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器乐海外传播新模式的探讨

2021-11-27杨思琪福建师范大学

艺术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民族乐器器乐形式

□杨思琪 福建师范大学

中国民族器乐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民族器乐的海外传播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增强国际间文化认同感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及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民族器乐的海外传播拓展了新的途径。

一、当前民族器乐海外传播新模式

(一)叙事性民族器乐剧模式

民族器乐剧,即以民族器乐为载体,以故事线条为链条,融合戏曲、舞蹈、念白等表演形式,以综合舞台艺术形式进行叙事演绎。2013 年由中央民族乐团打造的《印象国乐》是以戏剧的形式进行乐曲的串联并结合了舞美设计进行呈现,其近距离的演奏形式使观众拥有强感官的体验与感受。之后的《又见国乐》则是对传统民族器乐曲进行改编,通过演奏者的肢体语言与念白,以及与观众近距离的互动表演,展现了器乐表演艺术的新形式。民族器乐剧是近年来民乐发展的新形式,自《印象国乐》《又见国乐》后悄然兴起。这两部剧的作曲家姜莹看来,这两部剧仅仅具有“弱叙事”的效果,并没有明确的故事线条贯穿其中,因此其后又创作了《玄奘西行》。该剧为世界首部大型民族器乐剧,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故事为主线条,进行了连贯性的叙事演绎。国外地区的首演于2018年7月20日在英国伦敦沙德勒威尔士剧院举行,《玄奘西行》在英国上演了三场,场场爆满。欧洲报刊《伦敦学生》报道称“中央民族乐团最新作品《玄奘西行》的音乐表现只有一个词可以用来形容,那就是史诗。就如同拉明·贾瓦迪在《权力的游戏》中的首曲和詹姆斯·霍纳的《大海赞美诗》中的交叉表演一样精彩。”[1]该剧后于2019 年1 月25 至27日在美国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歌剧院进行了四场公演。从观众对该剧的反响上看,民族器乐剧作为新的民乐传播演绎模式,以叙事性的器乐表现手法,将民族乐器在海外广泛传播,在视觉与听觉完美融合的体验中,在创新性、文化性等方面,使观众领略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中国民族乐器的巨大魅力。

《玄奘西行》开拓了民族器乐海外传播的新形式后,国内的民族器乐剧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城市上演,如以竹笛发展史为题材的《笛韵天籁》,讲述“大禹治水”故事的器乐剧《大禹治水》等。他们不断探索着民族乐器传播演绎的新形式,用新的表演艺术形式来阐述中国故事[2]。

(二)互联网传播途径

运用互联网传播中国声音已然是当下最为热门的一种海外文化传播形式。这种形式兼具移动化、内容形式多样化等特点,打破了文化传播空间上的距离感,尤其是互联网传播的双向互动性,能够以更为迅速的方式加强世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国外视频传播的主流平台YouTuBe 上有世界各国的民族乐器演奏的视频资源,对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有着较高播放量的有孟晓洁的竹笛演奏、玉面小嫣然的古筝演奏、自得琴社等,更有许多外国人演奏中国民族乐器的视频在平台上广泛传播,如自得琴社单视频最高播放量的视频达到867万次,电影闪光少女中中西乐对决片段播放量为1187 万次。就以上笔者列出的几个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视频资源来看,利用新媒体的海外传播形式是行之有效的。

自得琴社在中国内容创作和视频分享的平台BiliBili(哔哩哔哩)中的最高单视频播放量为247 万,与前面的数据对比,其在国外平台YouTuBe 上的传播范围更广。这从某个层面上体现了国外对中国民族乐器的兴趣。自得琴社以传统乐器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复原古代的着装服饰和画卷性的视觉画面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与喜爱。单从文化传播的方面来看,它对民族乐器进行了继承与创新,利用视频平台的新媒体传播途径,结合当下青年一代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将人们心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以流动的音乐画卷形式表达出来。

(三)华人、华裔街头器乐表演

街头音乐,一般指的是那些在街头——‘街头’的含义是比较宽泛的,包括街道、公园、地铁、集市,甚至某些商业地点等场所——进行的音乐活动。街头表演因其流动性的表演场所、表演人员的随意性等特点常被视为非专业的表演现象,但我们可以注意到,其在音乐文化的传播途径上具有的流动性特点,能够很快地吸引往来的行人,使他们成为一名听赏者,而且街头表演艺术对文化有着很大的包容性。街头表演是一种如同城市文化多样性的标志,并非城市地标性建筑那样具有固定性的特点。其随意性及不固定性塑造出一种动态的文化标志,使普通民众或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能够“浏览”多元的音乐文化。正因为演出场所及听赏者的流动性与随意性为音乐传播提供了便利,同时受众群体也脱离了传统剧院式演出的固定群体,所以街头表演让乐器演奏走下“神坛”,走到普通群众的身边,让人们近距离地接触并感受器乐音乐的魅力。这样具有随意性、流动性的音乐传播模式,能够快速提高乐器的普及度。

