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

2021-11-27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艺术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材音乐艺术

□张 京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尝试探索。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中。

一、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但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还有待提高。

(一)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模糊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其最终目的是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手段,塑造具有更高素养的完美人格。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忽视审美教育这一核心内容。例如,在音乐课堂上单一地教授学生唱歌,即便有识谱教学,其过程也是机械地重复,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等知识知之甚少。

(二)审美教育的作用发挥受阻

在人类精神生活和现实感官之间,音乐是最为普遍的一个艺术桥梁。音乐审美教育能使学生从音乐的形式、气质、情感等方面直观地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但在我国的音乐教学中,专业化倾向较严重,这使音乐课堂偏离艺术教育的轨道,影响了审美教育功能的发挥。例如,对“视唱练耳”这种学生应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教师更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对音乐的鉴赏。

二、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

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这是音乐实践的最终归宿。审美因素总表现出一些特点,俗话说得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西方美学家也曾说过,“像任何心理定向一样,审美趣味不可避免是主观的”[1]。所以,每个个体在成长历程中,会逐渐形成不同的审美趣味。

优秀的音乐教材除了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外,更应有“动听耐唱”的特点,使学生能听百遍,唱不烦。如万有引力对万物的力量一样,曲调和音韵的魅力时刻吸引着学生,使其沉浸在美妙和谐的音乐中。音乐教师要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并将自己的审美体验融入对教材的分析与讲授中,使学生有学习音乐审美的欲望和强烈的动力,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开展有效的审美教育

结合以上对音乐教育中审美现状和音乐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更新教育观念并加强引导

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充分发挥审美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艺术鉴赏的能力。为了更好地推动音乐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教师要重视审美教育,坚持不懈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严格教学,在音乐实践中把审美教育落到实处。

(二)充分发挥审美教育作用

作为一种听觉艺术,想要让听者从歌曲中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展示美,演唱者就要让“听”变得更深刻。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对比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特别是欣赏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这有利于学生热爱并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在具体展现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美妙的音乐和相应的画面结合,再对作品进行分析讲授,这样音乐能被更好地展示。不同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音乐会有不同的感触,所以教师要努力发现每位学生的特点,引导其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三)关注想象力带动审美力

除了从传统的欣赏教学中感受美、发现美,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天生的创造力。例如,教师鼓励学生根据一首歌曲的节奏、歌词来描述场景,更好地展现出音乐作品的魅力。随着学生思维语言、视觉听觉画面被调动起来,其兴趣也被激发,审美力也得到了锻炼。

总而言之,音乐审美教学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使学生用心感受音乐之美。对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不断探索更新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手段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猜你喜欢

教材音乐艺术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纸的艺术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