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021-11-27钟晓利石宏意
谭 丽 钟晓利 石宏意
(攀枝花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空巢老人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据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部分大中城市已高达70%,预测到2030年,我国空巢家庭的比重或许会增加到90%[1],到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显现出“空巢化”的情况。据世界卫生组织预估,到21世纪中期本国老年人将占全国老年人口的25%[2]。伴随着身体机能衰退、生活方式及家庭结构的改变,空巢老人面对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其中心理健康状况尤为突出,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社会现象,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与关怀。
一、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在老年人中属于一个特别的人群,是指年龄超过60岁、没有儿女或者没有和儿女居住在一起独自生活的老人[3]。在全球老龄化的背景下,空巢老人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其心理问题也日渐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空巢老人长期无人陪伴照顾,已不再局限于对物质和身体健康的需求,其在孤独的环境中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孤独、悲观、不愿与他人交往或无所事事等负性情绪和心理,称为“空巢综合症”[4]。有关研究表明,空巢老人中有抑郁症状的所占比例为15~15.3%[5],主要受子女关系、躯体疾病、文娱活动及宗教信仰的影响。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都非常不佳,因此其抑郁、焦虑发生的概率均高于非空巢老人[6]。
二、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焦虑
焦虑情绪在空巢老人中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焦虑通常是一种情绪的体验,表现为惊慌、不能集中精力工作、心烦意乱、心悸、失眠[7]。老年人的焦虑又常会发展为抑郁或二者的混合状态,从而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故应着重关注空巢老人的焦虑征兆。
(二)抑郁
空巢老人是抑郁症状最严重的群体,尤其是空巢独居老人。城市中空巢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52%,比一般人群高出10~20%[8]。抑郁症状常表现为思维迟钝、运动抑制和情绪低落。而抑郁症为一种心理疾病,更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防老人出现自杀的行为。
(三)孤独
孤独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卢慕雪等发现:积极面对生活保持心情愉悦的空巢老人仅有23.1%,而24.6%的老人对生活抱有孤独的消极情绪[9]。经调查显示,空巢老人因社会活动较少和子女关怀欠缺等很容易出现孤独感,研究表明有大多数空巢老人都会有明显的孤独感,且少数还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若不及时干预,可引发精神疾病[10]。
三、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
(一)患慢性病数量
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项生理功能减弱,老年人已成为慢性病患者的主要群体,而患有慢性病的空巢老人产生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增大[11]。有研究表明慢性病(包括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颈椎病及关节炎等)会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12],这可能造成一些老年人患各种精神疾病。对空巢老人来说,其心理健康水平与生理因素呈线性关系,所患疾病数量越多,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
(二)性别
大部分研究者认同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情况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更差。“空巢”即代表母亲角色的缺失,若不能对孩子的离开尽快做好心情调整,就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其次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老年女性外出及社会交往的频率较低,其在心理上比男性老年人更易产生“人老无用”、悲观、忧郁的负面情绪。
(三)婚姻状况
有报道[13]表明,空巢老人心理健康与家庭结构也有着紧密的关联。配偶是否健在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配偶健在的空巢老人,虽然缺少了儿女的陪伴,但由于夫妻间彼此照顾,他们还是能够维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并有一定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而无配偶或丧偶的空巢老人由于长时间生活在“绝对空巢”状态,亲情和精神慰藉相对匮乏,会导致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四)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获得他人或社会各方面的援助,空巢老年人虽能得到子女经济上补助,但缺乏来自子女、亲戚、好友精神上的慰藉。在老年生活中,老人的陪伴主要来自他们的配偶,不仅是生活日常照顾,还是精神支持,所以失去配偶的老人会给其带来巨大的伤痛和打击。老人和亲人的离别、与子女关系的好坏以及老人自己身体的改变等因素也会给老人心理造成影响,使老人产生孤独感。Liu等[14]研究结果显示,空巢老人的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成反比关系,获得越多的社会支持,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就越少,负性情绪也就越少。
四、改善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对策
(一)学会自我调节,战胜空巢心理
老年人应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众多兴趣喜好,如读书看报、园艺种养等,让自己有事可做,不至于那么孤独无聊;广交朋友,关爱社会,积极投身公益活动,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同时也可从中体会到快乐和满足。老年人应尽可能找寻娱乐方式来丰富生活,振奋精神,从而帮助他们摆脱孤独寂寞,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此外,老人还可根据自身情况走出家门适量运动,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做到空巢不空心。
(二)倡导子女多陪伴老人,满足老人情感上的慰藉
缓和空巢老人消极情绪最主要的方法还是要子女加强对老人的关爱和体贴。物质的满足并不是老人最需要的,父母老了更多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常常陪伴在自己的身边。身在异地的子女要充分认识到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可能遭受的危机,多关注空巢父母的心理状况,增加陪伴时间的同时要提高对父母的陪伴质量,加深对彼此的理解与支持。子女可以定期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增强与父母的联系与沟通,聊他们喜欢的话题,倾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防止老人因为长时间的不联系而胡思乱想造成心理压抑。
(三)加强社会保障制度,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多服务
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促进空巢老人健康老龄化。首先,政府应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与教育干预系统。各级政府可以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促进老年人之间互帮互助。其次,发动社会组织的力量,安排志愿者定期给空巢老人开展一些心理讲座和心理疏导,如正念训练,帮助空巢老人增强生活信念,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和错误认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老年生活。同时可利用心理讲座的机会,鼓励空巢老人在活动中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分享事情,缓解自己内心的无聊与孤寂。最后,加大敬老爱老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关注度,使社会各界人士了解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从而更有效和广泛地帮助空巢老人。
(四)增强老人认知观念,维护老人心理健康
空巢老人的认知观念直接决定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帮助老人降低其对子女的期待,找到独立生活的乐趣,以良性循环维护老人心理健康。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空巢老人最希望在年老时膝下儿孙满堂,儿女能多回家看看。而之所以空巢老人内心失落就是因为养儿防老的这种传统观念。一方面,中华民族向来倡导敬老养老,为人子女应尽可能地陪伴照顾老人。另一方面,空巢老人应试着转变某些传统思想观点,不能过度地依恋子女,而是应该寻找新的追求,融入自己新的生活中,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保持乐观的心态,正确面对空巢的现实。老人应认识到儿女长大后必然会离开家独立生活,所以应提前做好对子女离巢的心理准备。
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空巢家庭的问题,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关注的重点也不应该局限于物质生活的满足,更应着眼于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和精神层面,增加陪伴时间,提高陪伴质量。提升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需要老人、家庭、政府及社会组织共同努力,使其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空巢老人不再“空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