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桂南采茶戏现状及传承发展思路
2021-11-27玉林师范学院
□陈 艳 玉林师范学院
桂南采茶戏是广西传统剧种戏曲之一,广泛流传于广西南部的玉林市博白县所辖33 个乡镇及其周边地区,以及相邻的钦州市部分地区。根据衬词的特点,它又叫“吁嘟呀”,是在广大劳动群众的采茶生活和采茶劳动中提炼加工而成,是对广大劳动群众采茶生活和采茶劳动的艺术再现。作为一种民间地方戏曲艺术,桂南采茶戏最先是采茶歌,然后发展到采茶歌舞,最后发展到今天的采茶戏。它包括丰富多彩的剧目、通俗易懂的唱词、形式多样的唱腔、简洁明快的旋律、灵活机动的伴奏等,深受大众欢迎。
采茶戏的艺术学发展演变过程是人类文化变迁过程的缩影[1]。桂南采茶戏是广西音乐文化的符号之一,也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广西人民对采茶戏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情感需求和原乡情结。因此,桂南采茶戏歌舞对研究广西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历史和发展关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对新时期广西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主动开展桂南采茶戏的非遗保护建设,不断推进整体性保护、创新性保护、活态性传承和保护,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广西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繁荣广西文艺事业、旅游事业的需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桂南采茶戏面临极大生存困境。这既有时代因素,也有采茶戏音乐自身因素。
一、桂南采茶戏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自媒体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极大变化,对文化艺术需求也发生了转变,同时公众的审美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这都给桂南采茶戏的发展带来极大挑战[2]。在商业演出中,相声小品和歌舞的内容增加了,采茶戏的戏份逐渐减少;在采茶戏音乐中,西洋器乐不断增多,民族器乐逐渐减少。这已经改变了以民族器乐为主的音乐艺术局面。通常情况下,桂南采茶戏的伴奏音乐主要采用二胡、笛子、鼓、铜锣、琴、镲、萧和唢呐等民族器乐。民族器乐伴奏能让观众感到熟悉。而如今,桂南采茶戏主要表演现代戏,因此中提琴、小提琴、电子琴、钢琴等西洋器乐成为主要背景音乐。西洋器乐能够表现浪漫、奔放和前卫的情感,因此大多剧团使用西洋器乐来伴奏。
从剧目上看,桂南采茶戏的古装戏比较少,因此,为满足公众“快餐文化”的需求,桂南采茶戏增加了许多现代戏,如《两亲家》《铁公鸡与爱情鸟》《甜郎辣姐》《龙门坳》《春婆劝夫》等。这些现代戏反映了桂南客家人民的现代精神风貌和生活趣事,且内容鲜活,情节曲折,语言诙谐,深受观众欢迎。
但是,当前的桂南采茶戏不太符合客家人当前风俗,导致很少有人观看,剧团逐渐陷入生存困境。同时,公众的娱乐需求更加多元而个性,对娱乐的要求也不断增加[3]。
二、桂南采茶戏中存在的问题
桂南采茶戏由音乐、文学、舞蹈、美术等艺术元素构成,除具有戏曲共有的特色,还具有自身的特色。客家话是采茶戏的表演语言,是客家文化符号之一。采茶戏表现方式以采茶歌舞为主,充分彰显了采茶的艺术魅力,其道具简单,演员能够互换角色。在40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桂南采茶戏经历了萌芽、成熟、发展及鼎盛这几个阶段。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目前,桂南采茶戏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桂南采茶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是因为其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是因其已经到了必须保护的地步。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桂南采茶戏的处境堪忧。许多业余剧团已经解散,未解散的剧团也多在广东等地区表演。许多群众表示已经十几年未看过采茶戏了,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采茶戏。由于资金匮乏,演员收入少,而非遗项目财政拨款有限,支出庞大。这些都影响着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导致剧团很难有效开展采茶戏演出活动[4]。陈声强是采茶戏非遗传承人。他认为采茶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演员不足和缺乏观众,而这两项恰是桂南采茶戏传承发展的生命源泉,因为缺少了演员与观众,采茶戏也就没有了生机和活力,更谈不上传承和发展。由于待遇低,许多采茶戏演员已经转行,导致采茶戏难以传承和发展。也正因如此,现有桂南采茶戏无法排出高质量的作品,而没有高质量的采茶戏就难以吸引观众,进而导致大量观众流失。从观看内容上看,多数观看采茶剧团演出者并非喜欢采茶戏,而是喜欢其中的相声小品和现代歌舞表演。
