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转型发展问题探究
2021-11-27王广田张文莲
王广田 张文莲
(包头医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一、引言
深化运动康复转型发展是构建“体医结合”必要步骤,同样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体现。然而当前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缓滞,运动康复专业从业人员难以衔接目前市场需求,院校内部存在课程开发不完善,专业设置欠佳等多重性问题。因此在新阶段育人环境及市场需求的背景下,运动康复专业实现转型目标应该从校内到行业全面化进行完善升级。并在“全民康复”视域下,关注人类身体健康、全民健身等需求,加强体育运动与康养服务渗透融合,稳步促进运动康复专业的转型升级。
二、运动康复专业现状
(一)运动康复内涵
康复是现代医学“预防、临床治疗、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医学新分支学科,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学并称为四大医学。主要工作是促进病患从体格、精神、社会到职业的全面康复,消除或减轻生理功能障碍,帮助病患恢复生产、生活活动,进而重新回归社会。
产业环节方面,康复产业链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上游为各类器械及配件、信息技术供给、各自康复材料机电供应商等;中游为提供各类康复医疗器械的相关公司;下游包含医院、残疾人康复理疗中心、养老机构等运动康复机构与普通终端病患。其中,中游及下游是运动康复产业的主要环节。
运动康复以服务为侧重点,聚焦于产业链中游及下游。一方面是中游产业链中的康复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辅具等。其中康复医疗又分为康复诊断与平衡功能检查系统、语言测量系统、步态分析系统等评定器械;作业治疗系列、物理治疗系列、言语治疗系列等康复训练器械;电疗设备、磁疗设备、超声器械、光学器械等康复理疗设备。另一方面是下游产业链的医疗、残疾人康复、养老、教育机构等用户及个人、家庭等终端消费者。另外,医疗机构是运动康复专业最重要的用户之一。运动康复专业未来市场将随着二级及以上评级的医院康复科不断兴起而加速普及,医疗机构将为运动健康专业贡献更大规模市场。
(二)国内运动康复发展历史
体育保健康复试办专业首次增设于1989 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中。运动康复专业于20 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正式设立启动,首都体育学校及上海体育学院两所院校为全国率先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院校,并于1990 年建系招生。1998 年7 月,教育部再次审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原有专业进行改动调整,将体育学专业中的体院保健康复专业与体育生物科学专业整合与合并,更名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千禧年以后,教育部再一次进行专业目录的调整,批准并设立于少数高校试点开展目录外专业,这就是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可见,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为新兴专业,但在我国体育学专业已然发展了近三十年。
(三)运动康复发展现状
运动康复专业是康养医学与体育运动交叉融合的前沿学科。康复医疗在我国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小,供给与需求程度存在较大缺口。其中供给方面存在康复机构数量少、康复医疗师缺乏等问题;需求方面也面临着康复人口不断增长,公民康复意识不足等困厄。供需端均面临藩篱困境,因此康复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千禧年之后,相关高校正式开设运动康复专业,并建系招生。随着运动康复专业的不断发展,相关院校的运动康复专业设置逐步科学,现阶段我国运动健康专业主要由医学院校及体育、师范院校开设为主。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科布局及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加大对社会高质量运动康复人才的输出。但由于多重原因,该专业长期处于发展滞缓的状况。
中国随着生活及医疗条件水平的提高,逐渐重视对康复事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开始发布系列政策措施,要求各地二级以上的医院及社区服务机构建立并完善医院康复科、社区康复功能,可见国家对运动康复专业的重视程度之高。当前,我国千亿级运动康复市场将随着中国国内消费升级、老龄化趋势、体医融合发展、单病种付费、康复理念等方面的逐步提升而驱动发展。另外,体制内的骨科、康复科、疼痛科医生也逐步加入到推广运动康复的队伍当中,因此医院及社区逐步建立运动健康中心,完善康复科及社区康复功能时,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供给。目前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供给紧张,加快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及转型是响应国家号召,落实国家政策的必要之举。
三、运动康复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运动康复转型发展短板明显
