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曲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1-11-27董小卫宝鸡文理学院音乐学院

艺术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钢琴曲陕北民歌

□董小卫 宝鸡文理学院音乐学院

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历史文化孕育出独有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不同的地理风貌下诞生了反映不同民俗、民风的音乐文化形式,如青海民歌中的花儿、陕北民歌中的信天游、江苏丝竹等。这些极具地方风味的民间音乐很好地诠释着各地的风土人情。陕西民间音乐作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精粹之一,常常在陕西风格的钢琴作品中出现[1]。随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院校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以期为国家培养更多优质的音乐艺术人才。笔者认为,在高等院校的钢琴教学中融入民间音乐素材,特别是经典的陕西民间音乐改编曲,能让钢琴教学素材选择范围更加宽广,并有效提升教师的钢琴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一、陕西民间音乐及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曲概览

(一)陕西民间音乐概述

民间音乐是广泛分布于人民生活之中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无论是从表现内容还是从演奏形式上来看,民间音乐都有着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融合了当地的民俗民风[2]。民间音乐以体裁分类大致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艺音乐和戏曲音乐。

作为我国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陕西民间音乐指的是流传在陕西地区,突显当地风土人情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以陕西民歌为例,它泛指陕西各地的民间说唱音乐,根据地域及艺术特点可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和关中民歌,风格或豪迈奔放,或婉转柔美,是陕西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陕北民歌又分为信天游、小调、酒歌、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是很多钢琴改编曲的主题素材。

(二)陕西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曲概况

1.以小调改编的钢琴曲《绣金匾》《兰花花》等

小调流传于陕北榆林地区,数量繁多,题材广泛。钢琴曲《绣金匾》是王建中先生根据抗日战争时期流传于陕甘宁边区之后又传播到全国的传统民歌《绣金匾》改编而来,以民歌小调为素材,采用多种演奏技法,抒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的热爱,以及对人民子弟兵——八路军的深厚情谊,成为具有浓郁陕北风格特色的钢琴作品。钢琴曲《兰花花》则是根据陕北民歌小调《兰花花》改编而来。《兰花花》原本是一首十分动人的反封建情歌,是根据延安临镇的一个真实爱情悲剧故事编创出来的,后来相继被汪立三、叶露生改编为钢琴曲,并广为流传。

2.以陕北信天游改编的钢琴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等

信天游是流行于陕北、宁夏、甘肃一带的山歌歌种。钢琴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就是以极具民间特色的陕北信天游《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和《女孩担水》的曲调作为基础创作而来的。它描写的是红军长征胜利时,正逢山丹丹花开,军民欢歌乐舞的场景。1973 年,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先生将这首令人心潮澎湃的歌曲改编为一首脍炙人口的钢琴作品。钢琴曲《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则是由我国钢琴教育界的泰斗周广仁先生在1972 年根据陕北信天游《三十里铺》的旋律改编而成的,其旋律如泣如诉,优美动人,既赞美家乡又歌唱爱情。

二、陕西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曲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高校钢琴教材选配—陕西民间音乐元素缺失

钢琴是一件“舶来品”,据传在中国第一次出现、唯一有文字记载的,是1601 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献给明神宗的一架古钢琴。而我国的钢琴教育,从最早的俄罗斯学派在中国的盛行到今天,仍然以西方传统的教材为主要的授课内容和训练素材。究其原因,可分为两方面,一是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各个能力水平学生的需要,中低程度的学生可选的曲目范围较少,不利于陕西民间音乐素材改编曲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推广;二是教师未能将陕西民间音乐改编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还是以西方古典曲目为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陕西民间音乐的机会,同时不利于学生对陕西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二)高校钢琴教学课程设置单一

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过一代又一代钢琴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不断蓬勃发展。除了在九大音乐学院设立钢琴专业,其他各大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系也将钢琴课作为必修课。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不少综合类大学设立了音乐专业,钢琴课也成为必修课之一。根据各个学校学生专业能力的差异,钢琴课的课程设置稍有不同。专业能力突出的学校会设置相关的室内乐、重奏和钢琴音乐文化之类的课程,但都是小范围授课,师生间缺少互动,学生缺乏对世界音乐历史及各地域文化之间联系的认识。专业能力稍弱的学校只是设置单独的钢琴独奏课,采用师生一对一的形式,教学内容仍然以西方古典音乐为主。在这样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更是鲜有机会接触到陕西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曲。

三、陕西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曲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民族唯有在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音乐历史文化属于精神范畴,首先应当根植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历史,传承和保护本民族优秀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笔者认为,将陕西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曲作为高校钢琴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的。高等院校的钢琴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注重讲解弹奏技巧外,还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学习由陕西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曲,可以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创作中继承和发扬民间音乐,树立坚定的民族信念。

(一)提升陕西民间音乐改编曲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地位

众所周知,对钢琴系统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古典钢琴教材占据统治地位。从20 世纪中期开始,我们熟知的拜厄、哈农、车尔尼的一系列练习曲以及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创作的曲目,在钢琴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的很多学生都是在这些教材的陪伴下学习钢琴的,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由陕西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曲。笔者认为,在高等院校的钢琴教学中,应逐步提升陕西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曲的地位,创造更多机会以让学生了解和学习陕西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曲,让钢琴这件“洋乐器”也能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切身体会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

(二)增加陕西民间音乐改编曲的创作数量

近年来,中国作曲家也创作了不少近现代的钢琴作品,但以陕西民间音乐为素材的还较为罕见。陕西拥有十三个王朝建都的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也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华音乐历史文化,因而需要作曲家积极探索,不断挖掘,创作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同时,教师可以在现有的陕西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曲中选取作品,组织学生赏析与讨论,增加陕西民间音乐的阅读量,然后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安排相应的曲目进行演奏学习,让学生积累陕西民间音乐素材,为今后的音乐学习和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优化教学大纲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钢琴教学上还普遍沿用20 世纪的以西方古典钢琴音乐作品为蓝本的教材体系。为了让陕西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曲有用武之地,展现陕西民间音乐的特色和魅力,高等院校教师应格外重视和发展民间音乐,深刻认识到民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完善现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以提升我国的钢琴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可以增加课程门类,丰富教学内容及优化教学目标,以此作为改革的第一步。例如,在课程设置上,高等院校可以先增加一门以讲解陕西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曲为主的视听赏析课,以师生听赏加创作来源的讲解、感受、讨论为主。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经常为学生介绍作曲家是如何根据民间音乐素材获得创作改编钢琴曲的灵感,激发学生对民间音乐改编的兴趣。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多引导学生认识民族乐器音色,包括对乐器性能的了解,带领学生熟知民间音乐中的特定节奏,也可以带领学生传唱。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快速适应陕西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曲的学习。当然,在演奏技法方面,教师应安排相应课时让学生进行专门的练习,从基础的触键开始,关注细节,创设系统的民间音乐改编曲的演奏课。最后,院校要对学生安排定期考核,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推动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

结 语

通过以上的简要分析,笔者认为,将陕西民间音乐改编曲有效融入高校钢琴教学中,既能提升高校整体教学价值,又能真正有效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全面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因此,高校钢琴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使陕西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曲的相关课程落地生根,继而融入更多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教学课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民族音乐历史文化,促使民族民间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钢琴曲陕北民歌
陕北迪士尼
——碧麟湾
夜的钢琴曲(六)
党建地图·陕北
台湾女硕士在陕北乡下写生的那三年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穿花衣 唱民歌
首届“陕北好后生”活动落幕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