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语境下丝网版画艺术本体语言的转化

2021-11-27杜传勇吉林动画学院动画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丝网视觉艺术艺术创作

□杜传勇 吉林动画学院动画艺术学院

作为现代版画的一种,丝网版画是自20 世纪初期从丝网印刷工业的商业性—商品复制属性中分离出的视觉艺术样式,是有明确的“物化”媒材限定的视觉性文化传播与交流载体。丝网版画以其直接的制版方式、多样化的制版技术以及适配更多媒介和场景的印刷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当代视觉艺术的各种形式。同时,因其没有冗重而固化的传统模式,再由特定的视觉媒材以艺术语言来呈现作品,更具延展空间。但其也存在局限于丝网版画艺术本体语言范式以及媒介趋同的现象。当代数字化语境下,丝网版画视觉图像信息的文本,其存在及传达载体应呈现更多维度的拓展,其创作观念、形式语言及审美经验的更迭更须紧扣媒介进化的时代特征。

一、丝网版画艺术本体语言的延展

艺术创作的行为是创作者对不断探寻未知而发出的寻求语言最准确表达方式的尝试,而围绕媒介形态呈现的视觉形式也是传达创作者艺术观念和主体思维的必要因素。

“媒介”即“作为信息传播或艺术创作中的中介因素而存在。”[1]视觉艺术的形式是由特定的媒材通过艺术语言予以呈现,而艺术的表意形式对应的就是“语言”。“语言”是我们进行知觉感知并把感觉信息“转译”为艺术表现形式的构成元素及语法规则。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媒介样式,丝网版画对当代视觉性文化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当代艺术家更是将其作为重要的实验媒介。在某种程度上,丝网版画的定义及边界的延展也需遵循特定的制作规律及逻辑,并以特定的媒介方式呈现其视知觉机能。

回溯人类历次科技革命,我们会发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技术革新促进了媒介及语言形态的更迭,科技领域的重要革新往往会成为新形式发展的源头[2]。正如创作者会充分利用与其创作母题相契合的现有技术手段拓展艺术本体语言外延的维度,当代艺术创作语境下的丝网版画艺术形态也呈现出包容的创作形式。诸如打破艺术门类和媒介形态的界限,注重不同媒材及语境形式的多维度综合传达等。如波普艺术代表人物罗伯特·劳森伯格即是一位善于将多种艺术手段应用于丝网版画创作的艺术家。他常常利用油彩绘画、大众图像拼贴、实物合成丝网版画,恰当表达创作意图,以回应因工业化导致的世界信息传递的碎片化、图像化;安迪·沃霍尔将摄影、丝网印刷及胶片制版相结合,输出个人对当代价值观念的判断;爱德华多·包洛奇也使用照片丝网的方式,在迥然不同的媒材元素之间构建个人的审美体验范式。

脱胎于现代丝网印刷术的丝网版画,吸纳了以摄影术为代表的、革新制版方式的新技术手段,相较于其他版种,它和数字技术的依存与联结更加紧密,其制版媒介材料、印刷技术也采用了新形式。作为一种运用数字技术的艺术形式,数码艺术可以将丝网版画艺术拓展为有无限深度和广度的有机创造,而数字技术潜力的独特性也体现在其技术层面的多重价值。针对网版制版,利用以PS、AI 为代表的图像处理软件能够自由地对数字图像进行编辑,在颜色分层等环节可以使创作者脱离物理媒介,而在“虚拟”空间直接、灵活且真实地开展艺术创作。丝网版画制版的自由性和综合性特点也可通过数字技术的加持得以进一步显现。

需要强调的是,数字化语境下的新兴媒介虽异化了传统版画的介质,但也同时延展了数字技术利于丝网版画由传统形态转化为数字化创作语言的功能和边界。正如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认为的,一种新媒介通常不会置换或替代另一种媒介,而是增加其运行的复杂性。而对传统丝网版画的解构并依托新技术以多元媒介交融的重新建构,也将重新定义其创作形式及内涵。

二、以主体思维方式构建丝网版画艺术语言

当代语境下,数字媒介极大地改变了图像内容获取、存储、传输及接收的方式。这种全新的艺术形态是一种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计算机的新媒体艺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新媒体”,可将其指代为综合运用多种材料进行作品创作和交流的新材料。

“人的一切创造活动与行为都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外化结果,而思维活动的方式又是与具体媒介紧密相联的。”在艺术的想象和创作活动中,对版画媒介材料及艺术表现潜能的挖掘,也会因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的多样化使艺术媒介的存在方式及应用形式被今天的艺术家们不断打破和创造,新媒体作为艺术创作的条件自然也存在“跨媒介”的必然性。这种多样化的媒介形态在使观者用全新的方式真切感受创作者情感传达的同时,也显现了当下艺术创作的媒体性与交互性特质。例如,芭芭拉·克鲁格于1994年创作的《无题》,即延续了她对红、白、黑三色图案文本及现成图像的艺术实验。整个装置作品是包含纸质丝网印刷照片、混合媒体装置的感官体验媒介,在打破艺术与设计界限的同时,迫使观者审视媒介所显现的深刻主题。

