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探究
2021-11-27平顶山学院
□马 雯 平顶山学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等院校纷纷加大公共艺术课程比例,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活动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基于高校教育改革的背景,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高校应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创新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方法。这不仅是高校学生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发展的有效助力,也能为高校教育事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作为第二课程出现,是对高校学生专业课程的深度补充,同时也为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辟了新的途径。仅从教育功能而言,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助力,具体作用如下:首先,公共艺术课程的科学设置,可以使高校学生在学习环节不断陶冶性情;其次,公共艺术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自主创造能力;最后,公共艺术课程具备一定的多元化与多样性特征,专业艺术领域知识的有效普及,可以使高校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观念,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1]。
二、网络背景下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与教学策略分析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互联网已经改变了大众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方式,高校学生作为网民的代表性群体,更加习惯借助互联网平台来获取信息[2]。因此,高校为保证高素质人才培养效果,应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环节,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满足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为保证公共艺术课程教育功能与育人优势得到有效发挥,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突破应试观念束缚,在此基础上给予公共艺术课程充分重视;要科学引入现代化教育理念及现代化教育技术,将更多的优质教育内容引入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环节。为实现这一目的,高校应合理利用互联网中的各种优质资源,对学生展开科学教育、精准引导,由专业教师录制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视频,并上传至指定的教育板块,同时结合学生学习进度定期更新视频,从而显著提高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视与认知程度。公共艺术课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环节,适当引入多媒体课件,在备课环节结合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设置教学课件,确保可以对学生能力展开有效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知识获取效率[3]。
(二)合理设置互联网教学与课堂教学比例
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环节,合理引入互联网理念及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激发高校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校教育人员应明确互联网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科学设计教学比例。互联网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教师不可顾此失彼,更不可舍本逐末。针对目前教育形势而言,课堂教学仍然有互联网教学难以媲美的作用与优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全体学生近距离观察各种艺术作品,并且可以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探究学生在学习环节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予以解答。而互联网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可以有效提升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趣味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兴趣。高校公共艺术教师应精准设定互联网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比例,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与课堂教学各自的作用与优势,促进公共艺术课程良性发展。在公共艺术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合理引入互联网资源、互联网理念及互联网教育模式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确保整个教学环节主次分明[4]。
(三)实现互联网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公共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以公共艺术专业基础内容为核心,侧重对公共艺术实践知识及公共艺术理论知识深度研究,包含公共艺术形式、创作方法、创作技巧、创作理念、创作形式及审美意识等内容。将互联网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显著提升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提高高校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认可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提升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效率。
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将互联网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环节,有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突破传统课堂教学限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向学生充分展示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价值与魅力,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公共艺术课程的风采与魅力,从而显著提升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以精神饱满、全情投入的状态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为更深层次、更高难度的艺术类课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教师对互联网的驾驭能力
为确保公共艺术课程课堂教学活动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发挥二者的作用与优势,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师应具备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熟练操作各种互联网平台及软件。基于此,公共艺术课程教师可以合理运用计算机设备制作趣味性教学课件,并结合学生的反馈做出优化与调整。与此同时,在新时期背景下,公共艺术课程教师也应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各项功能,合理应用多媒体设备展开多媒体教学,同时熟练应用各种视频及音频软件,这有助于教师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设计工作。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环节保持高度集中状态,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公共艺术课程的正确引导下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环节,拥有更加出色、更加亮眼的表现[5]。
(五)创设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
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环节,合理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而且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拓宽公共艺术课程的覆盖范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身临其境地感受各种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不仅如此,高校教师还应合理引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互联网中展开自主学习,并将互联网线上学习作为线下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高校可以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云平台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信息反馈效率,发挥教学评价工作的激励促进功能,结合特定的教学标准展开科学观察、科学分析、科学测量,形成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
结 语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背景下,公共艺术课程与互联网教学理念、互联网教学模式高度契合,二者之间具有诸多互通之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合理设置互联网教学与课堂教学比例、实现互联网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提升互联网驾驭能力等方式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设计,在显著提升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效率的同时,为高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这不仅是高校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有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