全民健康环境下,运动健康专业短板日趋明显。宏观来看,首先人才培养的质量及规模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出入。运动康复市场发展滞缓,专业学生缺乏良性就业环境,对后续学生报考、深造积极性造成打击。其次是运动健康专业缺乏明确定位。当前运动康复专业与康复医疗学区分不足,阻滞运动康复专业发展。再次缺少专业育人力量。当前多数院校的运动康复专业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及完善的实践基地、实践条件,不利于学生对运动健康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有效培养。最后我国康复市场以脑神经、心脏等严重疾病住院式康复为主。医院康复科2020 江浙沪地区,应届毕业生康复治疗师薪资普遍在3-5k,初级治疗师薪资在4-10K,中级治疗师薪资在6-15K,远低于医院其他科室医师。另外,中国现存康复专科医院共有552 家其中大部分专科康复医院床位数量小于200 张,床位严重不足。而骨科手术后,例如,前叉半月板、关节置换、下肢骨折、腰椎风等运动损伤,中老年人慢性疼痛、青少年矫形、产后康复等人群的康复需求远未被满足。运动康复市场大大缺乏专业运动康复服务提供商。
(二)运动康复行业发展动力不足
2005 年,首个运动康复专业在北京体育大学开设并招生。截至目前,全国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院校大约40 所,面对不甚明朗的就业前景,运动康专业报考人数较低。一方面,各院校的运动康复专业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还要进行长时间培训才能进行工作,同时毕业生还面临着就业市场狭小、薪资水平低等问题,因此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往往选择转行就业。另一方面,民众运动康复意识浅薄。民众缺乏对运动健康专业的清晰认知,认为运动康复局限于体育从业人员。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面对运动性损伤也会第一时间选择医院就诊,然而当前医院康复科发展滞钝,很多患者不能得到良好的康复治疗。另外,运动健康市场仍旧需要很长时间进行培育,且治疗费用高昂,缺乏品牌力。当前我国运动康复机构总数少,性质模糊。很多机构没有申办诊所资质,收费差异大,400-1000 元价格不等,因此机构间竞争力弱,自身品牌知名度较低。
(三)运动康复行业专业定位不清晰
就专业定位问题,医学院将学生培养重点落在面向广大患者临床康复上,定位较为清晰明确,然而其他院校普遍存在专业定位模糊的现象。这样一来,院校方面缺乏对学生未来就业的具体规划,只能给出一个大致方向,比如从事教师、营养指导师等多种职业,这种方式看似全面,但实际上会造成学生对本专业并不精通的情况。
四、运动康复转型发展对策
为全面提升运动康复专业质量,深化运动康复专业转型发展,相关高校应关注专业学科实际,明晰大众对体育、康养的多元需求。不断完善康复课程内容,以国际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为经验,建立健全“理论+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专业发展质量。
(一)聚焦市场需求,提升专业竞争力
运动康复专业的主要特性就是极强的应用性。国家宏观层面需要加强对运动健康的宣传,普及运动康复常识,号召社会各界持续学习开发康复医学技术,全面提升社会对运动康复知识的知识技能。国家应推进深化“产教融合”,构建“ 订单式” 培养模式,全面拓宽学生的就业选择。深化运动康复转型发展需要行业内部机构及相关院校对接市场各类需求,全面深化运动康复专业转型发展。另外,院校可以安排运动康复专业在读学生,分阶段及批次前往业内教学体系较为完善、教学成果较为良好的院校进行学习,增加专业见闻。运动康复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积极参与相关机构的实训活动,或参加学校开展的专业技能比赛,有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增强求职竞争力。
(二)加强社会宣传,优化专业设置
运动康复专业转型应以实践为核心。院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以医院、实践基地及运动康复机构为基础,积极推进相关行业协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推动运动康复专业转型升级需要将“学以致用”设置为目标,增强培养人才实训基地建设。以完善实践技能培训体系为根本,积极与社区、疗养、康复机构协同合作,全面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技能。
相关机构及院校应明晰学生就业的岗位需要,把培养重点放在职业能力、基本素养及职业通用能力方面,促进运动康复专业转型发展,学生实现个人价值。首先申请国家专家指导明确行业专业必要技能,调整相关专业内容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其次相关机构可以利用现代媒体的广泛传播性积极宣传并构建全面开放的运动康复专业体系,增设运动康复实践基地,让普通人了解到运动康复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号召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运动康复专业转型发展。最后相关机构应不断提升专业实力,逐步提高业内服务水平,打响运动康复专业名气,提高机构品牌知名度。
(三)完善课程开发,强化专业发展基础
高校运动康复专业院校应结合办学条件,重视研判、把握市场多元化需求,重视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体系化投入优化设备设施,整体夯实运动康复专业的转型基础。一方面相关院校应重视引进专业运动康复师资力量,帮助专业提升发展层次。增设运动康复专业试验硬件设施及设备,以辅助专业教学。另一方面行业内部加强学习及交流,不断拔高专业发展层级。运动康复机构应突出自身特色,加强行业内其他机构及院校的协同合作,共同深化学习国际经验,设置合理科学的岗内培训及校本专业教材。进一步建设内容丰富、分类细化的行业培训、教学体系,充实运动康复专业转型发展力量。
五、结语
大众健康、养生需求随着居民生活品质的逐渐提高而释放,运动康复转型正在进入“机遇期”。以往的运动康复专业发展过程面临着缺少明晰的市场定位;专业设置欠佳;专业发展基础薄弱等问题,直接引发专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现实矛盾。依照“健康中国”的时代需求,在运动健康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关注明确市场需求,深入专业技能教育,完善专业课程开发等方面,积极推进运动康复专业转型,向规范、科学方向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