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心理类型及其对策探究
2021-11-27杨冉
杨 冉
(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大学生正当青年,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对于有些同学出现的诚信缺失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学生都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如何才能纠正错误让他们迷途知返?现做如下的分析。
一、诚信缺失学生的基本表现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们来自四面八方,从小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大有不同,差异也就产生了。大多数学生都继续努力学习,提升自我,少部分就有些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比如: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作业不能认真完成;有的学生考试作弊习以为常,置考纪于不顾,甚至冒着被退学的风险,找人代替考试;有的同学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向学校提供虚假证明,谎称家里条件如何拮据,骗取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获得助学金;还有的同学毕业后不还助学贷款,即使有能力了也不偿还,严重影响了自己的信誉,辜负了国家的栽培;有的学生伪造证件,夸大事实,涂改成绩,造虚假的求职简历,岂不知没有真才实学,在哪里都站不住脚等[1]。
二、诚信缺失学生的心理类型
(一)“跟风”心理,法不责众心理
“跟风”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迷茫的一种表现,放弃自己的想法,改变自己的态度原则,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方式,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一些思想薄弱的群体里,因为定力薄弱,遇事无所适从,所以有时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就盲目地跟风,不自觉地加入了进去,极力地想融入一个更大的环境,才能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有时即使知道大家的做法不对,也不想改变,一副“即使受罚,也不光自己”的想法,总觉得法不责众,天塌下来众人顶的思维,小事还好,真遇到触犯法律的大事,就是“越轨的集群行为”,对社会将造成恶劣的影响。
(二)侥幸心理和冒险心理
侥幸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常常让人做出错误的判断,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不能正确的评估形势,总是抱有“不可能被发现”“点不能那么低”“见好就收,下次不敢了”的想法,屡次在错误的边缘进行试探,一旦尝到了点甜头,侥幸心理就开始蔓延生长,贪欲之心迅速爆棚,胆子越来越大,冒险心理应运而生,思想开始扭曲,肆无忌惮,明知有风险,还要撸起袖子试一试,大学生在这个阶段,思想和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很容易以身犯险,一旦把握不好,就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三)报复心理和逆反心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每个人的思想都有被腐蚀和同化的风险,有人不讲究诚信,到处做一些坑亲戚朋友的事情,必然有人就会吃到不讲诚信的亏,心胸开阔有格局的人会选择原谅,避重就轻,积累经验,下次离而远之,而心胸狭隘的人就会心生怨恨,产生报复心理,也许他无法伤及伤害他自己的那个人,就转嫁到其他人身上,本着自己不好过,其他人也别想好过的心态,危害社会。这些人心理承受能力还是弱一些的,一旦有人出来制止或者说教,方式方法欠缺的话,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被动应付,从心里没有改变,日积月累,越来越严重。
(四)吃亏心理和无用心理
现在社会有一种现象,“费力不讨好”“老实人吃亏”,不讲诚信的人反而获利的现象,让一些人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情绪,有不理解的,有效仿的,有抱怨的,在社会实践中,这种不讲诚信行为产生的利己效应,让诚信吃亏的观念得到了强化,大学生在此阶段,还不能有很长远的辨识能力,只看到表象,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发掘,慢慢地,无用心理随之产生,开始用实用的眼光、经济的思维、非道德的标准,来评判诚信,觉得讲诚信也没什么必要,还能列举实例,看某某某不讲诚信也没有受到惩罚,自己以前很诚信也没有得到认同,获得褒奖,这种又怕吃亏又觉得无用的想法,相互交替,恶性循环,腐蚀人正常的思维,不容忽视[2]。
三、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因素
(一)社会原因
1.国内环境因素
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作为大学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些不良风气的渗透,广泛地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念。有些人把个人利益最大化,把利润作为尺度,把价值取向功利化,常常牺牲道德准则,危害了社会,有的人唯利是图,制假售假,接连失信的行为屡见不鲜,大学生生活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纯洁的思想受到侵蚀,诚信观念淡化了,消极的影响加大了[3]。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各种资讯的获取更加便利,好的坏的接踵而至,让人眼花缭乱,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更是良莠不齐,时刻考验学生的定力和辨识能力,一旦接触到负面能量过多,就要在那个漩涡里挣扎很久,有的挣脱了,有的沦陷了。部分公众人物,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传播的信息让学生产生误解,一些明星大肆地炫富,晒豪宅,晒奢侈的生活,让学生产生误区,觉得有时不需要努力也可以获得成功,这种环境下浸染过久,会让许多人迷失方向,不努力的人更不努力,等着“天上掉馅饼”,努力了很久还没有成功的人丧失信心,觉得社会有失公允。
