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溯源与发展

2021-11-27刘惠玲太原工业学院

艺术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包豪斯产教艺术设计

□刘惠玲 太原工业学院

一、大学艺术设计工作室溯源

(一)工作室的起源

“工作室制”最早出现在1919 年,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创立的包豪斯设计学校,这也是现代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起点。包豪斯办学思想的核心是坚持艺术与手工艺、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包豪斯学校的“作坊制”是现代设计工作室的雏形,即以作坊为平台,将艺术和技术相结合,技师进行手工指导与技术传授,让学徒了解与掌握工艺、材料应用等技艺,除此之外,还需熟悉现代机器生产[1]。包豪斯学校有陶艺作坊、金属工艺、纺织工艺以及木工等多个作坊,学徒可以体验实际操作与生产工艺,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技艺。“作坊制”是大学工作室的原型,其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创造与实践能力,以满足工作需求。

包豪斯的“工作室制”集教、研与实践为一体,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工作室理论”体系。西方艺术与设计院校采用包豪斯模式,按照不同类型的工作室采取不同的实践类型,通过技艺传授、研究结合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由传统学徒制技艺传承演化而来。1976 年,马奇的著作《设计的逻辑》论述了注重“默会知识”传授的师徒制培养模式在实践类专业教育中比理论传授更占优势。布朗、柯林斯和杜吉德于1989年的文章《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中指出学徒制通常采用交流、观察、训练等方法,让学徒循序渐进地习得技艺[2]。

包豪斯从“车间”到“工作室”的方式,是一种学徒制的活动,“学徒制”也是德国“双元制”的发展根基,双元制的特点是将生产与实践紧密结合、让企业参与设计人才的培养。德国艺术设计教育处于领先水平,得益于其能够跟随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适应材料、工艺、技术的更新换代,不断做出调整,随时适应市场需求与社会科技的发展。20 世纪90年代,英国、德国、美国及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学徒制”均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就业、艺术设计人才短缺等社会问题[3]。

在我国,手艺人自古遵循“师徒制”的文化传承,手艺传承也属于师徒传承的传统。我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开始,师徒传承方式就已活跃于技艺市场,直到现代这种方式依然是教授技艺、技能的重要方式之一[4]。1992 年,我国劳动部下发的《劳动部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的通知》明确提出改革学徒培训,对传统工艺和少数特殊工种应按有关规定继续实行学徒培训。2014 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

(三)工匠精神

国外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相对集中于20 世纪60 年代。德国、日本的研究相对活跃,20 世纪20 年代以来,日本学者通过对民间工艺进行调查与分析梳理,构建了系统的民间艺术理论的研究脉络,如柳宗悦的《日本手工艺》《工艺文化》《工艺之道》等著作,都在向大众普及推广民艺[5]。

我国对工匠精神的研究文献,早期主要集中于从设计史、社会学、民俗学等视角的研究和对国外的工匠精神借鉴学习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匠精神”的研究在学术界逐步升温。2016 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 年开始,我国学术界对工匠精神的研究重心由理论开始向实践、应用转变,对工匠精神与艺术院校的设计工作室、艺术设计教育方面的交叉研究逐步出现[6]。

二、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发展现状

现代艺术院校设计工作室沿用了德国包豪斯的工作室制,将欧美国家的艺术设计院校课题与企业项目相结合,使产、学、研紧密结合,工作室制正在逐步得到普遍应用与推广。

(一)国外艺术院校设计工作室

欧洲的艺术设计院校和企业合作,使设计工作室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欧洲院校的艺术设计工作室提倡学科交融,如芬兰的阿尔托大学理工学院开设了木工艺、金属工艺、塑料工艺等多种材料的工作室,以及电脑绘图设计工作室。又如,英国的伍尔弗汉普顿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工作室包含木工、金属、玻璃、陶艺等多种材料的工艺车间以及影视、动画工作室,工作室引进企业项目,配置与相关工艺匹配的先进机械设备、创造工具等软硬件条件,这也为企业储备了相应的设计人才。

美国的艺术院校各类工作室属于开放式的,大学生可随时参与实践、创作,工作室紧跟社会发展、经济文化与技术发展的步伐,这也成为该国设计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将工厂、企业的运作模式引入艺术设计工作室,这种“工作室无界化”理念提倡工作室之间进行跨学科专业研究、合作,使各工作室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工作室作为多元化平台,与国际化企业建立合作,保证了真实艺术创作、研发工作的氛围,与实践自然融为一体,促进了师资专业发展,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

(二)国内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

在我国,有关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作室制的理论和实践,在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工作室制的构建方法。很多研究针对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工作室进行探索,提出在借鉴德国包豪斯工作室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院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也有学者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了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建设情况。

在工作室的实践方面,国内较早实行工作室制的艺术院校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中央美术学院根据各专业研究方向,设立建筑、室内、景观等方向的多个工作室,工作室包括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留学生等,实现了工作团队的多样性。一个课题由团队共同完成,学生也能够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沟通和合作等能力。又如,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创建了专业工作室,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在普通综合大学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学习、借鉴国外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基础上,展开了理论与实践探索,但还缺乏针对各院校具体专业设计工作室的系统研究和分析。普通院校工作室的实践属于探索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理论和实践框架。

三、工作室的延展与深化——产教融合

近年来,在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指导下,校企合作受到很多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关注。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视角研究校企合作的相关内容,如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业学院等。

2019 年,波尔顿对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了类型的归纳。实践方面,发达国家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形成了有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CBE 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等。

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校企合作,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校企关系更加紧密。近年来,我国产业发展与教育教学由结合、合作走向融合,产教融合政策也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和内涵。有学者提出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从产教融合实现路径的角度,提出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从多元协同育人平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体系、体制机制六个方面构建政府、企业、行业、高校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协同育人模式。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校企合作是企业与高校互通的方式,应该加强合作,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在高校、企业、政府三者间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利于促进高校工作室产教融合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们从政策、国情、社会、文化等多角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经验与资料。可见,艺术设计工作室已经成为适应社会经济与行业发展、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设计工作室发展的进度存在地区差异,在各大美院及一线城市院校发展迅速,设计界对工作室方面的探讨也非常活跃,但针对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的系统化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外根据自身国情、市场经济背景出发的工作室理念,值得我国普通艺术院校的设计工作室借鉴与思考。

猜你喜欢

包豪斯产教艺术设计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包豪斯理性主义设计思想刍议
《星.云.海》
《花月夜》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百年包豪斯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包豪斯的教育理念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启示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