广西特色民族声乐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导致这种特色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遭遇瓶颈[5]。采茶戏剧团演员专业性不强,节目陈旧,导致其竞争力弱,直至解散剧团,而专业能力强者在剧团解散后会加入其他团。这些演员多年龄较大,导致采茶戏后继乏人或传承人青黄不接。
此外,桂南采茶戏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得到了媒体和学者的关注。在媒体的报道下,群众似乎对桂南采茶戏有所了解和关注。然而,这并未改变采茶戏清冷的现状。桂南采茶戏也创作了许多新剧,如《春婆劝夫》《清水塘边》等,并在国家文艺汇演中获得了好名次。但这些剧目的说教色彩较浓,很难与群众产生共鸣,且演出作品以小品、相声和歌舞为主,而采茶戏处于从属和陪衬地位。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剧目的吸引力,很难改变观看过程中观众“离席”的现象。我们在桂南采茶戏的普及推广中做得远远不够,换言之,我们根本没能从认识上和思想上去重视采茶戏。加之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娱乐选择更多,且线上观看影视作品非常便捷。拥有一部手机就能拥有整个世界的时代,因而人们很少选择去剧院观看没什么吸引力的采茶戏。
三、促进桂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的思路
(一)融合当代意识,增强采茶戏吸引力
缺少观众是桂南采茶戏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社会转型中,桂南采茶戏的文化场域及客家人习惯都发生了变化,而二者变化幅度的不一致则会导致场域与习惯的不合拍,进而导致桂南采茶戏失去吸引力。多数人在谈到古老艺术的保护时会想原封不动地保护,并给此艺术取个动听的名字叫“原生态”。然而,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下,逐渐适应社会发展环境而形成的结晶。这既包括历史传统内容的继承,也包括为适应各时期文化环境而进行的再创造。与当前文化环境隔绝的作品注定是缺乏生命力的,也是无法存续的。所以,桂南采茶戏文化的场域与客家人惯习的合拍要求桂南采茶戏应符合当前客家人审美情趣及思想情感的需求,要展现客家文化与客家人的时代风采,要赋予自身现代元素和现代“精气神”,增强自身艺术吸引力。
在戏剧内容上,采茶戏要充分展现人们当前的道德情操和审美习惯,使观众感觉到所演的故事就是自己身边事儿,以此吸引观众,引起观众共鸣。也就是说,现代桂南采茶戏要具有当代意识和时代精神,而这种当代意识并非题材或剧目的当代性,而是指其思想内容及艺术处理的当代性和创新性。是否能够以当代意识创作剧目,是否能够在传统中既融入现代艺术,又保持桂南采茶戏艺术的基本特色,这才是传承和发展桂南采茶戏应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增加投入,缓解经济困境
演员匮乏和演员专业性不强等是制约桂南采茶戏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鉴于此,政府要转变思维,注重采茶戏文化艺术的价值展现,从宣传层面、财政投入、融资渠道等方面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和鼓励机制以推动采茶戏发展。政府还要引导社会资本注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注入采茶戏的传承与创新中,改善采茶戏演员待遇,提高其经济收入,鼓励并引导其积极创新,使采茶戏演员创作出符合当前文化发展要求、具有当前时代精神、接地气、合民情的新剧目,以推动桂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结语
总之,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桂南采茶戏传承和发展的相关研究,需要我们通过更多的实践与实地的走访、考察和研究,不断地总结、发现其存在的诸多新问题。我们还要结合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政策导向、资金支持等,围绕桂南采茶戏存在的问题,不断丰富其内涵、内容、形式,积极推进桂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同时,我们还应积极推进桂南采茶戏在该地区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的教学科研,加强对这一艺术传承人的培养,使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桂南采茶戏的学习、研究与传承中,使桂南采茶戏焕发新的气息和思想精神,更具传承与发展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