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前教育钢琴集体课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2021-11-27张永明

魅力中国 2021年45期
关键词:弹奏音符儿歌

张永明

(甘肃省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教育艺术分院,甘肃 兰州 7303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未来规划和发展目标越来越清晰。伴随着“双高”“双一流”建设,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一条》)的出台,以及社会对幼教事业的不断推动,对学前教育的师资在数量和质量上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规模和数量上在不断攀升。学生在“量”上扩大后,使钢琴教学方面存在问题越来越凸显。高职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主要任务是以儿歌弹唱为主,将弹奏和演唱融为一体,兼具掌握相应的乐理知识以及弹奏技巧,发展即兴伴奏和演奏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很多学生在学习钢琴方面的困难

1.从学生的生源来看,很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很少或没有接触过相应的钢琴教育,甚至有些学生没有上过音乐课。笔者在上课中随机调查了一些学生,询问她们在初高中阶段音乐课的情况,很多同学表示由于各种原因,原学校没有正常开展音乐教学或被其他课占用,这其中有很多同学是来自地县农村学校。先天的缺失,使得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缺少了基本的音乐素养、音乐审美、音乐认知和音乐感知能力的教育,更缺少音乐的参与和表达能力。有些学生对钢琴的认识仅限于从电视和网络中所看到的,根本不了解钢琴的发声原理以及弹奏方式。

2.在很多学生中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或空间感知能力),左右手的协调性比较弱,对钢琴键盘的认识充满了“莫名的混乱”,认知能力方面:对键盘与五线谱中相应音符的位置认识不准;对中央c的认识不稳固;对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辨别程度差;对键盘组合与排列的规律认识产生混乱等。动手能力方面:有的同学在练习过程中,左右手的协调性紊乱,双手弹奏问题严重;在弹奏触键过程中时往往用力过度,导致手型扭曲变形,不会控制力度;音符时值长短认识不足,不理解何为长、短音符时值,音乐与时间的概念结合不起来等。

3.学生前期的美育教育相对不足,学生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为学习而学习”的现象,对音乐中的旋律美、节奏美、律动感等方面的审美不到位,以完成音符弹奏为主要任务,将音乐的整体美感完全抛弃。有的同学在弹奏过程中,没有将老师的示范与自己的练习结合起来,不会用听觉纠正个人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音,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同学在练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音乐表现无序,节奏速度等概念混乱,音乐旋律缺少连贯性和流畅性,每个音符像断线的珠子一样一个个往出“蹦”。手型更是千奇百怪,手臂上下晃动,手腕稳定性差,手指触键位置过大,手掌过低或过高,手指僵硬等等。还有些同学音符认识模糊,对常用的音符(图形符号)认识不准确,节奏对位不准,弹奏速度过快,节拍节奏感混乱等等。

4.扩招后带来的大班额问题,导致对学生的教学难以兼顾个体的差异,出现了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不消化”的两极分化现象,一个班里的同学表现差距巨大。

通过对以上问题分析,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和初高中阶段音乐课程的学习有着一定的关系。笔者在多次的课堂调查或个别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学生“以前没有上过音乐课”或者“很少上”,对音乐的喜好大多来自自觉行为或网络。这就更谈不上学校的各种音乐活动以及舞台表演等艺术体验了,造成基本音乐知识和音乐素养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和家庭教育有直接的关联:在调查访谈中,发现有的学生在幼儿园小学或初中接触过一些乐器,进行过一定的音乐辅导。这些学生在钢琴的学习和音乐的感受能力相对就比较强,旋律的掌握、节奏节拍的感受、左右手的协调、弹和唱的结合等方面整体较好,而且对钢琴这门技能课的学习比较积极主动。这些同学在完成正常作业后还主动找一些旋律优美的乐曲,或主动要求老师给自己多布置一些曲目来练习,且完成作业的效率和质量都比较高,成就感比较强。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平行班中:在与其他老师的交流过程中,发现有些班级进度比较快,而这些班级中很多学生是中职学前教育毕业,通过三职或其他方式考入学校,在钢琴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技能掌握和音乐的旋律感受上明显高于普通班的学生。

音乐教育是人生的教育,具有启智、怡情,美德、养性等功效。从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来看,音乐教育都是人类成长过程中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现实表现来看,很多学生在音乐初期教育就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从实际情况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首先在很多家庭教育中,并没有将音乐作为一项学习或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来看待,很多的家长更多的是将钢琴学习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娱乐消遣形式来对待,将社会音乐娱乐形式与学校音乐教育混淆,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一项,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成长成才的重要性。这种现象在农村的比例相对比较高,而且与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以及地域的师资情况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过程中,由于音乐课的课时安排、教学条件以及师资设备等方面,都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没有完备的音乐教学条件,师资匮乏,领导认识不足,使得很多音乐课被挤占或取消。有些学校对学生在音乐的教育方面欠账太多,造成不可逆的损失。第三学生方面,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比较盲目,没有从自身的情况去了解选择适合自身的专业,导致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

