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探析

2021-11-27马巧红

魅力中国 2021年45期
关键词:创设小学生情境

马巧红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高林村镇田村铺小学,河北 保定 072550)

在小学所学的科目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科目是数学。数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计算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意识”是一种能力,即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过程。落实到学科学习中则表现为一种主动思考、主动探究、针对未知的疑惑或内容提出质疑的思维过程。“问题意识”是一种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建立在科学怀疑基础上,取决于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问题意识”具有指向性。在学习过程中则体现为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让大脑保持活跃,让思维保持专注。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培养,不可忽视对问题发现能力的培养,要重视问题意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对学习能动性和指向性的引导和把控。

一、高效课堂顺利施行的前提与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学习兴趣,这亦是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基础

小学生若是能对数学产生较大的热忱,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自主思考数学问题,实现学习质量的提升。对多数学生而言,数学学科是枯燥乏味、令人头疼的学科,特别是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懒于思考,再加上本身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尚且不足,对成人而言再简单不过的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却是晦涩难懂,一看到数字就已是头晕眼花。此种情形下,要想顺利开展高效课堂难度大,更不用说构建高效课堂。鉴于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让小学生不再惧怕数学。例如,教师可立足小学生认知水平与身心发展特质,将抽象数学知识加以直观具体化,降低学生数学畏难情绪,自主思考。像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即可创设生活情境,因为很多小学生都喜欢到公园游乐场玩。

二、精心设置问题,培养思考能力

高效课堂理念下高效课堂的构建核心在于学生思考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思考能力包含学生思考方向是否准确、思考方法是否科学,以及思考意识是否主动。小学生受年龄限制,自主思考能力相对薄弱,有时候学习精力时间已耗费了不少时间,学习效率与质量始终不高。究其根源,在于学生思考方向不对,思考方法不够科学,以至于抓不住学习重点。因此,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立足数学教材的基础上,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减少学生的无效学习,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找规律”内容时,因为教室里区域角粘贴了不少可爱的图片(花朵和树叶),图片皆按照一定规律错开排列着,教师就可充分利用这些成品让学生再次去观察这些作品,并询问学生这些作品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从中又发现了怎样的规律?并将重复的图片做个记号。当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时,便会发现这些图片,是根据1 朵花、1 片树叶依次排列的。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课件,让学生再去看教材内容,说说小旗、人物的排列规律。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思考过程,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语言完整表述所思所想。然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得出最终关于排列的规律。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措施

(一)增强老师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观念

若想增强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有效性,首先要做的是增强老师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观念,老师已经具备自学的能力,通过不断地自学来提升创设有效问题的水平。学校应为老师创设学习的气氛,这样不仅能增强老师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技能还可以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老师在具备先进的技能后,对课堂内不同学生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类型的学生老师要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既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教学有效性。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老师在课堂提问时也要减少难度,这样不仅能维护学生的自尊,还能活跃学生的数高效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勇于质疑是培养“问题意识”、提升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数学教材中广泛分布的概念、原理、法则等教学知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小学阶段是数学学科思维培养黄金期,但小学阶段恰是学生思维发育期,表现为形象思维力强,抽象思维力弱。这时,应巧设“教学情境”,构建多元课堂,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参与性和专注度,便于学生“问题质疑”能力培养。

(二)增强问题情境的有趣性

小学生在该阶段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有着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要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点,增强问题情境的有趣性,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既能使小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提升自身的课堂参与度,也能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老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解决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在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中,老师可以在课前设置与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相关的游戏,小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就掌握了知识,相对于老师的课堂灌输教学方法事半功倍。但由于小学生较为活泼,在课堂上难免会有失控的现象,所以这就要求老师要做好课前备课,对课堂上的进程有效地把握,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进行结合

预习在各科学习中都予以强调,被看作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一环。但预习行为通常发生在课堂之外,实际教学中很少得到重视。课前是否预习、预习情况如何,实际教学中对此很少考量,因此,也就错失教学实践中对“问题意识”培养的绝佳时机。小学阶段数学“问题意识”培养要从“问题发现”着手,“问题发现”最佳途径恰是课前预习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预习环节纳入课堂教学之中,为“问题意识”培养创造机会。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进行结合,会减少学生受到数学的压迫感,也会增强学生探索数学的渴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四)将生活素材和小学课堂结合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应用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际的生活中的问题加入小学数学课堂中,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并且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走向实际生活中。这样既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通过小组合作也能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水平、领导水平,拉近学生和老师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也使得学生今后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数学解决问题。

总之,要想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必须践行好“学思课堂”,教师首要做的就是更新自身教学理念,发挥指导组织作用,为学生创设多元化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将课堂交还给学生。通过创设思维情境、巧设问题,加强小组合作探究与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增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统一,逐步完善数学教学方法,科学指引学生去思索与探究问题,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问题意识”培养是从小培养学生数高效维、强化学习动机、促发课堂兴趣的基础。“问题意识”不仅是数学综合素养基础,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根植教材、制造机会、巧用情境、构建知识体系等教法策略,不失为当前形势下“问题意识”培养的可行之举。若想增强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有效性,要增强老师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观念,增强问题情境的有趣性,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进行结合,将生活素材和小学课堂结合,这样能增强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数高效考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学生和老师间的距离,从根本上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创设小学生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我是小学生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