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征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探析
2021-11-27余光建
余光建
(湖南省邵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湖南 邵阳 422000)
前言:通过描述、预测等方式对空间变化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以此实现对我国现代化的研究,而这一过程是较为科学且有规律的研究活动。思政教育是我国当前极为重视的工作,且在重要会议上相继提出了有关思政教育现代化治理的议题,但实际工作的进展尚未满足构想。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
在对理论基础进行学术研究时,需以知识论为前提并以价值观为研究根据,同时研究人员要秉持良好的知识论信念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立场。工作人员在对现代化研究时,其关于世界观意义所持的看法便是研究的理论基础。例如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推进了现代化的发展,这种形势具有客观规律性,但同时也会因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使现代化成为一种偶发现象,且不具备规律性。因此,如果研究人员对于现代化世界观所持有的态度不同,则会致使其在研究时,生成不同的理论构想。现代化理论来源于西方社会科学理论,而该理论是在西方国家现代发展时所衍生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此外在上世纪50 年代,该理论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范式,且对于一些西方国家社会科学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由此可见,现代化理论具有较强的西方特色,且在意识形态方面也有着浓厚的政治企图,间接说明了现代化理论对于西方国家有关于意识形态的需求。
该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推动西方国家社会科学的发展,同时也间接为一些非西方国家提供了科学研究发展的基础,并在借鉴与反思的基础上,产生了适合本国家的现代社会科学,实现了科学的初步发展。此外,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会受到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影响,致使其不能保持客观中立。因此,为了构建出能够有别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理论基础,需以国家自身发展为基础,建立科学且适合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方法论,并以此作为我国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以此保证我国在新征程中,所研究的思政教育现代化具有科学指导意义[1]。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本质的层次划分
(一)共同本质
思政教育现代化本质的第一层次为共同本质,在教育现代化中,该本质是最为基础且也最为抽象的本质层次,如果该本质没有成型或不存在,将影响思政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共同本质彰显了教育现代化的普遍性。很多人在认识事物时,通常会探讨事物之间存在的本质差别,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多种事物具有的共同本质。同理,在进行思政教育现代化研究时,也可以遵循这一原则,实现对理论知识共同本质的认识。
(二)阶级本质
阶级本质是第二层次,且该本质是共同本质的具体体现,因此二者密不可分,同时,阶级本质是一种针对不同利益群体而呈现的特殊本质。当前社会上,如果一个阶级可以将自己的物质力量发挥出巨大的优势,且精神力量也能够占据社会中较为重要的地位,便可以将阶级本质以及阶级所具有的特殊性展现出来。此外,阶级本质的衍生能够推进思政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并实现对无产阶级教育的目的,间接维护其阶级利益,进而保障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以此满足国民利益的根本诉求。
(三)国家本质
国家本质是思政教育现代化的第三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不同国家思政教育的差异性较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每个国家的服务与作用的对象不同,这也间接说明了思政教育具有国家本质。随着我国思政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更加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坚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而在思想政治新时期的大背景下,教育现代化国家本质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培养社会型、全面型人才[2]。
三、面向新征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的范式论规划
思政教育的现代化研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研究课题,不仅包括有关教育现代化的基础理论以及发展历史,甚至还涵盖比较研究、时间创新研究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而当前思政教育学科的研究状态从整体上看还有诸多缺隙,一是理论基础研究不深入,致使马克思的指导思想没有起到足够的指导意义;其二是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自主性以及引领性欠缺,并呈现一种较为明显的跟风和模仿现象。而现代化的研究成果能够反映思政教育以及社会整体性的发展变化,因此其理论应对以上两方面具有极强的敏感度,并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科学创新、实践的根本。但就目前研究结果来看,有关于思政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并未具备学术研究职能。对此,需建设科学且规范的研究规划,以此使现代化研究摆脱研究窘境。
对于思政教育现代化研究范式的知识理论体系而言,该体系内需包括教育现代化观、现代化原理以及现代化实践知识。现代化观是研究的理论基础,而该观念中既包括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由方法论构成具有时代性、主体性、实践性的教育现代化观,以此实现理论的研究价值。同时现代化观是超越西方现代化理论规范的前提,也保证了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具有强烈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并保障理论研究具有科学性。在进行思政教育哲学研究时,有关于现代化观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研究时,需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角度出发,借鉴并反思当代的理论研究成果,此外还需着重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史,以此为基础,构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且以中国为主体的现代化观,并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现代化研究范式的哲学基础。而在开展研究时,应明确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在其带领下,实现现代化转型,也为我国现代化理论成果的形成以及实践智慧奠定坚实的基础。
思政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思政教育在各领域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以及形态、方法等方面的规律,同时它也是科学化研究成果的形态和重要标志。而在进行思政教育现代化原理的研究时,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
其一是时间维度中过程规律的研究,在对该方面进行研究时,应将重点放在“转型、转换、创造性转化”的过程机理以及规律上,例如在对儒家传统德育进行创造性转化时,应有效把握过程规律,即对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以及新时代阶段中,二者劳动教育关系的把握。以时间维度为基础进行现代化原理研究,实际上是对不同时期思政教育变化的研究,并重点探析其变与不变之间关系的原理。
其二是空间维度在进行解构、重构时造成的思政教育时间变化的研究。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变动,加速了工业化、信息化等多方面的发展,致使社会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间接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践条件发生变化。因此在对思政教育现代化研究时,应立足于“变化”并对变化驱使下原理性知识进行深入探索。在探析时,需重视思政教育实践系统与社会中其他实践系统之间的基本原理,以此满足现代化观构建的规范要求,同时在研究时,还需注重与其他社会空间的实践互动,进而促使思政教育的空间条件也可以朝着良性的方向变化,并将其融入到其他社会实践空间基本原理研究中,促进二者相互结合[3]。
结语:在开展思政教育现代化研究时,可以从理论与实际较为稳定的领域展开,并由专业人员对该领域下的发展历史以及学术文本进行专业化梳理,对思政教育现代化中所涵盖的实践智慧进行提炼,并在实践智慧的基础上研究现代化基础理论知识,进而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