传统丝网版画的创作过程都有特定的技术范式准则及媒介属性。然而就当代丝网版画艺术表达而言,基于世界范围内艺术门类共生的时代背景,当代语境下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则是决定丝网版画创作媒介材质及语言表达的概念及边界转型的主要因素。“跨媒介”行为的本质即是寻求创作观念及思维方式呈现的未知的可能,并尝试与其他艺术媒介载体、知识体系相互共生联结的实验策略及审美经验迭代的路径。那么,丝网版画常规的语言规则及语意形式自然会被消解。当代丝网艺术家吉尔·伯特和乔治在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处理上,主张艺术是关于内在感知而非表面可以认识的形态,形式只是用来支持内涵。据此可以推断,丝网版画创作最终是否以“网版”作为唯一的由艺术语言所呈现的视觉媒介材料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创作者能否基于广义的当代丝网版画创作概念,结合自身对于艺术创作的时代关切、审美感知及价值立场,完成个体创作观念及个性化语言传达的诉求,而并非仅是借由丝网版画的本体语言及表达手段进行创作意图的表达。对此,被看作“网络文化”发言人的凯文·凯利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人类的工具,而是将技术元素视为生命本身。

三、丝网版画语言与数字艺术设计的融合

传统的丝网版画创作是基于二维空间维度并付诸纸本媒介材料的艺术样式,其视觉图像需经由版种语言的转换,即由一般性常规的绘画语言转化为丝网形式。印刷媒介的方式具有直观性、间接性、偶然性、复制性等特殊属性。在物质存在方式上,丝网版画语言也是介于绘画和印刷之间的介质。其他类别的视觉艺术形式诸如计算机新媒体、影像艺术、综合装置等,则在空间维度、艺术形态、媒介方式等层面与网版有明显差异。同时,因丝网版画不具备其他版种特有的“印痕”视觉美感,因而色彩在其视觉审美形式中更重要,具体表现为对色彩表现的高度概括性特征和经由套版叠印生成的色彩叠加语言修辞范式。这使丝网版画具备较强的绘画表现特性,其在对原型素材转化为网版作品时,也表现出网版作品特有的笔触、纹理等肌理形态。

但如上文所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视觉文化,大众生产、传播及接受方式的改变所带来的视觉艺术跨媒介应用和审美经验的变化,使当代丝网版画的创作意识与表现形式等都发生了改变。在某种新世界观的作用下,当代版画创作者们已不再仅围绕版画的既有概念进行创作,转而寻求艺术创作内涵及外部媒介形式的延展,以凸显丝网版画作为艺术创作及应用媒介的特质及社会性介入的效能,并促成和观者的联结。因此,依托数字技术的加持,并用艺术的、视觉的、审美的创作规律引导不同艺术样态、美学形式之间的多元融合,是从媒介进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其艺术本体属性、修辞范式及技术手段的可行策略。无论是静态或动态数字艺术,都因其自身所具备的媒介技术与艺术的高度融合的跨媒介、综合性属性,而自然成为天然载体。

同时,丝网版画自身所具有的兼容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加之在视觉艺术形态要素、构成方式及语言修辞表意层面的共通性等,这些因素都为丝网版画创作概念定义、语言表达与呈现方式的转型以及与其他艺术形态的共生联结提供了可能。丝网版画艺术家Nini Sum 为2020 年Adobe MAX 全球创意大会设计的大会主视觉动态数字影像作品,其主题试图显示当代中国和亚洲面貌,内容汇聚未来城市图景及东方文化的精神属性。这也是将丝网版画的传统技艺经由数字化创作工具的助力而实现创作方式革新的案例。

据此,尝试将数字艺术设计与丝网版画美学相融合,为丝网版画传统媒介样态注入数字化内核,也必定会在思想观念、内容、技术及美学蕴意等层面,全方位地为丰富和拓展丝网版画艺术形态提供新的可能,并形成新的美学观念及审美体验模式。

结 语

当代语境下的丝网版画艺术创作,需要跳脱传统版画概念性的定义和边界以及单向的既定形式和规范。我们强调的是要设身处地地对丝网版画媒介创造的意义以及艺术审美价值判断因素予以回应。通过关注数字化技术对丝网版画艺术创作媒介特征的影响,能够将艺术观念和技术相联结,并就丝网版画自身的视觉艺术语言、媒介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等层面形成自觉的辨析。在更大的空间维度对数字化语境下的丝网版画的艺术语言表达及审美感知等因素进行分析,更有助于当代版画人能够遵循主体思维方式的引导,并以多元的新科技媒介创作新作品,进而探寻对丝网版画的艺术语言构建、创造性的潜力及审美经验的挖掘。

猜你喜欢

丝网视觉艺术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自媒体时代下视觉艺术对当代青年文化生活的影响与思考
《最后一抹红》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曹峰版画作品
袁爱莉版画作品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