二、提升学生钢琴学习效率和信心的措施

(一)从音乐的基本素养方面入手

音乐的基本素养包括乐理知识,节奏练习,视唱练耳、视奏、音乐欣赏等几个方面。这其中视唱和节奏练习尤为重要。大多学生在学习钢琴之前,都是比较喜欢音乐的,这与来自网络媒体等各方面的熏陶——尤其是旋律优美的流行音乐功不可没。很多学生在“唱”方面非常投入,经常会看到他们戴着耳机“模唱”。而这种“模唱”恰恰是儿歌弹唱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样就为学习钢琴提供了切入点——视唱的引入。专业钢琴在最初练习时,很多练习曲都充满了儿歌似的童趣,在“唱”与“弹”的过程中,不断潜移默化,产生影响。这其实和幼师钢琴学习是相通的。这些“儿歌”似的旋律,在弹奏之前通过学生美好的声音,转化为声乐歌曲,首先在学生的心理产生美好的感知,得枯燥的练习曲变成了可唱的儿歌,学生在学习之前有了美好的印象,降低了学生练习之前的畏难情绪,在心理上有了可接受性。

课堂上的“唱”不单纯是唱歌这么简单,也是“视唱练耳”。首先从“唱”入手,可以解决学生初学钢琴很头疼的一个问题——识谱问题。很多学生受传统音乐——尤其是简谱在歌曲中广泛的应用而造成的影响,将五线谱认谱与歌唱简谱混淆,识谱能力不强,认识音符不准,五线谱上的线与间概念混乱,图形符号识别模糊等。很多学生喜欢用简谱来标注五线谱,但没有音高和调的概念,更是将指法与音符相混淆。在没有首调和固定调的概念下,错音非常严重。通过唱谱,认识无线谱中线与间的音符,将注意力转移到音符的认识上,强化音符图形认知,加强印象,固定线、间与钢琴键盘之间对应关系及位置的确定,从而逐渐突破识谱难关。

第二建立音高节奏节拍概念。很多学生在视唱过程中,将旋律唱成了一条水平线。这些学生在音高上和听力上存有一定的缺陷,听不出音乐旋律的高低,也就意味着她们在歌唱上音不准,容易跑调。利用视唱五线谱的办法,在图形上让学生观察音符的高低关系从而建立音高概念,并用群体的力量带动纠正学生的音准,让这些同学小声唱,注意倾听群体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将自己声音与其他同学的声音合在一起,从而找准音高,改善听力。在视唱时督促学生用手或脚打节拍,从而在内心建立节拍的感觉,将节拍与唱的节奏结合起来,使得歌曲节奏在钢琴弹奏时能够准确到位。

第三感受儿歌的童趣,突出学前特色,建立音乐的美感,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审美力。儿歌弹唱本身就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是融合钢琴弹奏和儿歌演唱为一体一项艺术形式。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就是要面对天真活泼的儿童,如果作为幼师的她们感受不到儿歌的美,认识不到儿歌对幼儿的启蒙作用和教育意义,那很难营造出“寓教于乐”的教育的氛围和欢悦的意境,儿歌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由于学生在钢琴弹奏能力的不足,导致在弹奏时,节奏速度等都不能体现儿歌的特点,也就制约了在弹奏过程中要“唱”的表现。有的学生将欢快的儿歌弹得比较慢,而将摇篮曲弹的飞快,手指不受控制,节奏混乱。这一方面是受能力制约,另一方面也是对儿歌的特性没有掌握,不能很好地体现儿歌特点。通过唱谱,实际上是先于钢琴来感受儿歌的旋律,将钢琴弹奏与演唱先分开练习。在演唱感受儿歌本来的速度节奏,体会儿歌的童趣,理解儿歌中的人文元素并产生相应的体验。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使学生建立起儿歌审美特性,更可以拉近教师与幼儿的距离,相互产生情景感。从这个角度来看,学前教育钢琴课上的演唱就具有了不同于专门视唱课中所含的目标和意义。这种“唱”不单纯是为了认谱,也是为学生在以后课堂上做素材准备,在心理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对儿歌的美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性。1这也是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不同于专业钢琴教育的重要一方面。