2.国内教育因素
目前的学校教育,老师一方面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遵守各项法则,可面对一些利益问题,就失去了原则,有时为了应付上一级的检查,不惜弄虚造假,甚至让学生一起来配合,事先告诉学生怎么说怎么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不好的影响,把孩子弄得一头雾水,到底老师说的哪种是对的?不配合不行,做了又和原来接受的知识相违背,让学生正确的思想受到干扰。有的学校只注重学习成绩,注重教学,轻视德育方面的培养,只要成绩高,其他小毛病都可以忽略不计,管理不严,犯了错误不予理睬,不能及时给予劝诫和指导[4]。
3.国外思想因素
社会要发展,就不能闭门造车,和世界进行消息互通是必不可少的,外国也有许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国家借鉴吸纳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可面对众多的糟粕,有的学生不是舍弃,而是把那些格调不高雅、内容媚俗、舆论导向偏离的东西视作珍宝,让自己在优秀青年的道路上脱离正轨,思想偏颇。
(二)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
现在的学生,在家说一不二,任性的不在少数,父母觉得再苦再累不能让孩子委屈了,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毛病都可以忽略不计,有的父母不会引导,孩子犯了错误就是棍棒教育,其中的危害特别严重,为孩子日后的成长埋下了阴影。有的父母怕孩子吃亏,教育孩子,做人不能太老实,老实就得挨欺负,还有帮孩子编理由找借口一起应付老师的,一面告诉孩子要诚实,不能说谎,一面又身体力行,帮着孩子弄虚作假,让孩子理解为:只要能达成目的,其他都可以不用顾虑。从学生自身来看,家里生活条件优越,一切都由父母准备妥当,吃穿不愁,责任意识也就淡薄了,觉得未来父母也会安排好一切,自己不奋斗,也不会怎么样,至少还可以“啃老”,啃的还很坦然。有的学生没有目标,心理素质不是很成熟,只注重享乐,眼前衣食无忧、过得潇洒就好,未来的就交给未来吧!及时止损,把这种可怕的思想扼杀在摇篮里是每一位父母的责任,几年的放纵,换来的将是孩子一辈子的卑微,这句话也绝不是危言耸听[5]。
四、大学生诚信重建的对策
(一)社会方面
建立监管机制,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道德要升华,诚信要铸就!诚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惩,立足于现实,从小处着手,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充分发挥政府机关的主导地位,党政领导加强工作作风建设,抓好自身诚信的基础上带动其他行业开展诚信活动,让诚信在各领域生根发芽,推动全民诚信意识的提高。主要媒体要充分发挥社会责任,监督和纠正不良现象,传承文化,正确引导大众舆论导向,让大家在一个积极进步的环境中成长。
(二)学校方面
从小学抓起,在孩子道德品质形成的黄金时期,将诚信道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上,高分低能不可取,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因材施教,教师要多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学素养,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言谈举止对学生都有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地完善自我,在教学中推陈出新,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空泛的政治说教。社会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但总有些负面的东西时刻影响着学生,考验学生的耐心、认知和判断,作为教育部门,找到解决方法,不仅关系到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还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6]。
(三)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于每个孩子的影响潜移默化,也是根深蒂固的,言传身教,父母首先要是合格的家长,不能因为自己小时候吃过点苦,就对孩子娇生惯养,偏袒纵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能只关心成绩,忽略了道德品质的培养,遇到困惑可以和老师及时沟通,找到解决方案,不能一方面教育孩子如何守信,一方面自己做着有悖诚信的事情,让自己的观点无法立足,慢慢让孩子失去信任,对孩子多观察,多发现,耐心、细心地陪伴孩子人生的每个阶段。作为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吃住问题,其他放任自由生长,那绝对不可取,因为孩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地成熟,时刻要给孩子正确的指引,小到为自己,大到为国家,都有责任为社会培养一个优秀的人才。
五、结束语
何志勇曾经说过:“信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个人无形资产,诚信的约束不仅来自外界,更来自我们的自律心态和自身的道德力量。”在全社会的共识、共鸣和共同努力之下,诚信之花才会在祖国大地这块肥沃的土壤下开花结果,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