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街头博物馆”的空间叙事性方法
——以武汉为例

2021-11-27湖北美术学院

艺术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老街博物馆记忆

□贺 诚 湖北美术学院

国际化建设使得许多城市对物质、形式、效率的追求远甚于对文化情感的怀念和保留。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制作的当代,无数的特色建筑及老街巷弄被国际化的标准约束,因而“如出一辙”似乎变成了标准的代名词。老街道的改造及商业元素的介入,使得原来的空间形态被打破,因而城市面貌趋同,千城一面的景象不时出现,城市自身的特征和符号性也不断被削减[1]。这样的现状造成了城市文化的缺失,让城市公共空间不再蕴含城市记忆。面对这样的现状,近年出现的城市更新计划、老街改造、老建筑修复和公共艺术设计等,旨在找回城市文化与记忆,增强城市空间特色,提高城市竞争力。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依附于城市而存在,因而城市的发展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提供了一定的推力。受地理位置、居民群体、历史变化、格局演变等因素的影响,历史文化街区通常有一到两种主要功能。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居住为主的街区,数量较多,绝大多数的居民依然生活在老的里弄建筑内,是城市发展史的缩影;另一类是以商业为主的街区,如重庆磁器口这样的传统商业老街,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历史文化街区有着独特的价值,但很多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现状不太乐观。

(一)居住功能落后,生态环境消散

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传承了民俗、工艺、生活历史,为城市生活的发展留下了延续的痕迹。总的来说,因自然损伤和人为的改造等原因,以居住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无法跟上城市的整体发展步伐。因此,以居住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规划中难以和周边地区协调,同时街区原住居民难以参与街区的建设决策,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二)商业功能趋同,文化形态单一

商业古街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商业氛围、具有表演性的消费场景和文化服务都与现代商超截然不同。这样的商业老街在城市发展中常常被规划为旅游景点而得以保留,但在利益的驱使下,经营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很多传统文化形态的老字号因名气衰减、营销不当等原因关闭。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街面上的所谓纪念品几乎出自同一家厂房,缺乏本地特色,距离真正的以商业保护历史文化的追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泛博物馆视野下的“街头博物馆”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社会对博物馆保存文化遗产、活化历史等层面的功能与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因此新博物馆学应运而生。这股潮流与城乡规划的人文保护思想碰撞,让泛博物馆作为一类新的博物馆建筑群崭露在街头。街头博物馆的基本属性是街区,既属于博物馆范畴,又属于城市规划的领域,因此打造街头博物馆绝不是仅仅依靠博物馆理论,而是依托历史学、建筑学、景观学及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领域的交叉学科理论。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现状下,泛博物馆也是一个展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平台。

“街头博物馆”的建设在不改变历史建筑的基本用途,修复、展示建筑风貌的同时,借助博物馆所展示内容、解说系统和展品布置方法等手段,可以更好地向观者传递地域文化,打造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以此让历史文化街区实现自给自足、可持续发展。泛博物馆视野下的“街头博物馆”逐渐从静态走向动态,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既通过自身反映了历史的进步历程,又与社会现象相结合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和公众需求推高了博物馆的重要程度,因而活化博物馆的功能使得文化遗产与历史文明可以在展示过程中“活”起来。现在的“街头博物馆”已经摆脱“我说你听”的传统模式,进入以“观众”为主的新博物馆模式。街头博物馆将被推向大众,实现文化外现,受众群体也由精致化到普遍化,环境设置由重物到重人。

“街头博物馆”作为泛博物馆语境下的一种全新表现形式,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来说,是一种创新性的探索。街头博物馆在保护历史遗存、保留街区记忆方面有优势,完美地展现了每个文化街区的历史建筑和空间肌理。整个街区作为一个建筑群,其中每一座历史建筑、每一处人文景观、每一个历史故事都是展品,观者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空间中的历史变化。

三、“街头博物馆”的空间叙事要素与方法

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对某个历史空间的记载方式,那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遗产——地方志。里克曼斯评论中国人对过去的态度是:“精神的活跃,物质的无形”。街头博物馆结合文字的记录,通过空间叙事的手法来展现历史空间的内涵,起到了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的作用。空间叙事不是根据史料对过去进行单纯的再现,而是根据这个历史街区,集合不同时代和形式的历史碎片,打造出一个有意义的“故事”空间。正因如此,街头博物馆的展示具有深度性和层次感,街区空间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一)场所空间与时间序列

