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探讨
2021-11-27张超
张 超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 常州 213147)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由此带来城市交通运营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在一些特大城市和一线城市,城市市区的交通运营拥堵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整体发展的核心要素[1-2]。欧美等国家为了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很早就通过建设地铁、轻轨、列车等公共交通方式来满足人们出行方便的需求[3]。作为经济迅速发展的人口大国,我国政府积极借鉴国外城市交通建设经验,根据我国的城市发展的特点,在大中型城市建立轨道交通,满足人们对公共交通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在特大城市构建了复杂的轨道交通运营网络[4-6]。与此同时,迅速发展的轨道交通运营行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维修人员和管理人员,高技能技术型人才瓶颈对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制约性越来越明显。目前,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线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普遍存在人才供需矛盾,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交通运营的发展。对此,分析行业需求,探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寻求能够有效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了亟待解决问题。
一、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
在我国,自1969年北京第一条地铁运营,至今已经长达50年之久[7]。时至今日,轨道交通作为我国各大城市公共发展的重要方向,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快了其建设。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的轨道交通建设投资金额已经达到世界首位,同时线网运营里程已经达到世界第一的水平。对轨道交通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长。对于轨道交通企业,人才主要来源于院校和社会,但是面临所招员工学历、年龄和技能等参差不齐,同时具备轨道车辆、通信信号和运营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不多,符合一线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一直处于短缺状态。
二、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内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在于企业与院校签订用人协议,用人单位提出用人要求,学校根据用人要求设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考核要求,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过程,将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以及企业文化传达给每位学生。学生通过与企业对接,明确以后的工作岗位,对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更加强烈。
(二)国外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外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具有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和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以学校和企业为培养学生的二个主体,分工明确,学校负责理论知识传授,企业负责技能技术训练。配套建立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制了对应的法律法规,以政府为主导单位,学校和企业负责制。同时,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以及严格的考核制度,为德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特点凸显于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有行业制定相关的能力要求,有相关的培训机构开发相关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培养过程的严格把关,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美国的“合作教育”以学校为主体,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通常学生用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实践。其特点在于,赋予了学校、企业更高的自主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去参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
三、对我国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认识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性
我国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能够熟练操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相关设备的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宗旨。服务于社会,以市场为导向,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操作人员,高职院校就培养具备相应能力的学生。订单式培养是我国高职院校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学校合作,签订相关协议,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对学生教学过程和考核,完全按照企业的“准员工”来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企业是办学主体,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订单协议,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就业率,提高了社会的认可度。对于企业来说,借助学校的教学平台,在学生学历进修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得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提前完成了入职培训,缩减了技能技术人才培训成本。对于学生来说,企业参与日常的教学过程,虽然学习压力有所增加,但是学习热情得到提高,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关键能够帮助学生顺利的进入轨道公司,获得满意的岗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我国高职院校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时间较短,虽然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缺乏相应的经验,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内涵理解不深刻,在组织学生教学过程中未能完全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企业参与教学过程重视度不够,依然偏重于课堂教学。教学管理上未能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个性化的定制教学仍然缺乏。具体教学过程中,按照订单协议,企业与学校共同组建教学团队,特别是一些企业的高级工程师需要承担一定的专业课程,尤其是实践实训课程。但是由于企业的日常工作需求,来自企业的老师不能充分给学生讲授相关课程,导致大部分课程还需在校教师来帮助完成。因此,需要学校、企业严格按照签订的订单协议去践行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现行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制下,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跟踪,校领导和企业领导参与度不高,缺乏学生毕业和就业条件的具体量化指标,从而未能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有效的开展。此外,由于教师和学生对订单式培养模式理解较为片面,认为只要学好相关技术技能,就能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因此学生对非本专业的知识探索欲望不强,综合能力较弱,职业迁移方面较窄,遇到与专业相关度不高的问题,难以应对和解决。
四、提升我国职业院校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建议
(一)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根据企业需求,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状况,共同培养能够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强调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要以满足企业对一线岗位能力的需求为首要任务。企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加入自己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地注重企业对学生的技术技能型要求,聘请企业教师作为学生实训课程的主要教学教师。然而,这个过程中大部分企业教师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技能,但是基本教学技能和育人能力相对较差,此外由于企业教师往往在企业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任务,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需要修订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通过教师企业实践,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学校教师队伍为主体,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善人才培养质量。
(二)严格执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停留在纸质协议上,应该具体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宏观层面上,做好顶层设计,成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管理机构,以校领导和企业领导为主要负责人,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监督。微观层面上,组建好包含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授课安排上,为确保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合理安排授课计划,明确落实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和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对学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构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学生考核标准,可引入多证书制度,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和毕业入岗的条件之一。通过量化学生所必须要取得的技能证书来促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
(三)强化核心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核心在于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企业用工要求。通过企业和学校的共同探讨,确定岗位职责和能力,从而设置针对性强的专业课程,包含公共必须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实现课程与岗位能力要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兼顾高等职业教育特性,以大学教育的理念,坚持素质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多维度发展,提升综合能力,提升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潜力。从而以技能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两条线出发,丰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充分发挥该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性。
五、结论
本文对我国城市轨道行业发展进行了论述,并对所需的轨道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了分析。结合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详细分析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制度保障不够完善和运营机制不够高效。对此,需要加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落实到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以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作为学生毕业和就业的硬性标准,加强对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教学过程的考核。此外,还需要拓展学生除专业外的其他技能和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职业发展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