,音频、影像的播放以及角色扮演等活动来为学生构建一个课堂“文化场”,将原本生硬的内容以更加生动、趣味的方式呈现出来,将文化知识融入情境之中,以此进行西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的渗透。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2]。例如:在教学“Happy birthday!”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礼品盒、彩带以及气球等装饰教室,让学生走进教室就可以感受到一种浓厚的生日氛围。此时,教师向学生们说道:“Today is Lily’s birthday,let’s celebrate her birthday together !Okay?”播放大家耳熟能详的生日歌“happy birthday to you…”带领学生一起歌唱。在歌唱结束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运用英语对过生日的同学送上祝福。可以发现的是,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纷纷参与到活动之中。于是,教师把握时机,告知学生一些关于中西方送礼物的差异。如:在中国,当收到他人的礼物时,不能当面打开,而是要在生日派对结束后打开,以表尊重;在西方,一定要当面打开他人的礼物,并且说出致谢的话,这样送礼的人就会高兴。由于学生对于这样的活动十分感兴趣,因此自然会比以往更加认真,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并从中学习到关于生日送礼的文化,学习效率十分高。
三、组织实践,培养“跨文化”意识
众所周知,一堂课通常只有四十分钟,每位学生说英语的机会、时间是极其有限的。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跨文化意识,就应当将教学进行适当地延伸和拓展,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符合学生需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3]。例如:在教学“Let's eat!”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可以明确的是,本节课的主题是“食物”。对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则可以设计一个以“食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动手、设计一道“美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中西方的饮食、用餐礼仪等的差异。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个更为真实的了解、感悟,从而使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结束语:总而言之,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融合渗透,可以从挖掘文本,让“文化”渗入课堂;创设情境,构建课堂“文化场”;组织实践,培养“跨文化”意识三个方面入手,以此组织学生开展高效的英语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文化意识得到有效培养,在促进英语知识吸收和消化的同时,让学生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切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