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探究

2021-11-27赵明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产教课程思政思政

文/赵明(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担任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使命,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高校教学改革正在进行时。产教融合作为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方式受到高职院校的关注,产教融合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有利于摆脱传统课堂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掌握一门技术。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课程思政”是指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因此在产教融合教学过程中添加“课程思政”相关内容是有必要的,产教融合+“课程思政”的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层面与知识层面的双重引领。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重视“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注重“课程思政”改革有着重要价值。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更注重对技术人才的培养,但人才不仅仅要技术过硬,思想过硬更是根本,在开展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巧妙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必要的。“课程思政”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新时代的精神相契合,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高职学生也会自发养成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等良好职业精神,这与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相匹配的,正确的职业精神能够引导高职学生端正态度、学好技术、奉献社会。“课程思政”能够将社会践行的“二十四字方针”融入产教融合教学中去,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这对他们思想提升、言行一致有很大影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程思政”的渗透,技术人才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才能促使他们具有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躬身于社会的建设发展之中。因此在产教融合教学过程中融合“课程思政”教育对学生自身、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有价值的。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的困境

产教融合作为高职院校改革的重大方向,自然为高职教育注入了新鲜活力,但高职院校在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方面还面临诸多困境。第一,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的主体将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担任,教育主体的多样化会影响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和效果。学校和企业在针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时,侧重点是有差别的,学校历来都更注重对学生思想层面的教育,而企业则更关注学生的技术掌握情况、工作能力等,这就导致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存在盲区。企业并没有专门研究过如何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实施教育者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这些都会影响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效果。第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学生拥有了双重身份,不仅是学校学生,还是企业员工,而学校与企业的管理制度、文化氛围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学生要在两个场景之间灵活转换角色,一旦学生未能接受到正确引导,就很容易对学校的思想教育产生怀疑,弱化学校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成果。第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学生生活的环境变得复杂,学生接触到的事物更多,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甚至导致学生思想的迷失,学校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变化,就很容易产生不良后果。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对策

(一)完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开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学校为了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需要去完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制定可落实的方针策略,并在执行过程中修正和进一步完善。首先,学校需要去完善组织架构,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责任,将“课程思政”教育置于教学工作重点。为了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学校需设置一系列部门,以保障、评价和监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体,学校应重视对教师的培训,确保教师有效开展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学。其次,学校对企业的“课程思政”教育进行规范指导。学校以社会、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制定标准,指派有经验的教师去企业,帮助企业制定、选择“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为企业开展思政教学的培训,以确保学校与企业的教育联动。另外,学校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学生多主体实现线上交流、沟通,通过线上共享、答疑等实现学校与企业“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成效的共享,实现对学生情况的时时监督。最后,学校建立多维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检验“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通过建立学校与企业、学生之间互评以及综合评价的方式来规范“课程思政”教学,确保多主体重视思政教学,以提高教学水平。

(二)多手段提高高职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

“课程思政”教学推行是否顺利、效果是否满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是否到位。倘若高职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不能满足日常教学的要求,教师则不能起到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作用,严重的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走向,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格外注重提升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首先,学校应定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教师顺利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前提。在培训过程中,学校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请专家结合学校教学理念、教师理论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有所收获。其次,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红色教育,给教师提供切身感受红色文化的机会,让教师从内心深处升华自身思想,以此帮助教师丰富教学素材和坚定教学信念。最后,学校还应通过设置奖惩措施的方式督促教师养成自觉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习惯,教师日常的言行举止是对学生思政教育最好的素材。

(三)做好课程试点建设,清晰定位教师角色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还处于雏形阶段,并没有太多参考案例,因此高职院校应稳妥起见,优先选择课程试点。高职院校在选择试点课程时,应该首先明确自身教学定位,了解自身教学的优劣势,思考“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方式以及特色。高职院校根据不同院系特点,综合专业特点和教师能力从各院系中选择2至3门课程作为改革的试点。在选择试点课程时,学校应选择院系中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特色课程作为试点。在选择试点课程的主讲教师时,学校则应该综合考虑教师的教学经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企业工作经历等因素。

高职学校的教师分为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如何定位这两类教师角色是高职院校需要明确的。“课程思政”教育主要涉及专业课程,因此专业课教师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主动担当起课程改革的重担,主动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学校需要发挥引导作用,为专业课教师提供坚实后盾,从教学设备到教学资金,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评价都给予必要支撑,为专业课教师配备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教学指导,减轻专业课教师教学负担,激发专业课教师潜能,顺利推行教学改革。

(四)明确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内容及方法

“课程思政”教育蕴含了专业课程与学校育人的双重目标,其中专业课程目标体现在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知识目标重在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情感目标重在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能力目标倾向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更会运用知识,拥有专业技术。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传授专业知识,让学生了解行业规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养成爱岗敬业、严谨认真、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在工作中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课程思政”的育人内容来自专业课程知识,要求专业课教师能够从知识体系中提炼出育人内容,实现专业知识与育人理念共同存在的目标。在挖掘知识中的育人内容时,专业课教师需要从所授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当前的价值观念,针对性挖掘知识背后的育人内容。为了快速剥离出育人内容,专业课教师可以与思政课教师配合挖掘,将能够引出育人内容的专业知识进行整理、汇总,并进一步分析,保留与课程关联性较高的内容。在整个内容选择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时刻以专业知识体系完整为前提,切不可本末倒置,为了开展“课程思政”而影响专业课知识的传授。

专业课教师借助何种方法巧妙地将“课程思政”的育人内容融入专业知识是育人目标实现的关键。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尤其注意语言技巧,借助语言表述的转换来实现专业知识与育人内容的切换,通过在恰当节点引入合适情境、案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以达到育人目的。另外,教师还应把握育人内容的度,内容要点到为止,起到刺激学生思考的目的即可,切不可过度讲授而将专业课变成思政课堂。

(五)突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教学特色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院校,它具备独有的职教特色,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依旧应该发扬自身优势,凸显出独有的教学风采。第一,突出高职院校的价值引领特色。从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来看,高职院校的生源普遍较差,这就促使高职院校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上更加重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求专业课教师端正教学态度和纠正教学观念,不仅帮助学生搭建知识体系,学会生存的知识技能,更让学生在思想上成为顶天立地的人,对学习、工作、生活都形成正确的态度,拥有正确的职业观、生活观和人生观。第二,突出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特色。高职院校更注重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更注重学生的职业性培养,而工匠精神恰好是对职业的最高热爱,因此在“课程思政”改革中,高职院校要给学生传递工匠精神的精髓,在学生内心埋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种子。专业教师需要对所授专业的职业素养有深刻理解,从就业角度出发设置课程内容,给学生提供体验职场生活的机会,让学生更好地过渡成为职场人。最后,突出高职院校的融合优秀企业文化特色。高职院校更注重产教融合,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人才,高职院校积极吸收优秀企业文化,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对学生的日常引导中去,为学生今后融入企业做好充足准备。高职院校还可邀请优秀的企业人来学校讲座,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企业;高职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更是学生与企业直接接触的契机,学生通过切身感受职场生活而获得职业素养的快速提升。

四、结论

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还属于一个新鲜概念,目前并没有太多可借鉴的成熟经验,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道路漫长,需要高职院校敢于打破传统观念,以创新性思维开展“课程思政”试点教学,积累改革经验;高职院校还应该保持理性,对待改革不能盲目一刀切,要根据专业不同而采取不同策略,切忌盲目跟风。高职院校需要共同努力,开拓出符合自身院校类型的特色“课程思政”教学。

猜你喜欢

产教课程思政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