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积黏度吞咽测试(VVST)联合吞咽造影(VFSS)在神经外科吞咽障碍患者摄食指导中的应用
2021-11-27许平陆中军
许平,陆中军
1.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神经外科,江苏江阴 214400;2.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影像科,江苏江阴 214400
吞咽障碍为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长期吞咽障碍会导致患者出现误吸和呛咳、营养不良等症状,影响患者康复。容积黏度吞咽测试是让患者吞咽液体、粘稠糖浆和布丁状的食物,以此评估患者的吞咽情况[1-2]。随着医学检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功能检测方法被应用在临床中,容积黏度吞咽测试(volumetric viscosity swallowing test,VVST)为临床常用吞咽障碍安全性评估的手段之一,多数学者证实该测试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吞咽造影(swallowing imaging,VFSS)是现阶段常用的检测方式,被称为诊断吞咽功能障碍的金标准。研究为了评价在神经外科吞咽障碍患者摄食指导中采用容积黏度吞咽测试联合吞咽造影的效果,选择该院2019年1月—2020年3月期间神经外科接诊的50例吞咽障碍患者展开以下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神经外科接诊的50例吞咽障碍患者,应用奇偶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接受容积黏度吞咽测试,观察组(25例)接受容积黏度吞咽测试联合吞咽造影。对照组:男16例、女9例;年龄45~69岁,平均年龄(60.48±3.47)岁;病程时间1~10个月,平均(4.39±2.12)个月。观察组:男18例、女7例;年龄46~83岁,平均年龄(60.62±3.25)岁;病程时间1~9个月,平均(4.27±2.51)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年龄40~80岁;病程1~12个月;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心肾功能不全者;既往存在吞咽困难疾病史的患者;存在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容积黏度吞咽测试。准备常温水300mL、增稠剂3袋、灌食器(50 mL)1个、纸杯3个、血氧饱和度检测仪1个,具体操作方法:①取140 mL水,在其中加入1袋增稠剂,溶解为糖浆样。②在纸杯中装满水。③在140 mL水中加入2袋增稠剂,搅拌后,得到糊状物体。测试方式:由糖浆样-液体-糊状,针对测试结果判断患者具体情况。
观察组接受容积黏度吞咽测试联合吞咽造影。吞咽造影方式:为患者选择不同粘稠度的食物(糖浆样、液体、糊状),限制每一口进食量,使用厂家:意大利GMMOPEAFP吞咽造影数字化采集与分析系统,采用30帧/s的速度记录患者的吞咽过程,后采用回访,记录咽部活动关键点的实时目标图像。为患者进行早期经口进食护理,并且协助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将床头抬高至30~60°,检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针对偏瘫患者,可以在健侧开展相关测试。进食前,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名字,作为(音色与音调)的参考,将糖浆(5、10、10、20 mL)注入患者的口中,含住并且观察下唇,然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咳嗽等症状,并详细记录结果。检测患者的咽部是否有残留的糖浆,在进食后鼓励患者说出自己名字,并且与第1次进行对比。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吞咽障碍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误吸、营养不良和吸入性肺炎。②观察两组吞咽障碍患者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采用SSA评分评定)、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采用该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分表评定,100分制)。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误吸、营养不良和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
对照组的SSA评分大于观察组,对照组的住院时间长于观察组,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s)
?
3 讨论
据数据调查表明,吞咽障碍发生在脑卒中的概率较高,约为40%~60%,临床上常将吞咽障碍归为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脑卒中患者如果在发病初期没有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阶段,通过吞咽障碍评估进行脑卒中患者的筛查中,可以更好的提升临床工作者对于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重视度,根据早期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干预对策[3-4]。容积黏度吞咽测试可以辅助早期诊断,以此识别存在吞咽障碍风险的患者。基于容积黏度吞咽测试的吞咽障碍患者摄食管理,可以在早期识别亚临床期吞咽障碍患者,并且通过实时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以此调整饮食计划,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误吸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5-6]。传统饮食指导是以流质食物和黏稠度高的食物为主,会提升误吸和呛咳的概率。针对部分洼田饮水试验失败的患者进行鼻饲管理,还会提升咽部和舌肌出现失用性萎缩的风险,导致患者咽部功能集聚退化。摄食管理可以有效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误吸发生率,随着病情进展,部分隐形吞咽障碍会演化为显性吞咽障碍。晚期患者较为突出的问题为咽部食物残留过多,增加患者的误吸风险,严重者会导致吸入性肺炎,影响预后。
吞咽造影采用动态造影分析技术,进一步测量并且计算患者吞咽造影生成影响资料,可以直观的显示出患者的咽部收缩功能,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咽部对食物的清扫能力,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7-8]。吞咽造影在检测前,需要询问患者是否存在碘过敏史,且在检测中需要增加增稠剂或造影剂。在神经外科吞咽障碍患者的摄食管理中采用容积黏度吞咽测试联合吞咽造影可以更好地降低患者误吸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进食安全性,以此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评分[9]。该次研究结果与唐欣慧等[10]的研究中得出的结果具有相似性,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00%)低于对照组(40.00%)(P<0.05)。该次数据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24.00%)(P<0.05)。充分说明神经外科吞咽障碍患者摄食管理中采用容积黏度吞咽测试联合吞咽造影对于患者出现进食风险的效果好,可以很好地预测咽腔残留与分次吞咽症状的不同情况,以此分析并且预测吞咽受损患者的实际情况,且并发症较少,患者更加容易接受,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以此明确干预管理的分级,为患者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容积黏度吞咽测试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吞咽障碍患者口腔的运送功能缓慢,往往会导致吞咽延迟启动,但是淀粉的粘度和附着力较强,容易被唾液所分解,容易弥散[11-12]。此外,淀粉类食物进入人体后分解成为糖,引发血糖变化,所以部分糖尿病患者需要酌情使用。基于此,近年来多采用黄原胶类增稠剂作为该测试的使用仪器,以此提升临床研究效果,降低患者的测试风险。吞咽造影能评估患者的生理机制与解剖结构,以此对异常吞咽模式进行评估,发现吞咽障碍患者的结构性与功能性异常,评价是否存在误吸问题[13-15]。
综上所述,神经外科吞咽障碍患者摄食管理中采用容积黏度吞咽测试联合吞咽造影可以取得确切成效,可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