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一川作品《到前线去》的艺术价值

2021-11-27魏凌云西北师范大学

艺术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一川木刻前线

□魏凌云 西北师范大学

红色经典美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独特的产物,表达了中华民族的荣辱与悲欢。本文通过对胡一川作品《到前线去》进行分析,将木刻版画作为对抗敌人的思想武器这一特点进行重新解读,依旧可以感受作品带来的感召力,并能体会版画的艺术价值,这对美术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胡一川是当代美术革命的先驱者,青年时期在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感召下,他毅然决然地响应时代号召,于1929 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次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38年11 月,鲁艺成立木刻工作团,胡一川任团长,他提出:“艺术家必须勤于观察生活,善于并敢于体验生活”,并创作出《军民合作》《开荒》《十大任务》《到前线去》等优秀的版画作品。这些作品中错落有致的黑白色彩,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还蕴含着浓郁的家国情怀,体现了生活中的温情,更起到了鲜明的政治宣传作用。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开展,中国美术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以唤起民众的精神解放和精神自由意识为目的的革命美术便由此产生,如《地道战》《开国大典》《收租院》和《艰苦岁月》等,都是革命美术作品中的扛鼎之作。《到前线去》创作于1932 年,中国人民当时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延安的绘画颜料稀缺,而木刻版画的出现,大大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到前线去》一经面世,便在文艺界掀起一阵浪潮,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共鸣,其对于激励人们民族解放的信心和鼓舞斗志,起到了非同凡响的作用。

一、文化价值

民间文化向来被世俗认为是“草根”文化,往往被误解为脱离了传统文化的范畴。对于版画艺术,观者如何欣赏,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上。木刻版画不受创作技法的制约,木刻所用原材料随处可取,也基本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随我所用,姿态生动活泼,形成了一种单纯、律动的画面,这也是胡一川在艺术道路上长期探索的结果。可见真正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到前线去》反映了解放区青年的爱国情怀,是对中国社会革命历史狂潮的深刻写实。该作品还能够提高人们对审美的觉知力、感受力以及观察力,满足人们精神实践的社会需求,凸显红色经典美术的功利意义,这也印证了版画这一民间艺术所追求的真实感和在意象空间上营造出的自由感。

二、历史价值

20 世纪上半叶,东方旭日缓缓升起,国人从蒙昧中逐渐开化与觉醒。放眼望去,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一方沃土,饱含强烈革命情感的木刻版画应运而生,其对革命教育宣传做出了卓越贡献。《到前线去》创作的年代,正是烽烟四起,革命的火种洒向神州大地之时。版画中一位青年手握大旗振臂一呼,表情坚定有力,展露出男性的粗犷。胡一川用手中木刻的钢刀宣泄出对侵略者的愤恨,具备强烈的民族风格。寥寥数笔,黑白有序的画风,戏剧式的艺术手法,凸显了红色经典美术对民族存亡的深切关注,并将艺术与革命相结合,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客观统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精神的需求愈甚,作品《到前线去》作为一种印刷品,成为当时最快捷的传播方式,对研究中国革命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审美价值

对优秀版画的欣赏无疑是体验作者情感的过程,版画这种创作形式赋予革命艺术以喜悦、痛苦、悲伤、愤怒等各种情绪,把情绪与艺术相结合,这就是艺术家们身上所展现出的想象力,因此版画能够展示情感的强大威力,也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觉知力。胡一川以其精湛的木刻工艺,让其版画作品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对具体物象美的概括。作品《到前线去》中的青年眼神中迸发出愤恨和不屈的意志,谱写出一部不屈的民族史诗,还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主义和爱国情怀。革命美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进步,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内涵与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它是人类高尚情感的集中体现,也能够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在各种心灵融汇中得到净化和提升。

猜你喜欢

一川木刻前线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王麦杆作品欣赏
对弈
桌上盆景(外一幅)
Rainstorm
李富贵木刻作品
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
上海“刀砍小学生”事件嫌犯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图形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