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中往往包括多种元素,如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自然景观。在历史文化街区中,某些历史建筑具有纪念意义,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叙事空间,因为仅建筑本身的故事就值得观者品味。街区中不同的建筑、故事、风貌也是决定街头博物馆独特与否的因素,因此根据历史街区的情况进行准确的定位很重要。这也是叙事过程中情景再现的基础要素。空间叙事就是通过特定的空间载体把过去的遗存和当下的社会和文化连接起来,活化为当下的文化资源。

(二)记忆空间与人文感知

作为个人回忆、集体记忆、文化记忆的历史文化街区,记录了生活的转变过程,体现了城市的发展历程,是空间叙事所需的重要素材。这里的文本史料或居民的见闻,都是街头博物馆空间叙事所需的叙事要素。目前城市化建设注重功能性的空间设计,侧重于物质空间的提升,却忽视了人与空间的互动。实际上,人与空间的关系考虑得越多,设计才越完美。如果在一个空间中,观者只能感受到物质的存在而没有相应的情感寄托,那么人与空间就没有共鸣。与文物古迹建筑群相比,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历史文物,还兼具生活属性,极具实用性和集体性。历史文化街区所具有的集体记忆在精神层面代表了这个区域的气质,是居民对家园的情感依托,因此保护街区集体记忆就是保护了街区的物质结构和社会文化的演变历史过程。

四、以武汉“街头博物馆”为例的探究

武汉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这里历史底蕴深厚,积累了大批优秀的历史文化建筑和富含集体记忆的文化街区。这些街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展示,一个独特的“博物馆”。

一座城市的记忆是老街铭刻着城市昔日的辉煌。市民的记忆是昔日幸福的再现,使人们忘却生活的烦恼;游客的记忆是留下的瞬间美好,被夹进岁月的相簿。一条老街就是一段记忆,因而更新设计也是在帮助人们找回记忆。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公共空间的街头博物馆,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在修复过程中能逐渐吸引一批文化馆、咖啡厅、酒吧等入驻。这既给历史街区增添了活力,又让历史建筑在被妥善修复保护的同时得到功能的置换和再利用。街头博物馆的建立更系统全面地梳理和介绍了街区内的建筑和景观,这里的每一块注解牌不仅是对建筑的简介,还是对城市事件及场景的叙述[2]。这种潜移默化的人文传播方式填补了学校教育的部分空白,让每个来到此地的观者都能直观地感受到武汉的厚重和韧性。例如,打造的黎黄陂路街头博物馆,延续并合理优化了街道的传统功能,完整保存了历史风貌,既能继续服务现代城区和原住民,又具有了观赏价值。又如,武昌区文化街区的代表——昙华林,是武昌城扩建后逐步定型的一条老街。这里深受汉口开埠的影响,建筑风格华洋交杂,周边学校环绕,充满了老武昌的生活味道。经过几年的老街改造,数十处百年以上历史建筑与新兴建筑风格的交相呼应、原住居民与商户的融洽相处、中西方文化的融汇碰撞,组成了这条街最醒目的特性“融合”。如今,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武昌文化步行街。这里的特色小店、手工坊、书店、猫咖等使游客放慢了生活节奏,让他们悠然地沉浸在老武昌的文化氛围中。武汉的街头博物馆是历史沉淀后的产物,饱含文化资源。人们运用空间叙事的设计和恰当的展现方式,使街头博物馆达到了“存史、记忆、教化”的目的。

结 语

街头博物馆的新兴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历史文化街区通常是一个城市的历史中心,通过一些空间的叙事设计,来传承文化底蕴,弘扬民风民俗。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和置换让老街重新焕发生机,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保护方法中人与物、物与环境在时间上的割裂,为人们在情感感受与沟通方面扫除了障碍,从而促进了居民情感和社区的融合,让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猜你喜欢

老街博物馆记忆
太平老街
博物馆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老街(外二首)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