街头器乐表演的形式在国外也是十分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在国外街头表演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如2018 年在法国街头,中国湖南女孩彭静旋演奏古筝就吸引许多外国人驻足观看。这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古筝这件来自中国的乐器,还使演奏者亲身感受到了中国乐器的魅力。从这种现象中可以看出,其一,古筝这件大型器乐在国外的街头并非常见,外国人对乐器的陌生感使古筝在艺术文化氛围浓烈的法国街头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二,从街头器乐演奏的传播模式上看,其普及度取得很大成效,受众群体变得更广泛,在传播的广度上也颇有成效。

二、对于当前民族器乐海外传播新模式的思考

(一)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对于中国故事的内容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3]在民族器乐剧不断发展探索的今天,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体现器乐剧的文化内涵。其中,好的立意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几千年的深厚底蕴;故事题材的选择同样也是器乐剧成功的关键,这都需我们要深度挖掘器乐剧的故事链条,在保证故事内容的前提下扩大中国民族乐器的影响力,在故事线条的贯穿中展现中国民族乐器的魅力,使中国优秀的音乐与文化相结合,以更好的形式走向世界。

(二)专业器乐表演平台多样化

专业器乐表演平台通常是以剧院式为主,其受众群体呈现一定的固定性特征,传播范围及普及面较为局限,甚至国内一些普通民众对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还存在着陌生甚至未知的现象,即在国内也未曾全面普及。因此,专业化的器乐演奏不能只局限于剧院式的演奏平台,一些专业器乐演出群体可以走进人民群众的队伍中,开创更多的演奏平台样式,让更多的听赏者感受中国民族乐器的魅力,以此扩大传播范围,提升民族器乐海外传播的专业度及普及度。比如,一些专业院校的学生或教师可以利用快闪、多媒体传播等多种传播渠道,提高传播的专业度,扩大中国民族乐器的影响力。

(三)器乐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当前器乐人才培养主要着重于演奏方向,而对器乐演奏的新表演模式——器乐剧的人才培养还较少。器乐演奏人才仅囊括演奏,而对一个器乐剧目所需的声、台、形、表等多方面表演技能的要求来说是断然不够的[4]。从当前民族器乐剧白热化的发展情况来看,高校对民族器乐剧的人才培养也需要与时俱进,要培养技能多元化的演奏人才或专门器乐剧人才,具体在院校培养中,可将演奏、念白、表演等综合教育内容融为一体,打造演奏与表演双结合的器乐表演人才培养新形式。

器乐剧创作人才的培养十分不易。进行器乐剧音乐创作时,相关人员不仅要进行专业化的音乐创作,还需要熟悉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音响特点,能够结合剧目创作适宜的器乐音乐。器乐剧的剧目创作也需要创作者能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或再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优秀故事,塑造器乐剧的一剧之本。

(四)器乐音乐创作理念

器乐音乐创作理念在当前民族器乐发展中备受关注。在与西方音乐理论体系融合时,当前的一些民族器乐的作品存在很多问题,如音乐创作偏西化,模糊调式调性,脱离传统音乐韵律,甚至无法体现中国民族乐器的个性及音乐特征。演奏者在表演这些作品时普通听赏者很难听懂一个中国乐器所表达出来的音乐意境。因此创作者在器乐音乐创作中要平衡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保留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更好地展现民族乐器的个性,深度挖掘传统音乐文化的意蕴,将中国民族器乐音乐文化以更完美的姿态传播出去[5]。

结语

对于器乐剧的音乐创作,笔者认为需要推陈出新,不能仅以当前已有的乐曲为器乐剧的主要素材,并在这些乐曲的基础上强行设计故事链条,而要以新的故事内容为主要素材,在故事链条的基础上设计、创作符合故事线条的乐曲。创作者还要特别注意,器乐剧的重点是“剧”,要以故事题材为基础,打造视觉、听觉的“盛宴”。

猜你喜欢

民族乐器器乐形式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初探中国民族乐器发展之路
以二胡为例简析中国民族器乐的创新与发展
小议过去进行时
“意”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分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如何培养孩子对民族乐器的兴趣
漫话中国民间乐器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