(二)采用分层教学法

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材,以点带面,从而带动全体同学共同提高。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主张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保持不同的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说明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而中国自古就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传统教学方法。因此针对大班额的情况,学生整体的差异性,采用分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提升她们的学习成就感,树立学习信心。

这种分层教学方法也是有着现实的依据。通过对7 个班期末作业考试成绩的数据分析:以班级40 分钟为一节课,每次大课(两节)加课间10 分钟90 分钟,三周为一周期,平均50 人左右的班级能够在一个周期内完成作业(能够完整地弹奏出布置的曲目)的学生为10%左右,能够在一个周期内正常完成作业的学生占40%左右。还有部分学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练习。这说明一个班级学生在心理智力和动手协调能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且往往完成作业的学生在用时和质量上(同一首曲目),时间越短完成的质量越高。因此在实践操作中,每轮的回课,会依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学生的个人情况,给予难易不同的练习曲目。这些曲目的布置,一般会一首儿歌练习和一首练习曲相互搭配,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又加强学生的技巧,在练习过程中互相补充,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

这种钢琴技能上的分层教学是在大班额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整体差异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钢琴一对一的小课。这种形式是将学生进行整体分割不同学习小组,对不同小组的同学布置难度不同的曲目。这里也不排除很大程度较低的同学想练习较难乐曲的想法,相反鼓励同学们挑战自我,提高技能。

(三)鼓励学生多回课多尝试,克服心理紧张的情绪,提高作业质量

在很多回课过程中,学生在面对教师回课的时候,往往出现心理紧张的情绪,出现手抖,大脑空白,找不到音位等情况。有的同学反映在下面练习得很流畅,但面对老师的时候来就出现上述情况。

在弹奏过程中,心理紧张一般来说是出于对情况的变化,自我期望值较高,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出现的一种畏错情绪和心理。例如面对的对象不同,所弹奏的琴发生了变化,在回课过程中自我熟悉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处于众目睽睽之中,技术练习不纯熟等。最主要的是面对教师的评价,很多学生出现畏惧现象导致心理的紧张。

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出现的紧张情绪一般分为技术性紧张和心理性紧张。2一般技术性紧张多由于练习过程中养成的错误习惯而造成,肌肉组织的记忆不够熟练,导致学生在弹奏中出现错误。这种情况教师都会在作业反馈中指出学生的问题,让学生继续练习纠正。这种情况分为两种:1.学生的错误养成不是太强,通过练习后很快就能改正。2.学生的错误养成已经形成肌肉记忆,错误很难改正。所以在初期学习时,特别强调平时练习习惯的正确养成,不要造成积习难改的局面。而心理性紧张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个体所造成。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心理生理因素较为复杂,一般通过外力一时难以改变。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态度上应有针对性的对待:在教学评价上应以鼓励为主,既要指出学生的错误,也要肯定学生的成绩,通过鼓励和赏识教育,慢慢化解学生心理上的紧张情绪,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环境。从技术上来说,分解钢琴上的技术难点,在慢速的情况下一个一个克服,以点带面,积少成多。除了教师的引导外,还要鼓励学生多尝试,多次来回课锻炼,下课后主动练习,用不同的琴做对比练习,给不同的同学弹奏,让她们来评判等等方式,让她们逐渐克服心理上的困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教师的定位与教学原则问题

由于大班额的特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众多,来源广泛,程度不像音乐专业考生有一定的基础,钢琴教师所面临的教学环境和学生条件是比较复杂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教学信心,在教学态度上注意学生的差距和基础,不能只在教学技能上提高,还要在教师的综合素质上努力提升。要注意“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用良好的教态,扎实的功底,综合地教学素质赢得学生的信赖,从而更好地配合教学工作。

由于钢琴教学的个体性和技能型特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既可以激励学生不断前行,也很容易对学生造成一定的伤害,从内心里出现抵触情绪。所以教师客观中肯的评价对每位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教师及时发现肯定学生的进步,并给予相应的鼓励,能够激发她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同时也要指出她们相应的错误,不断鼓励鞭策,提高个人能力水平。这既是对学生个人负责,也是对整个学前教育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以职业学校“双高”建设为契机,正视学前教育发展现状,针对学生生源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优选教材,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态,提高钢琴课堂学习效率,鼓励学生努力提高个人的技能技巧,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素质。这是学前教育专业当下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弹奏音符儿歌
动人心弦
一串快乐的音符
交响曲
美妙音符
青春音符
识字儿歌
睡觉儿歌
小星星
钢琴弹奏中三度音阶的研究
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