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2021-11-27张惠
张 惠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思想高度和专业素质,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下,高职教育教学一定要紧贴“互联网+”的核心要义进行相应的改革,不能只做表面工程,要切中要害,动其根本[1]。只有进行体制和思想上的深刻转变才能切实确保高职教育继续为国家发展提供思想品行端正、政治觉悟高、专业素质过硬且紧跟时代发展的有用人才。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了学校的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和教师队伍的改革。这两点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一、“互联网+”的特点及应用
“互联网+”即互联网某一个或者多个传统的行业并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整合为一个全新的能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顾客提供传统行业服务产品的结构。“互联网+”并不是单纯地利用互联网巨大的信息流来为传统行业提供高效有用的信息,而是经过深度产品融合与打磨,最终推出很有可能改变传统行业形态,但是能为顾客提供类似产品的新型跨界融合产品。教育行业有着极高的信息密度与需求,且高职教育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专业人才,保证他们与时俱进,具备“互联网+”的基础能力与思考方式是高职教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认识到“互联网+”的巨大能量和威力,结合“互联网+”的内涵,采用适合“互联网+”的运作形式,大力进行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使得学生具有时代性、综合性、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从整体上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教学成绩。
二、高职教育教学现状
(一)未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处于15~20岁的青少年期,正是身心发育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的关键时期,“以人为本”作为任何一个教育机构都应摆在首位的理念应该切实有效的实施,而不应成为一句口号[2]。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大部分仍以升学率、专业素质等作为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对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置若罔闻。这很有可能导致心理问题与不健全的人格。同时对于教师的人文关怀也尚有欠缺,高职教育已经引入我国几十年,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但是学校在建校之初就是以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专业型人才,所以招聘的教师大多为具备专业技能的教授和讲师,但是在上课教学方面的能力肯定逊色于师范院校的专职教师,所以在工作方法上会存在一些问题,这必然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矛盾的加剧。高职院校应该切实了解学生和教师的需求,针对性地做出改革方案。
(二)高职教师队伍结构失衡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中或者综合性的大学,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在某一方面具备极强的专业能力,为了响应国家全面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对于全面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有着一支专业素质过硬且全面的教师队伍,满足国家和社会的要求[3]。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行政地位模糊和社会承认度较为尴尬,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待遇并不是很好。所以好多优秀人才选择企业或者去高校发展,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结构存在着不全面,不优化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性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中的教师们所精通的行业也在进行着快速的发展,原来的先进技术很有可能早已淘汰不用,然而老师们还有可能在课堂上将其作为高新技术介绍给同学们,这势必造成巨大的影响[4]。同时由于专业划分较精细,这也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的难度较大,专业人才少,完全对口的更少。会出现从事非本专业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以及专业教师更新换代慢的问题,这一切都会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与提升造成巨大不利。
(四)高职院校教师知识更新慢
高职院校的专业科目不同于其他综合性科目的教师,其专业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优势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就像是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教师来说,前几年主流的编程语言还是B语言、C语言已经慢慢过渡为Java继而又变为Python,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更不用说每种语言所特有的算法优化与升级。这就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专业能力在出校门的时候已经被社会所淘汰了[5]。
(五)高职院校体制问题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的行政体系,有着其固有的问题。为了完成固有的任务,不能很好考虑主体和客体的实际需求。导致双方的供需关系不匹配。同时,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的专业能力体现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去量化评价。而目前的评价制度就是通过可以量化的数据来评价一个老师的工作能力以及职称评定等。这势必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同时由于“互联网+”极快的信息传播能力,必然会使个别优秀教师的社会影响力与引流能力放大,这也是一个不能准确量化的评价参数。这些种种都说明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今天的发展。更新规则,保证公平公正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样才能改善高职院校招不到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局面。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特点
高职教育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对学生的自身水平有严格的把控,随着社会和市场的不断变动。学生在面临问题时,处理问题则成为评判学生的重要标准。专业型工作人员需要拥有超清晰的逻辑框架和广泛的基础知识以及合理的处世哲学,同时要具有对新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
高职院校教师人员需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具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对学生全面的能力进行训练。以教师为中心,即是以教为出发点对教学设计以及组织方式进行全面化的讲授知识,传递价值观来达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以专业知识为核心,进行系统化全面化的讲述,使学生对专业知识达到深刻的认知。
四、“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中存在的问题,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可以通过确立基于“互联网+”的核心要义与核心文化;提高“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质建设;改善“互联网+”背景下的管理机制;升级“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等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互联网+”的核心要义与核心文化
核心文化的认同是一个院校发展的底气。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人们拥有了更加开阔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也带来了更加多样的思想文化。一个普遍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核心文化有助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和学生日后的不断进取。保持校园核心文化的方向与要求紧跟时代需求,切中“互联网+”的核心要义,实现精神上的共鸣。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质建设
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速度与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过硬的专业素质与紧跟时代的知识储备是一个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最基本的体现。在“互联网+”背景下,首先改善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思维和方式,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体制。要更加精准地把握时代需求和行业动向,让自己先成为一个合格专业教师。同时利用“互联网+”来搭建自己的课程体系,搭建知识网络与校友会,让学生能畅通无阻地自由获取知识,与师兄师姐们直接取得交流,这样对于学生们的专业素质提升有着巨大帮助,同时能帮助他们了解到工作一线的资讯[6]。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管理机制
就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找到适合的专业对口的人才以及留不住人才和难以量化不同专业工作的问题。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很好的使信息和资讯得到传递,大大提高专业对口的专业教师的到岗率。由于信息的极度流畅,教师们往往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这样也倒逼高职院校注重教师们的切实需求提高福利待遇。同时可以参考其他专职院校对于不同专业的工作的量化评价方式,从制度和方法上做到公平公正。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还可以实现对于教师团队的扁平化管理,大大降低行政支出,将节省下来的经费用于提高专业教师的福利待遇。
(四)“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即以现代化教学观念为支撑,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以“互联网+”作为支撑融合当代新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方法,将各种教学资源和数据进行发布和共享,达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效率得到稳步提升,其成为当今教育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7]。
五、结语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对于国家的教育事业来说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作为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一定要明确,节奏一定要放慢。深刻解读国家战略需求,准确把握社会要求。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方式变革、完善教学方等手段推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