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

2021-11-27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美育艺术课程

□裴 娜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在新时代发展趋势下,美育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高等院校美育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重大。因此,高校在创设美育课程时,需针对建设现状,采取针对性发展策略,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确保学生艺术能力与审美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高校开展美育的重要性

目前,在我国各阶段教育课程体系中,对“美”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大学前期,以中小学时期的艺术课程教学为代表,而仅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美学艺术素养根本无法达成美育的目标。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开始对高校提出在通识教学系统中将美育课程合理引入的要求,并要求高校引入专业高素质艺术人才,从专业角度深度开展美育课程,以此对大学生认知艺术美的能力进行强化培养。高校通过创设美育课程,不仅让学生有机会对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进行深入了解,还能拓展和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对社会诸多方面有了充分的认知[1]。

艺术作品除了可以发挥美化生活环境、净化人们视觉的作用,还可以使人们通过艺术创作或是艺术欣赏,提高自身生活质量,满足自身精神方面的追求。某位学者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表示,“待人们物质方面的基础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对精神生活和生活质量给予重视,这完美地呈现出了人类的文明”。其次,高校开展的美育课程充实了学生的闲暇时间,帮助一部分沉溺网络的学生从虚拟的世界中走出来,接受艺术的熏陶。某位学者曾提出“多点智元论”,此类观点认为学习艺术、体验艺术具有提高个体综合素养及提升社会竞争能力方面的优势,如通过参与智能空间、智能肢体、智能音乐等艺术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而只有这种具备“智能”的群体,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2]。

一直以来,作为一个拥有多民族文化的国家,我国尊重本土化的通识传承,对民族艺术文化实施有效保护、研究与宣扬,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十分有利,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社会凝聚力。

开设让学生感兴趣的高校美育课程也有以下几点积极意义:(1)助推高校打造积极健康形象,定制学校艺术文化专属名片,吸引学生报考入学,促进学生艺术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2)鼓励学生在美育课堂上积极参与美育艺术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群体创新思维。另外,美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正面引导作用。音乐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压力与焦虑感;舞蹈有助于内向学生主动表达个人想法,释放天性;参与艺术活动在一定层面上能够减少或规避校园暴力或是恶性事件的发生[3]。

二、高校美育课程的建设现状

在美育的大环境下,美育课程在教育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大部分高校开始进行美育艺术课程的建设,但仍普遍存在着学生仅把此类通识课程视为提升学分、帮助毕业的快捷途径的错误认识。与专业美育院校相比,高校美育课程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教学课程规范制度也不完善。在美育课程的设计方面,大部分院校仅创设美育课程,尚未将美育课程和学生的专业课程相结合。美育课程理论内容较复杂,对从没有接触过美育课程的学生来说存在着很大的学习难度,根本无法让学生在短期内对此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或共鸣[4]。

三、高校美育课程建设发展对策

(一)高校美育课程的建设与教学目的

相关研究显示,高校美育课程的建设与其教学目的需以哲学专业和师范专业的《美学原理》课程作为参考,而普通高校中其他专业在美育课程建设中需参照《大学美育》课程。对普通学生而言,无需对哲学家、艺术家争论的美学原理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只需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高校美育课程的教育目的包括以下几点。

(1)通过学习美育课程,逐渐建设明确、进步、科学性审美观念。

(2)对学生健康审美意识与审美素质的培养。

(3)促进学生艺术美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感知能力不断提升。

(4)在开展审美欣赏活动的同时,调动学生完善自我人格、净化灵魂、陶冶情操的主动性。

高校需积极进行美育课程建设,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让学生自愿选择诗词曲赋欣赏、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选修课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按照自身爱好、特长、就业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美育课程并深入学习,为步入社会及终身学习夯实基础。

(二)高校美育课程教学对策与教学方式

哲学课、经济课、法律课等课程依赖抽象思维,以事物定律、事物法则为主,偏理性;而高校美育课程借助形象思维,倾向于表达人类情感,偏感性。美育教师需要启发学生,让学生与作者或是审美对象产生共鸣。所以,美育课程教师需具备美学理论素质兼文学素质,在美术、音乐或他类艺术领域熟悉一二,并具备语言幽默、生动等教学技能。美育教师教学任务艰巨,作为从古至今联系大美事物和审美主体间的关键纽带,需做到表情亲切、仪态优美、举止典雅、大方得体、目光灵动、语态丰富等,举手投足间要让学生感到愉悦,感知教师从内而外的自然美[5]。

传统守旧的审美教学方式有以下两种:第一,单一宣讲大量报告,降低了学生学习美学知识的兴趣。第二,授课中对学生采用旁敲侧击法或是职责教学法,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审美教育需按照学生的审美需求与心理特征,为其营造愉悦轻松的审美氛围,精心筛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与内容,使其在浓烈的审美情境中受到天然熏陶,从而收获美感。审美教育需要积极运用愉快教学法,教师需降低姿态和学生共同进入此种审美情境中,共同感知美和欣赏美,指导学生摆脱平常复杂的功利欲,达到愉悦感官、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积累知识的教学目标。

(三)美育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

美育课外活动指的是各种知识比赛与问题活动的组织,不仅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使其保持旺盛的精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大型艺术活动的举办,如影视评论、话剧会演、歌咏竞赛等活动,促进了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的提升,为培养大批量艺术专业人才打下基础。同时,学生也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母亲河常青、故乡山常绿”等环保类活动。每到革命纪念日,学生可以参观革命圣地、革命纪念馆,聆听革命英雄的英勇事迹,弘扬他们的革命精神,进而奋发向上,不断进步。

结 语

总之,高校必须把握好美育课程建设,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艺术修养,这是目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建设美育课程时,需创新教育理念,科学设立有关课程,提升教师执教水平与专业素质,完善美育课程系统,将美育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美育艺术课程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纸的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